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18: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语 文 2021.11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组合体,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8时48分,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在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6月16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总体来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四大特点: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性能,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季启明表示,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人民网2021年6月17日电)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明确分工。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时,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另外,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摘编自《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哪些任务?》)
材料三:
结束了为期90天的长途太空旅行后,三位航天员终于从太空回到了地球。当他们被工作人员从飞船中抬出来后,仍然一直坐在椅子上,不能自己站立。那么,为什么航天员回到地球后,就“失去”了行动能力?其实,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
由于太空的环境和地球相差甚远,当航天员离开地球、进入到太空之后,会长期处于失重的状态。失重环境下,人是处于漂浮状态的,原本在身体下部的体液会向躯干和头部转移,从而使心血管调节系统的功能下降,容易出现骨质丢失、肌肉萎缩、立位耐力下降等问题。而航天员在返航的过程中,又需要适应从无重力到微重力、再到重力影响的变换。在这一重力混乱的过程中,航天员的重力感受系统和平行系统会发生紊乱,会出现腿软、晕厥等情况。同时,重达20公斤的宇航服也会给航天员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此时贸然行动,极易造成骨折。
而实际上,强太空辐射和失重的太空环境对航天员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严重的心理伤害。长期的精神紧张、封闭狭小的座舱、寂静无声的环境、与地面有限的联系等,都会给航天员带来极大的心理障碍,比如忧虑、厌倦、恐惧、易怒、人际关系紧张等。因此,在从太空回到地球上之后,航天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同时逐渐调整并努力恢复身体和心理状态。
(摘编自《为什么航天员回到地球后,就“失去”了行动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
B.航天员长期在太空执行任务,可能出现骨质丢失、肌肉萎缩、立位耐力下降等身体问题和恐惧、忧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
C.在太空中, 航天员身体长期处于失重的状态,其身体重力感受系统和平行系统会发生紊乱,所以他们在回到地球后,短时间内身体仍处于失重状态,需要有一个适应重力影响的过程。
D.神舟十二号两名出舱航天员成功完成了安装机械臂上臂支架、应急返回验证、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操作控制机械臂等舱外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历十多个小时的交会对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其后,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B.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具有初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性能、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舱外操作的能力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四大特点。
C.以我国目前技术,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的转移,但由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可以更好地保障安全。
D.三名航天员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用7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3. 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向宇宙的每一次进发,都是一次让人振奋的壮举。紧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飞船又带着3名航天员踏上太空探索的新征程。这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度过6个月时间,完成新的更复杂的挑战。遥望星空,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跟他们说吧!请拿起你的笔,写一段有文采有感情的话,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员最诚挚的敬意吧!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60左右。(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8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处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
B. 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C. 作品通地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 “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离开的年轻人为他分担忧虑,想以赶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C. 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7.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选文, 完成9-13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
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而不要妄动、妄为。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
无为思想。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
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分)

(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4分)

13.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②,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③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①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坂:山坡。③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之困窘。首联极写诗人四处奔波、穷困孤独的
羁旅之苦。
B.颔联点题,具体写日行夜宿的羁旅生活的情状,既有雨行之艰辛,又写出了田家之简陋,游子之苦不言而喻了。
C.颈联借乱蛙声突出乡村之夜的热闹与生机,以动衬静,表达长时间漂泊之后享受到宁静安谧的农村生活的快乐
安适之情。
D.全诗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前三联截取诗人漂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不加渲染地记叙了一次在山村向农家求宿的
遭遇,朴素真切。
15.冯去非《所思》“西风不寄小银钩”一句寓情于景,在盼望西风“带愁来”的同时,也能为他“寄小银钩”,
但又终于未能变成现实。戴复古的尾联与冯去非诗句意境相似,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8分)
(1)《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7-19题。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可以说,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平衡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家根本经不起铺张浪费。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 、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而环顾我们身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依然存在,这显然和我们所期待的社会风尚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在全社会 的不良之风,就很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 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筚路蓝缕 南辕北辙 蔓延 例行
B.厉兵秣马 南辕北辙 漫延 力行
C.筚路蓝缕 大相径庭 蔓延 厉行
D.厉兵秣马 大相径庭 漫延 力行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勤俭节约是增加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加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
勤俭节约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勤俭节约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
19.校团委决定在学校食堂门口张贴标语,以提醒同学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请你拟写一句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语言简洁。(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0-22题。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是既有“名”又有“字”。
(甲)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乙)《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① ,供长辈呼唤。“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孟轲字子舆,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② ,如曾点字晳,吕蒙字子明,朱熹字元晦。另外名和字也有意义相延的,也即“字”的意义是“名”的意义的延伸,如李白字太白,孔尚任字举重。
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③ 。(丙)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丁)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 上文划波浪线的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请模仿古人取名和字的方式,试着给自己取一个名和字(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并说明理由。(4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伊利为东京奧运会中国运动健儿加油助威的广告词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法国作家 阿尔弗雷德·缪塞)
阅读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台州市十校联盟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评分参考及评分细则 2021.11
1.(3分)D(“操作控制机械臂”不是舱外两名航天员的活动,而是舱内航天员的活动。)
2.(3分)C(A.“经历十多个小时的交会对接”错误,“9时间22分发射”到“15时54分”,约6.5小时;B.“初步验证”错误,原文是“进一步验证”“全面验证”“在轨验证”“首次验证”;D.“成功完成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错误,原文是“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3.(4分)①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9时22分到18时48分,而这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②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材料中引用的背景是真实的材料;三是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实效性1份,真实性3点各1分)
4.(6分)参考示例: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夯实的是民族厚重的自信底气。
5.(3分)A(B项,没有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C项,“轻松洒脱”错误;D项,“冷漠旁观”错误。)
6.(3分)D(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
7.(4分)①“我”是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②“我”是老人故事的见证者,
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展现了老人的形象,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我”一边与老人交流,一边密切关注敌军的推进情况,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与老人对家中动物的关心形成强列对比,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主旨。(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8.(6分)①采用第一人称和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读者既可以从“我”
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丰富小说内容,挖掘小说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仅仅描绘了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叙述了一段对话和一个老人的故事,选材微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使读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③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简约朴素,不事渲染,但却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包蕴丰富的内容。(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3分)C(句子大意是: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根据文意,“问礼于老子”一句点明问礼的对象,是状语后置句,“于老子”是后置状语,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曰”后引出所说的话,后面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
10.(3分)C(《老子》又称《道德经》,不是《南华经》)
11.(3分)D(文中“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中的“史记”一词应理解为“史书记载”,而不能理解为司马迁的《史记》。)
12.(4分)(1)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关键词:“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意思是失败的事)
(4分)(2)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关键词:“贾”,译为“经商的人”;“若虚”,译为“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译为“高尚的品德”)
13.(3分)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每点1分)
14.(3分)C(“表达长时间漂泊之后享受到宁静安谧的农村生活的快乐”错误,诗人用“乱”字写蛙声,亦写
内心的不宁静,并非能享受这宁静的乡村之景,也是从另一个侧而写出了蛙声中亦能入睡的旅途劳累之感)
15.(6分)①巧妙运用数词,把家书的寄与达进行对写,用“十”“九”极写一纸家书的难得之状,表现了长年客居在外、思家心切的人难以言表的痛苦之情。②借景抒情,鸿雁是书信的象征,借鸿雁把无形、抽象的思乡之情具体地表达出来,生动形象。③以景结情,结句写鸿雁天北地南自由翱翔,带来无边愁思,却偏偏无情地不能带来乡书,暗含了一番愁苦之情。(每点2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6.(8分)①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④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17.(3分)C(“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做好战斗的准备。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蔓延”:形容像生命力很顽强的杂草一样向外扩展,既可以用于具体事务,也可用于抽象事物;“漫延”:专指因水满而向四周扩散。“厉行”:严格实行,比如厉行节约;“力行”:努力实践;“例行”:按照惯例、规定等处理。)
18.(3分)C(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提升”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二是
语序不当,“是……更是……”表递进关系,应改先写“个人”后写“国家”。)
19.(2分)参考:①拒绝“剩”宴,从我做起 ②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
20.(6分)①名是幼时起的(或:名是从小就有的)②名和字也可以意义相反③名字的称呼是很讲究的(名和
字的称呼有严格规定)
21.(3分)D(A项,“即”后面的冒号去掉;B项,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内;C项,第二个顿号改成逗号)
22.(4分)答案略(名和字各1分,说明理由2分)
四、 写作(60分)
参考立意:
所有光芒背后,是长时间的默默坚守和艰难跋涉。
勇敢面对,保持热爱,蓄力前行,缔造不凡。
在生命赐予的不可回避的痛苦中,学会思考,懂得理解,迎接曙光。
每一份美的背后,必有它的过往、痛苦和承担。
【参考译文】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