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在纸发明之前,古人用什么材料来书写?
2、谁改进造纸术?他是怎么改进的?这项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重大意义?
3、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哪两位?他们做出了哪些贡献?
4、西汉时期最著名史学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5、本课介绍了哪两种宗教?这两种宗教的创立者是谁?教义是什么?
对我国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教学目标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材料书写?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书写材料: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来的
竹简
丝帛
商周时代
甲骨
青铜器
以上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互动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
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等地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麻纸。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
缺点:西汉早期的纸是用麻做的,麻在当时是人们做衣服的材料,比较昂贵。
造纸术的发明
互动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
甘肃天水出土的麻纸。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互动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蔡伦传》
阅读材料,说说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洗涤原料
⑤舂(chōng)捣
④蒸煮
焚烧草木灰
浸渍沤制
⑧
晾晒
⑦捞取纸浆
⑥制浆
⑨码放
互动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
纸的制作流程
造纸术的发明
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
时间
东汉
人物
原料
优点
影响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
纸的质量大提高;原料易找,造价便宜,易于推广
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蔡伦
东汉·蔡伦
(约62—121)
造纸术的传播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古埃及的纸草文化、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化、古印度的贝叶文化、古欧洲的羊皮文化,终因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播载体而被尘封。唯独中华民族的纸文化,使中国文明曾经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袁隆平
公元4世纪(朝鲜)
公元7世纪(日本)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国家
公元12世纪(欧洲)
公元12世纪(非洲)
公元16世纪(美洲)
公元19纪(大洋洲)
造纸术的传播
没有纸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造纸术改变世界面貌。 --美国 MH哈特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意义
你能说一说造纸术同时也带给我们哪些消极影响吗?
思考: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
书写、绘画、印刷、包装、剪纸、纸巾……
互动探究(二)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
张仲景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医圣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一生著作甚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对伤寒疾病的研究,连后来挣扎在黑死病中的欧洲也受益匪浅。欧洲最早的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翻译过来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说:“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
医圣张仲景
阅读课本,找出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地位
生活年代
成就
地位 (评价)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东汉末年
神圣华佗
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神圣华佗
华 佗
(145-208)
生活时代:_____末年
成就:
①擅长用 、汤药治病,实施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醉药剂_______。
③创造一套医疗体操_________。
东汉
针灸(jiǔ)
麻沸散
五禽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互动探究(三)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1.10岁开始读古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
3.38岁那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
4.48岁那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全力完成了《史记》。
探究精神
史料考证
史学阅读
仗义,不畏强权、坚忍不拔
历史已经逝去,精神从未走远
司马迁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司马迁与《史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体裁:
纪传体:
“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是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
互动探究(三)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
材料研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含义: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价值,有的人死比羽毛还轻,没有意义。
互动探究(四)道教和佛教
背景
概况
影响
①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②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道 教
1、 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2、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主张修身养性,消极避世。
3、炼制丹药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丹药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而成,说服之可令不老不死,内丹就是气功。
道 教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教义 传播原因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
古代印度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分项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佛 教
概况
影响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和理念
佛 教传播过程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链接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包括般若、大千世界、菩提、心心相印、作业、真实、世界、自由、平等、慈悲、忏悔等等词语都是佛教用语。导致中国文字,出现大量的复合词。梁启超统计过,汉字中多达三万五千字,都是佛教传入的。
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议一议:我国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宗教。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佛教的教义:今生能够忍受苦难,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道教的教义:通过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可以实现长生不老。
原因:宗教可以麻痹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史记》 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道教和佛教
【知识结构】
1.【2021·浙江湖州】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751年,造纸术传入西亚,400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由此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
A.2世纪 B.7世纪 C.11世纪 D.12世纪
2.【2021·湖北襄阳】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
A.司马迁 B.蔡伦 C.毕昇 D.张仲景
D
【课堂练习】
B
3.【2021·贵州黔东南】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4.【2021·湖南湘潭】汉代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未病”理论的医学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史记》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C
A
5.【2021·云南】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6.【2021·山东青岛】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
A. 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 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 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 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