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重点追击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í) 拾掇(duō) 场圃(pǔ)
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村酤(gū) 仓廪(lǐn) 依赖(lài)
2.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代词,代“芣苢”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动词,通“迫”,迫近,接近
C.多博村酤劳苦辛 动词,讨取,换取
D.采采芣苢 动词,采摘
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5.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笠是兜鍪蓑是甲
A.天街小雨润如酥 B.身世浮沉雨打萍 C.玉盘珍羞直万钱 D.甲光向日金鳞开
难点突破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作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
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逐渐失去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他们羡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因此,我们要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体验劳动的意义,内化劳动情感,主动创造劳动价值。一是加强日常劳动锻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年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通过洗衣、扫地、帮厨等体力劳动和备考、做实验、写作业等脑力劳动,让青年学会总结和反思,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让青年走进工厂、社区、农村、部队,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培养青年创新性劳动精神。
(摘编自《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终极目标。针对青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过程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当代技术持续不断地迭代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创造性劳动夯实基础,为智能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支撑。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不能使劳动教育徘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边缘,更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场、生理场和大学物理场、文化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环境。
高校应重视开展以集中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重体验重内生,也应重视分散性形式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重融合重特色。鼓励大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中知行合一,通过动手操作、内化吸收、实践创新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迁移,铸就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危害等危机时的公共服务意识,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维度引导学生在个人命运与社会需求上实现统一,提倡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
(摘编自《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立德要上接“天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矢志艰苦奋斗,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教育提供大力支撑,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立德要下接“地气”。企业招聘员工,越来越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接“地气”,将劳动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
立德要唤醒“内心”。最积极、最深远的教育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和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能和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摘编自《强化劳动教育,更好地立德树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因为这是提升青年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要求。
B.当前,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劳动态度。
C.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关键要依靠劳动实践,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主动创造劳动价值。
D.劳动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激发青年的报国志向,关乎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等都需要教育的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可知,我们要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学校在青年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其发展过程要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C.根据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让其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
D.根据材料三可知,立德既要高瞻远瞩、把握方向,也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C.“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部分青年意志软弱化,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D.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都跟培育新时代青年有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塑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的紧张气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度、头条信息战你来我往,抖音、快手小视频你争我夺,都抢什么呢?抢“流量”。流量是关注度,是用户,是金钱。而对于使用者呢?流量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
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无处不在的娱乐,让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星空,去安心读书。
专家说:娱乐主要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并让人们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捋袖子”的“捋”应读“luō”。
2.答案:D
解析:采采:形容词,形容茂盛的样子。
3.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①“连枷”是一种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的农具。所以这两句诗和“打稻”有关。②“绿毯”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刚插好的秧苗的特点;“清浅縠纹”说的则是水。所以这两句诗和“插秧”有关。③“分畴”是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刺水”句的意思是,秧苗像绿针一样刺出水面。所以这两句诗和“车水”,即用水车排灌有关。④“机杼”是织布机,所以这两句诗和“织布”有关。故选C。
4.答案:C
解析:联系后文“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分析可知,⑥排在最后,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所以才会被称为《诗三百》,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盔)甲”。A、B、D三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6.答案:1.B;2.C;3.B;
4.①开篇点题,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②本论部分论述时从认识到文化再到实践,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时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是”“二是”等词,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培育新时代青年要将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把握内在逻辑,造就全面发展的人。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培育新时代青年既要“重劳”,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理解错误。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并没有说“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劳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错。材料二第3段说的是“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决定性作用”于文无据。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该句强调了“劳动精神”的重要性。A项说的是“传统文化教育”。C项说的是“文化”和“价值取向”。D项说的是“敬天祈福”,与“劳动精神”无关。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首段“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开篇点题,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接着第2段和第3段“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从认识和文化层面展开论述。从“因此”开始,进入到实践,阐述“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论述时从认识到文化再到实践,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还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是”“二是”等词,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5.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的论点是“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可见侧重于论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材料二开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接着论述“针对青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见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培育新时代青年要将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把握内在逻辑,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材料三开篇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再结合材料内容,可知该则材料侧重于论述培育新时代青年既要“重劳”,还要注重立德。
7.答案:1.B;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作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1.B项,没有心理描写。
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时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围绕“水”“塘”“蒲”“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后概括意境,再分析作用。作用:前三句是景物描写,起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作铺垫。
8.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薄言襭之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
解析:
9.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10.答案:范文:
泛娱乐之风当休矣
打开手机,娱乐信息让人目不暇接;走在街上,低头族比比皆是。在泛滥的信息流中,很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全民娱乐,令人丧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泛娱乐之风当休矣!
慎思之:全民娱乐,贻害无穷!
当前最“耗”人们时间的,一个是信息流推送,其代表是百度和头条;一个是小视频,其代表是抖音和快手。作品产出者都以自媒体为主,鱼龙混杂,内容亦是泥沙俱下。因为它是依靠点击量获得收益的,所以就必须主动迎合大多数人的人性中较为负面的东西。人们满足于感官刺激,满足于低俗欲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头对头在玩“王者荣耀”;年轻妈妈们低头沉浸在虛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沉迷其中,不愿读书,丧失了意志,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明辨之:娱乐至死,祸国殃民!
当前,中国与美国的博弈已经向着进一步的强度和深度发展。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距有两个:一个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一个是以流行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而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它们背后都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刺激你的愉悦感,让人欲罢不能。一旦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比如说学习、阅读和思考。一般来说,人有六种精神需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当全民娱乐盛行时,人只停留在最低级的精神追求层面,那我们还谈何民族振兴呢?
笃行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阿根廷诗人曾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年的清华园里,杨绛、钱锺书夫妇酷爱读书。除上课、办公、开会之外,他们可谓深居简出,目不窥园。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周国平说:“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著名主持人董卿说:“我每天都会抽出1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去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那么要让国民心灵不再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一本书丰富一颗心灵,一个好书店温暖一座城市,一片书香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水平。当全民阅读的书香弥漫时,泛娱乐之风自当休矣!
解析:写作提示: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本道作文题关注社会主义文化状况中的一个侧面,同时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还关注到文化征候与国家的未来。命题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当前流行文化的一些重要特点和征候,是当下社会热点之一。材料第一段是事实展示和实质揭示。抖音、快手小视频成为当下最热的互联网流行文化,其中不乏好东西,但更多的是迎合大多数人的人性中较为负面的东西。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少年。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第二、三、四段进一步揭示了沉湎于小视频的实质与危害,实质是满足感官刺激,满足低俗欲望,使生活只有娱乐,让娱乐充斥心灵。危害是不能自拔,不愿读书,丧失了意志,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我们在写作时,若能围绕现象进行背景探究,原因分析,利弊权衡,最终找到解决途径,并有侧重地展开,文章就会有深度。参考立意:(1)向泛娱乐化开战;(2)别让娱乐毁了我们的未来;(3)摆脱信息洪流,仰望头顶星空;(4)莫让“娱乐”遮望眼;(5)莫让娱乐荒芜了自己的人生;(6)别让梦想沉溺于娱乐的汪洋;(7)抵制娱乐至死,共逐星辰大海;(8)娱乐只得一时欢,沉淀方能恒久远;(9)用高雅美化生活,用阅读化解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