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團閣郾
孜离
客尔可
园功爵
化筲工长
452021 年江西省高一年级第一次模拟选科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文字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故 B项正确﹔从题中材料信息来看,没有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信息,故不可判定良渚文化已经进人早期国家,排除 A项﹔宗法血缘的正式形成是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排除 C项﹔D项是夏、商、周时代的特征,不符合题意o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因为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 可知,题中材料反映的是殷墟遗址的相关信息o A处是河南省安阳的殷墟,B处是陕西省西安,C处是北京人所在地,D处是山东大汶口文化所 在地o 故选 A项o
【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的工具都是金属制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金行业的发展,故选 D项﹔社会经济进步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A项的表述范围太广,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牛耕,排除 B项﹔材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 C项o
【答案】D
【解析】题中商鞅变法的主张是因势利导,推行法制,而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是为变法作舆论准备,故D项正确﹔题中材料没有军功爵制、重农抑商的信息,排除A项和 C项﹔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o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布币,留有装柄的孔o A项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币,无孔,B项是秦国的半两钱,C项是赵国的布币,D项是齐国的大刀币o 故选 C项o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项羽的统治政策有失公允,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指出,项羽“ 倍约”,杀“ 义帝”,无杀戮部下的意思,排除 A项﹔“ 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 主要是指将领未得到封赏,排除 B项﹔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o
【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涉及的是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潜在原因,就是地方诸侯王有铸币权、经营食盐权,造成“尾大不掉之势”o 镇压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力,故A项正确﹔由于需要镇压七国之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军队战斗力,排除 B项﹔C项是西汉推行郡国并行的原因,排除﹔文景之治的基础是调整生产关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o
【答案】D
【解析】灭亡西晋的,是“ 五胡” 中的匈奴,故选 D项o 9.【答案】C
【解析】图中前秦、东晋、寿阳、八公山、准水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泗水( 今安徽省寿县) 之战,故选 C项﹔A项发生于河南濮阳,B项发生在湖北省赤壁,D项发生在今天的北京市,均排除o
(
历史
[
第
1
页
]
)
【答案】A
【解析】“ 三长制" 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 计口授田",均田制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故 A项正确;租庸调制在隋唐才开始实施,排除 B项;北魏封建化政策并没有终结“ 游牧经济",排除 C项;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排除 D项。
【答案】B
【解析】玄奘是唐朝名僧,与名片中的“399 年" 不相符合,排除 A项;公元 399 年是东晋时期,而法显是东晋高僧,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故选 B项;空海是唐朝来华的日本高僧,排除 C项;鉴真是唐朝时期的高僧,东渡日本,排除 D项。
【答案】D
【解析】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再区分土户( 本贯户)、客户( 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故选 D项。
【答案】C
【解析】“ 尚法"“ 楷法遒美" 是唐朝书法作品的特征。 A项作品是王羲之的《姨母贴》,排除;B 项作品是李斯的篆书,与题意无关;C项作品是唐朝柳公权的作品,符合题意;D项是隶书作品, 与题意不相符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主要目的是“ 同议政事" “ 轮班知印",也就是分割相权, 以加强君主权力,故 A项正确;B项是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 集体宰相制度" 的信息,排除 C项;材料体现的是增设参知政事的目的,而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排除 D项。
【答案】B
【解析】“ 理财" 是为了富国,“ 整军" 是为了强兵,故选 B项;“ 庆历新政" 以整顿官僚体制为中心,排除 A项;C项仅仅是材料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排除;守内虚外与王安石变法的宗旨相悖,也不符合材料,排除 D项。
【答案】A
【解析】女真族初起时期,是典型的原始社会部落时期,有“ 部落长"“ 军事化" 组织,体现了军事化和氏族制的特点,故 A项正确;战国军功爵制是逐渐封建化的政治制度,排除 B项;从材料看,猛安谋克制度是军民一体化的组织,排除 C项;D项是辽朝契丹族的生活特点,排除。
17.(1) 核心观点:仁、礼、中庸、德治等。 (2 分,答出 2 点即可) 原因: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儒学脱离政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3 分,言之有理即可)
(2) 吸收:法家、道家、佛教、道教的观点。 (2 分)
冲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2 分)
表现:形成程朱理学;将儒学理论上升到“ 天理" 的高度;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和“ 格物致知"。
(3 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 选择材料一观点:认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 (1 分)
概括:①独尊儒术,表彰六经,兴太学,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 分) ②推行察举制,使人才大
量涌现。 (2 分) ③制订历法,重视文化建设。 (1 分) ④维护封建伦理,继续推行文景之治休养
政策,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2 分)
选择材料二观点: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皇帝。 (1 分)
概括:①汉武帝一方面尊先王之道,重用忠直贤人,赏罚分明,(2 分) 晚年知错改正,开启盛世; 免亡秦之祸。 (1 分) ②另一方面," 繁刑重敛",大兴土木,神化君权,(2 分) 百姓疲敝,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不断,有亡秦之失。 (2 分)
(2) 基本方法:坚持唯物史观;(2 分) 运用多重史料证据( 史料记载与文物并重);(2 分)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2 分) 坚持史论结合;(2 分)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原则;
(2 分) 分时段,分别予以评价。 (2 分)( 答出 3 点即给 6 分,每点 2 分)
19.(1) 隋炀帝。 (1 分) 相同:录取人数极少;(2 分) 录取难度大。 (2 分) 不同:唐朝有公荐,公卿子弟是录取的主流。 (2 分)
(2) 发展:全面科举取士;(1 分) 录取进士数大幅增加;(1 分) 考试组织更加严密;(1 分) 寒门
成为录取的主流。 (1 分)
简评:有利于选官的公平公正;(1 分) 但导致官僚队伍庞大臃肿,(1 分) 使行政效率低下,(1 分) 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加重。 (1 分)(每点 1 分,共 3 分,写出 3 点即可,正反两方面均要答出)
20.示例:
信息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人口锐减。 (2 分)
说明:节度使各自为政,战乱频繁;(2 分) 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2 分) 信息二:唐朝天宝十四年至长庆元年,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 分)
说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战乱,(2 分) 统治者徭役、赋役的加重,人口流亡。 (2 分) 信息三:建中元年人口回升。 (2 分)
说明: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2 分)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民众负担有所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 (2 分)
信息四:唐朝开元年后,年号更替频繁。 (2 分)
说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2 分) 统治不稳,统治者变动。 (2 分) 信息五:大历年间,唐朝人口达到最低谷。 (2 分)
说明:藩镇割据,战争频繁,(2 分) 统治腐朽,社会动荡。 (2 分)
( 评分说明: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示例仅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学生如果有其他叙
述,酌情评分。 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