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15:41:42

文档简介

西省大同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本题考查商朝政治制度。材料信息表明,商朝前期
确定,说明都由神权控制,王权
期的变化表明王权
张,即地位上升,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没有全面理解材料
息,没有认清其变化;B项“封建
不符;D项中矛盾日益激化无法得出,故排除
的衰弱,分封
逐渐遭到破坏,“政
变为“政自诸
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
象,C项正确;春秋战国
衰微的

未强调战争频繁,排除B项;题干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
确;中央设置丞相、御史

的是
材料中“统
符,故C项错误
6.C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法律等措施有利
央对地方的控制,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
交流,有利于避免
裂,增强民族凝聚力,选项C正确;统
发展,排除A;秦朝并未实
现长治久安,排除B;统一措施并不是君主独裁的原因,排除D
据“汉
知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郜

帝时期,将全国划分
部,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
方的控制,故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因暴政而亡,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恢复发展经济,巩
治;汉武帝时期为
罢鸚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汉代从“无为
到“独尊
儒术”本质上体现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故B项
为而治”到“独尊儒术
思想领域此消彼长的表现,故A项错误。“无为
到“独尊儒术”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七体现统治集团内部权力
利益分配的冲突
D项错
B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来看,侨人由不负
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
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赋役来
材料反映土断的主要
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
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
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人和正式
的矛盾,C
所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
朝时期的时代
特征,故C项
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人类和黄帝、尧舜禹时期,故
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是秦汉
故B项不符合题
期国家的产生与衤
是夏商周时期,
不符合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知,①符合史实,如文成公主入藏;②符合史实,如册封南诏首领
符合史实,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
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
庭都护府;④不符合史
并未采取此种方法来加强唐与少数民族关系。故
B根据材料
匕庭”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了边
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021~2022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
历史
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色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间,巨细靡进,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向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
A.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B.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
C.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
2.下表反映了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A.王族 B.功臣 C.帝王后代 D.贤能的平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着展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A.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4.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
的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 B.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
C.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 D.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5.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6.秦朝时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措施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长治久安
C.避免了国家分裂,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7.《汉官典职仪》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监御史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8.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
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
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
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16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1.唐制疆城广阔,民族政管也较为开明,下列叙注中,哪些是店制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录取的措施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2.“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春人乘机而人,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13.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
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
14.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年届46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引领了人们的价值观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冲击了士族门阀制度
15.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
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16.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佐证了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B.汉藏友好关系和往来
C.唐朝对西藏的管辖加强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7.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
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
出宋太祖的治国之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18.宋辽议和之后,双方互开榷场。宋真宗时期的河北转运使索湘上言:“北边自兴置榷场,商旅辐凑。”这说明宋辽议和
A.顺应了民众意愿 B.促进了商品流通 C.增加了北宋税收 D.改变了积贫局面
19.“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20.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高祖。···娇秦县之失策,封建王候,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
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思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
导致的后果。(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
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
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
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
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
王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体,皇帝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宰者,国家机关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办事机构。适应这种专制体制的需要,唐朝废除了以前历代王朝在中央政府中占有决策地位的“三师”和“三公”,建立以辅佐皇帝执政为职能的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政府机关。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连,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之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摘自苏洵《嘉佑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及职能。(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制”的目的。结合所学,概括北宋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措
施。(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