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15:53:47

文档简介

021—2022学年

考试
史·答案
命题透析本题以学者有关周代
为背景材料,考查先秦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
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
缘纽带日益
知,周代分封制使同姓宗族分化成
众多政治实体,也使同姓宗族形成了众多小宗族,这就导致了宗族
分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
最终导致了宗族力量分散,不是加剧统治者内部
除A项;材料并
封制对宗法体制推广的影
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松弛,与共主地仁
D项不符题意

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春秋战国经济,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拔材料反映
开垦,许多地方成为了农业经济区,这是生产力水平
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春秋战国
确案题
本题以汉代画像砖石
形象”图数量为背景材料,考查汉代儒
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
观念、历史解释
科素养的考
儒家的思想内容
像砖石流行
化,B项正确。虽然
研究先秦

接史料,而不是直接史料,排除A项;这些画像砖石以儒家思想内容为主体,不能说明汉代文化的多
化,排除C项;画像砖石
是先秦时期的,不能再现汉代礻
原貌,排除D项
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
后期私营工

查唐代经济,旨
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規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
路点拨材料反映
后私营工商者的官僚化和地主化发展,这是私营工商业资本没有向产业资
封建化转变的结果,C项正确。私
资本投资
和政
是封建统治腐
果,不能
说明国家放弃了抑制工商业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今商贾贱类”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仍然低

者购买田地虽加剧了土地兼并,但不等于兼并土地是合法的,更不能说明“开始”,排除
题透
现为背景材料,考查宋代基层治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
科素养的考查
政府设立
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说明乡司还不
完善乡级政府管理
是削弱县级政府部
题透析
滩渔夫图
弋绘画艺术,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对噍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
路点拨由此画中的诗、书、画、印可知,该画属于文
题词中的“挂起渔竿不钓鱼”和“梅老戏墨”体现
家淡泊功
雅情
杯的情趣,D项正确。此画虽体现了隐逸思想,但并非儒家

家思想,排除A项
排除B项
作与反礼教无关,排除C项

題以清嘉庆帝时的规定为
中囯古代商业,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识的能
体现了对唯物史
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
路点拨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禁
和安徽茶商从海路将茶叶南运广州,必须走由内河过南岭再到
海路相比,不仅路途艰难而且耗时长,这增加了茶商运营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与中外贸易
无关,更不是针
贸易实行的,排除A项;闭关政
实施于乾隆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
场,不能说明政府垄断茶叶市场,排除D项

题透
題以鴉片战争后对外条约签订为背景材料,考查鴉片战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学科素养
路点拨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以对夷“一切持平”的心态同美国等列强签订了条约,这种没有任何战争状况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行为,是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中“制驭之术”说明清政府仍以朝贡外交
方式对待西方列强,并无近代外交观念,排除B、D两项;材料中的“一切持平”说明采取的是均等政策,而不
是分化策略,排除C项
命题透材
纪60年代江浙地区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经
变动,旨在考查考生获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体现了对唯物史
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囯情怀学科素养的
思路点拨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是耕织结合,材料中江浙地区的农民卖掉棉花原料而购入外国棉织品,说明种棉
纺织棉花的分
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卖原料而购成品,说明卖原邾
使收入增加,购买力得到提高,A项
料现象
明农村经济破产
反映了农村经济因受市场经济
项错误;无论是用自产棉花进行纺织
卖棉花原料,都是农业
的体现,因
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开始
排除D项

透析本题以辛亥革命后政权构成为背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对唯物史观
史解释、家
学科素养的考查
拨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军人成地方政权的主导者,埋

当时民主共
和是时代潮
人政府与历史潮流相背离,B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政
力增强,排除C项
不等于都是革命党人,不能说明
握了地方政权,D项错
命题透析本题
料,考查近代民族
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和运用知识的
时体现了对唯

养的考查
3年积
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
水平得到增强,这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制尽管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但随着被嫡长子排除于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也使子族与母族之间的血缘纽带日益松弛。其意在说明,周代分封
A.加剧了统治者内部矛盾
B.阻碍了宗法体制的推广
C.导致了宗族力量的分化
D.强化了周天子共主地位
2.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这一变化表明
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B.人居环境已急剧恶化
C.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D.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3.表1
表1为汉代画像砖石中“士形象”图数量及分布表。据此可知,这些画像砖石
A.是研究先秦的直接史料
B.促进了儒家思想社会化
C.反映了汉代文化多元化
D.再现了汉代的社会原貌
4.唐代中期以后,大批私营工商业者将大量经营利润或用于买田置地,“江淮诸道富商大贾,并诸寺观,广占良田”,或用于出资买官,“今商贾贱类,台隶下品,数月之间,大者上污卿监,小者下辱州县”。这表明,当时
A.国家放弃抑制工商业政策
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C.私营工商业转向了封建化
D.土地兼并开始走向合法化
5.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账。据此可知,宋代
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
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
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
6.图1是元代画家吴镇的《芦滩渔父图》,画上所题为:“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落款是“梅老戏墨”。据此可知,该画
·图1
A.蕴含了儒家隐逸思想
B.开启了文人画的先河
C.体现了反礼教的精神
D.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
7.1817年,清嘉庆帝规定:“福建、安徽······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俱仍照旧例,令由内河过岭行走。永禁出洋贩运,倘有违禁私出海口者,一经拿获,将该商人治罪,并将茶叶入官。”这一规定
A.旨在限制中外贸易发展
B.增加了茶商运营的成本
C.表明闭关政策正式实施
D.利于政府垄断茶叶市场
8.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等列强闻风提出签约要求,清朝君臣认为,“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性命,制驭之术,全在一切持平”,从而签订了更多的对外条约。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突破了传统外交的束缚
C.对列强采取了分化策略
D.初步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9.“1863年秋及1864年初,(江浙地区)中国人曾被高价所诱,差不多卖掉了他们所产的全部原料,不得不购入外国棉织品。”这一现象表明,当地
A.农民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B.农村经济破产日益加剧
C.传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农业生产开始了商品化
10.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实行革命的16个省出现了25个都督,其中军人占14个。1912年3月,北京政府建立时,“二十二省的都督,十五个是军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后
A.国家存在军阀割据隐患
B.军人政府顺应了时代潮流
C.政府治理能力日益增强
D.革命党人掌握了地方政权
11.表2
表2为1920-1933年中国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单位:万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爱用国货运动广泛兴起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政府鼓励保护发展实业
12.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广大苏维埃地区,“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礼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戏场;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供养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据此可知,苏维埃地区
A.社会习俗得到彻底革新
B.农民革命意识高涨
C.政权建设已取得了成效
D.反动势力已被清除
1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都开辟了敌后根据地,1943年随着日军“大扫荡”,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导致两者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缺乏根据地建设经验
B.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持久战策略
C.两党的抗战路线和方针迥异
D.日军以打击国民党根据地为主
14.195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随后在全国214798个基层单位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普选运动。这次民主普选运动
A.改造了基层社会旧政权
B.完成了各级政权的定型化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15.图2为1963年彭召民创作的宣传画《比劳动热情,比生产干劲》:在农村麦田里,金灿灿的一片,团员女青年在一起比赛割麦子。此宣传画反映出,当时
图2
A.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B.经济建设重心转向农业
C.“左”倾冒进得到了清除
D.国家倡导发展农业生产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洲价值观”“东盟共识”和“上海精神”等外交思想,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或认同。这些思想的提出
A.反映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
B.表明中国外交理念的日渐成熟
C.缓和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D.以服务于国内经济改革为宗旨
17.罗马帝国时期,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既不适用罗马市民法,也不适用外国法,而是采取“提取公因式”的办法,运用各国法律中的共同规则进行审理。外事裁判官的做法
A.导致了罗马法律体系的混乱
B.推动了自然法理念的形成
C.促进了罗马法的国际化发展
D.激化了罗马帝国内部矛盾
18.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打破了以前生活和劳作没有严格区分的布局,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如威尼斯的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以及净化空气。这一建筑理念
A.旨在炫耀贵族阶层富有
B.表明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体现了社会生活人文化
D.助推了享乐主义日益泛滥
19.16世纪,随着欧洲市场商品价格的经常性波动,商品贸易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商业投机活动的空前发展。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
A.欧洲货币贬值的加剧
B.股份公司的不断创立
C.美洲金银的大量输入
D.洲际贸易的不稳定性
20.图3为1817-1861年英国国内棉制品消费量与棉花总消费量的增长率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英国棉纺织业
图3
A.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加强
B.完成了向机器生产的转型
C.加紧了对生产技术的革新
D.生产与消费走向协调发展
2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得参加党派间的政治活动。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弱化了政党的政治影响力
B.有利于国家行政秩序稳定
C.强化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旨在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力
22.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后,“想方设法要把作用量子纳入古典理论(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去,然而终归徒劳”。这主要是因为
A.量子假说有待于实验证明
B.经典物理学已经得到完善
C.量子尚未被科学界所认知
D.两者研究的物理领域不同
23.1920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把有机械动力而工人在5人以上或无机械动力而工人在10人以上的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这一举措
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B.保证了新经济政策落实
C.提高了小企业生产能力
D.推进了国家工业化实施
24.图4是20世纪末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额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图4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危机加重
B.全球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C.发达国家已成世界经济的主导者
D.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设御史大夫,下设两丞,御史丞和中丞。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其“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御史大夫每朝会则“举不如仪者”,并与侍御史、监察御史察举非法,分别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对官吏的所有违法案件均有权直接进行案问。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编自林泰《汉代行政监察制度初探》
材料二 唐代行政监察范围广泛,既察事又察人。既察事前事中又察事后。在中央,有监察御史专察尚书省六部。《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御史台还可对尚书省的会议进行监察,监察尚书省的会议是否有过错。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帐、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
——摘编自钟贞茂、钟骏树《唐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时期行政监察制度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行政监察的作用。(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渐渐开始落后。由于对越战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军费开支直线上升,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国在1965-1968年四个年度里都是财政赤字,总额度高达392.55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通货膨胀。在军事力量上,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同苏联相比,无论是在常规兵力方面,还是在常规武器方面,都处于劣势,如苏联率先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等。
——摘编自陈小宁《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探析》
材料二 通过越南战争,使美国认识到新中国倍受孤立和封锁不但没有因此被削弱,反而在复杂的国际斗争和纷乱交错的国内环境中战胜了种种困难,逐步站稳了脚跟。原子弹、氢弹相继试验成功,使中国力量不容小觑。中国在美苏抗衡之间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尼克松后来所说:“促使美国和中国接近的,不是哲学概念,也不是友谊,而是国家的安全,是由于双方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关系。”
——摘编自陈俊杰《缓和利益的选择-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态势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6年12月,开平矿务局成立了开平运煤铁路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将铁路从胥各庄延展到芦台阎庄。1887年5月,胥各庄至阎庄(芦台)铁路竣工通车,共32.5公里,史称“开平铁路”。图5是1887年4月24日法国画报刊登的李鸿章参观天津芦台通车的场景。
图5
——摘编自王倩《唐胥铁路与吴淞铁路》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