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9 18:04:10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21·安徽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2.(2020·黔西南)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唐太宗
3.(2020·成都)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4.(2020·郴州)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5.(2020·滨州模拟)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2021·济宁)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7.(2021·济宁)下边材料中汪林茂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8.(2021·济宁)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9.(2021·济宁)《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 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0.(2020·广西)“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11.(2019·郴州)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12.(2021·济宁)根据下图反映的史实,确定研究主题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三支大军逐中原
C.国军主力一扫光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3.(2020·成都)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4.(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5.(2021·济宁)“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不结盟运动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6.(2019·聊城)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爆发
17.(2021·济宁)“第一条……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这则材料选自(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18.(2020·营口)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完全体现各个国家相互合作的选项是(  )
①波茨坦会议 ②诺曼底登陆 ③雅尔塔会议 ④莫斯科保卫战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2019九上·丰县期末)某文件宣称“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该文件最终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  )
A.欧盟建立 B.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世贸组织诞生 D.欧洲共同体成立
20.(2021·济宁)以下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导致世界格局出现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
21.(2021·济宁)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2.(2021·济宁)道路自信源自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革命之路】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建设之路】
材料四 
【创新之路】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六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1)请写出李鸿章、康有为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
(2)材料二所述事件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材料三中“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的起止时间和相关事件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图片展示 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5)材料五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材料六中的“伟大创举”是指什么?
23.(2021·济宁)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见下图)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战争策源地是指战争策动、起源的地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和亚洲,对德国和日本的打击尤为严重,两国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极端势力上台,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对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卷
【史料实证】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全国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现在民族团结的基础已经定下了,我们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前提也已创设了,中共中央特为我们民族的光明灿烂的前途庆贺。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唯物史观】
材料四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序言》
【家国情怀】
材料五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1)图中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请问元朝时期管辖“腹里”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宣政院辖地的设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德国为发动战争而进行的扩军备战的一项史实。
(3)材料三中“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指的是哪一事件的发生?“宣言”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怎样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美国宪法有何局限性?
(5)材料五中“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哪一年算起的?材料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中的“分封制”“封土授民的同时”“把……先进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将诸侯分封至各地“封土授民”,从而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拓展,因此B项正确;
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对地方的控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最早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周武王,不符合题意;
B.齐桓公,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秦始皇嬴政建立皇帝制度,灭掉六国,实现全国统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太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诸侯实力较大,威胁中央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行盐铁专卖 ,不符合题意;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符合题意;
D. 设置西域都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读懂题干中的含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是关键。
4.【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连中三元”,故选择D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项;
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B项;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不符合题意;
B.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理解识记。
6.【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时期,关闭其他港口,仅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依据材料“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广州一地”可知,清政府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B.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在于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A.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不符合题意;
B.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不符合题意;
C.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不符合题意;
D.据“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可知,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率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在当时即指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使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改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不符合题意;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所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故选C;
综上所述可知,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11.【答案】C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北方、运动战、铁路、据点”,结合所学知识,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这次战役史称“百团大战”。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解题关键是对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的准确把握。
12.【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抗日烽火遍九州,不符合题意;
B.三支大军逐中原,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片信息,根据锦州、北平、双堆集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主题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歼敌150余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百万雄师过大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这三幅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即地图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A. 中国人站起来了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抗美援朝战争涌现的英雄人物,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不符合题意;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
B.不结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结合所学,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求同存异”方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些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6.【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的心病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A选项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B选项排除。
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体,C选项排除。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8世纪中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航路开辟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的需要。
17.【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A.《独立宣言》,不符合题意;
B.《权利法案》,不符合题意;
C.《人权宣言》,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分别掌握司法权和立法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细心分析理解。
18.【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据所学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此后各国联合抗击法西斯的事件有①波茨坦会议②诺曼底登陆③雅尔塔会议。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19.【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经济的发展,1967年,成立了欧共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欧盟是1993年的成立的,A项不符合题意;
1942年,成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项不符合题意;
1995年,世贸组织诞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语句“ 共同体 、 20世纪60年代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20.【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出现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起着作用,但起决定作用应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的基础,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导致了政治格局变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有利于提升其他方面的实力,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国家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不符合题意;
D.西欧、日本的崛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回答。
21.【答案】(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可知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2)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融的事件还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3)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4)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 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样回答才全面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回答在,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概括,不要向外延伸。
22.【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1921-194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
(4)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发动了洋务运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也叫做百日维新;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在中共一大上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l
(3)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28年指的是从1921年到1949年;起止的事件分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
(4)从图片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可以看出展示的是三大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根据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看出取得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材料六中“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答案为:(1)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 1921-194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
(4)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中共一大,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其内容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识记;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5)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1)中书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任选其一)
(3)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分权制衡原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5)1553年;希望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澳门回归;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元朝建立以后,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辖地的设立,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建立庞大的军队,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1937年7月7日晚,日军用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军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应了美国宪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同的政治权利;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中”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1553年算起的;表达了作者希望澳门回归,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1) 中书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任选其一)
(3) 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 分权制衡原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5) 1553年;希望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给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回答;
(5)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1 / 1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21·安徽模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中的“分封制”“封土授民的同时”“把……先进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也将先进文明传播到了被分封的地区,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将诸侯分封至各地“封土授民”,从而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拓展,因此B项正确;
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对地方的控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最早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0·黔西南)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唐太宗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周武王,不符合题意;
B.齐桓公,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秦始皇嬴政建立皇帝制度,灭掉六国,实现全国统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唐太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正确答案。
3.(2020·成都)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诸侯实力较大,威胁中央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行盐铁专卖 ,不符合题意;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符合题意;
D. 设置西域都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读懂题干中的含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是关键。
4.(2020·郴州)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取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连中三元”,故选择D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项;
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B项;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2020·滨州模拟)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 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不符合题意;
B.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理解识记。
6.(2021·济宁)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时期,关闭其他港口,仅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依据材料“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广州一地”可知,清政府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济宁)下边材料中汪林茂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B.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在于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2021·济宁)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A.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不符合题意;
B.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不符合题意;
C.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不符合题意;
D.据“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可知,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1·济宁)《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 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率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在当时即指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使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改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不符合题意;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符合题意;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2020·广西)“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所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故选C;
综上所述可知,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11.(2019·郴州)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答案】C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北方、运动战、铁路、据点”,结合所学知识,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这次战役史称“百团大战”。故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解题关键是对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的准确把握。
12.(2021·济宁)根据下图反映的史实,确定研究主题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三支大军逐中原
C.国军主力一扫光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抗日烽火遍九州,不符合题意;
B.三支大军逐中原,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片信息,根据锦州、北平、双堆集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主题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歼敌150余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百万雄师过大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这三幅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即地图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2020·成都)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A. 中国人站起来了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抗美援朝战争涌现的英雄人物,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不符合题意;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19八下·灌阳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注意掌握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相关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15.(2021·济宁)“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不结盟运动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C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
B.不结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结合所学,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求同存异”方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些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6.(2019·聊城)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爆发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的心病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渴求,A选项符合题意。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B选项排除。
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体,C选项排除。
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8世纪中叶,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航路开辟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的需要。
17.(2021·济宁)“第一条……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这则材料选自(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A.《独立宣言》,不符合题意;
B.《权利法案》,不符合题意;
C.《人权宣言》,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分别掌握司法权和立法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细心分析理解。
18.(2020·营口)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完全体现各个国家相互合作的选项是(  )
①波茨坦会议 ②诺曼底登陆 ③雅尔塔会议 ④莫斯科保卫战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相关知识,关键是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据所学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此后各国联合抗击法西斯的事件有①波茨坦会议②诺曼底登陆③雅尔塔会议。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19.(2019九上·丰县期末)某文件宣称“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该文件最终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  )
A.欧盟建立 B.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世贸组织诞生 D.欧洲共同体成立
【答案】D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经济的发展,1967年,成立了欧共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欧盟是1993年的成立的,A项不符合题意;
1942年,成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项不符合题意;
1995年,世贸组织诞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语句“ 共同体 、 20世纪60年代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欧洲共同体成立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20.(2021·济宁)以下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导致世界格局出现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出现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起着作用,但起决定作用应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的基础,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导致了政治格局变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有利于提升其他方面的实力,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国家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不符合题意;
D.西欧、日本的崛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回答。
二、非选择题
21.(2021·济宁)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可知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2)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融的事件还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3)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4)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 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样回答才全面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回答在,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概括,不要向外延伸。
22.(2021·济宁)道路自信源自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革命之路】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建设之路】
材料四 
【创新之路】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六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1)请写出李鸿章、康有为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
(2)材料二所述事件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材料三中“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的起止时间和相关事件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图片展示 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5)材料五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材料六中的“伟大创举”是指什么?
【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1921-194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
(4)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发动了洋务运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也叫做百日维新;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在中共一大上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l
(3)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28年指的是从1921年到1949年;起止的事件分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
(4)从图片中“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可以看出展示的是三大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根据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看出取得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材料六中“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答案为:(1)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 1921-194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
(4)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中共一大,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其内容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识记;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5)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
23.(2021·济宁)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见下图)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战争策源地是指战争策动、起源的地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欧洲和亚洲,对德国和日本的打击尤为严重,两国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极端势力上台,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对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下卷
【史料实证】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以极大的热忱向我全国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现在民族团结的基础已经定下了,我们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前提也已创设了,中共中央特为我们民族的光明灿烂的前途庆贺。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唯物史观】
材料四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序言》
【家国情怀】
材料五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1)图中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请问元朝时期管辖“腹里”的行政机构是什么?宣政院辖地的设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列举德国为发动战争而进行的扩军备战的一项史实。
(3)材料三中“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指的是哪一事件的发生?“宣言”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怎样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美国宪法有何局限性?
(5)材料五中“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哪一年算起的?材料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中书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任选其一)
(3)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分权制衡原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5)1553年;希望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澳门回归;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元朝建立以后,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辖地的设立,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建立庞大的军队,1936年,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1937年7月7日晚,日军用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军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787年,美国宪法运用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来”确保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2020年5月底,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因警察滥用暴力致死事件引发民众强烈抗议,该事件的发生反应了美国宪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同的政治权利;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中”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是从1553年算起的;表达了作者希望澳门回归,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1) 中书省;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制,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任选其一)
(3) 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 分权制衡原则;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5) 1553年;希望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所给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回答;
(5)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