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十六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汉朝对外交流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
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自编历史剧或者角色转换来了解丝绸之路;通过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张骞通西域。(依据: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流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丝绸之路。(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1、本校拥有较先进的网络设备,同时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能够自主编排课本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统一的。因此,我在本节课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表现欲强,霍姆林斯基曾把这种欲望比作干柴,恰当的激发就象火种,所以我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一)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
3、教师指导点评
(二)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去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有关本课内容; 老师指导学生在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丝绸之路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
课前准备。(结合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布置)
具体如下:
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由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拓
展,分成三个主题
1、丝路的由来2、丝路的人物 3、丝路上的古迹
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分组。
培养学生查阅、收集、甄别历史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
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
料,包括普及性历史读物、图片、实物、音乐、诗歌等材
料之后,老师指导学生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
除多余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
整,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
一、丝绸之路
1、美丽名称的由来
2、丝路上的古迹
3、路线
4、作用(政治、经济、文化)
敦煌莫高窟
楼兰古城
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敦煌壁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二、张骞通西域
1、西 域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60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三、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历史时期 关 系
战国时期 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
秦朝时期 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并在那里设县
汉高祖时期 汉向匈奴和亲,开放关市,以求安宁
汉武帝时期 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并在河西地区设郡
汉元帝时期 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多次向汉提出和亲
小结:
一、丝绸之路
二、张骞通西域
三、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中央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请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你的建议和意.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到失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