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_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重难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_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重难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重点追击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淘洗,冲洗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路:宋时的行政区划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赢得仓皇北顾 顾:回头,回头看
D.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损:损害,伤害
乍暖还寒时候 乍:突然,忽然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例句中的加粗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巔 B.虎鼓瑟兮鸾回车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浔阳江头夜送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须行即骑访名山 铁骑突出刀枪鸣
B.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C.越人语天姥 今夜闻君琵琶语
D.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4.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比喻)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拟人)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慷慨(kǎi) 天姥(mǔ) 舞榭(xiè)
B.笙箫(shēng) 剡溪(shàn) 契合(qiè) 吮血(yǔn)
C.游弋(yè) 哺育(pǔ) 訇然(hōng) 憔悴(jiāo)
D.沉吟(yín) 祠堂(cí) 呦呦(āo) 嘈杂(záo)
难点突破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的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放在星象图谱上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21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作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
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他接受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地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1922年在清华学校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世纪30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的争论,到80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地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
C.新诗需要一套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审美的、诗艺的标准,既要有别于古曲诗歌,同时又要完全摆脱西方现代诗歌的范式。
D.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
4.材料二关于百年新诗的评价,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
7.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片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片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2.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词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北朝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3)《声声慢》中词人对花自怜、黯然神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每天清晨,张芝、张昶兄弟俩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子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齐声朗诵那首《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C.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D.“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2.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阳光华彩斑斓,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2.答案:B
解析:例句中加粗的词“雨”和B项中的“鼓”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繁”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
3.答案:D
解析:A项,骑着;骑兵。B项,暂时;忽然,下子。C项,说;曲调。D项,都是悲哀、凄惨的意思。
4.答案:D
解析:句意为: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没有赋予大雁人的动作和情感,不属于拟人。
5.答案:A
解析:B项,“契”应读“qì”,“吮”应读“shǔn”。C项,“弋”应读“yì”,“哺”应读“bǔ”,“憔”应读“qiáo”。D项,“呦”应读“yōu”,“嘈”应读“cáo”。
6.答案:1.C;2.D;3.C;
4.①材料二以设问形式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②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未稳定成熟,尚处于生长期;③人们习惯于以西方诗歌世界精粹“总和”为参照评价新诗,将新诗自我矮化,拉大了与世界诗歌的差距;④固执于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无视新诗“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
5.①应表现与大众联系交融的新题材、新内容;②抒发经过淘洗的社会情感和家国情怀;③娴熟地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④语言要含蓄蕴藉,富有音乐性和弹性。
解析:1.A项,“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错误。由“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可知,选项说法绝对,并非所有“个人身世情感”都不应入诗,而是其中“琐碎情感”不能。B项,“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错误。由“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可知,应为“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选项与文意相反。D项,“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可知,“老少皆宜”是从成熟度和接受面来分类的,将胡适的新诗简单地归为第二类是不恰当的。
2.“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错误。由“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可知,原文是“文学艺术乃至诗歌”。
3.A项,“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是谈古诗的社会功能,主题不一致,与新诗地位无关。B项,“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是谈诗学传统,与新诗地位无关。D项,“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是比较古诗与新诗的形式内容,与新诗地位无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述逻辑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一般先浏览材料,梳理文本结构。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概括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筛选整合能力。作答本题,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然后浏览全部材料,确定答题区间,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7.答案:1.C;
2.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1.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词意,原词“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2.本词中描写竹子的句子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8.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解析:
9.答案:1.B;
2.①“舔”字用词生动,把党河岸边的草木(植物)当作动物来写。②“自顾自”赋予草木人的情态。③这句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的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表现出水边植物的情态,神形毕现,十分生动。
3.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向四面舒展开去”上,强调动态的变化;原句的重点落在“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上,强调色彩的壮丽,更符合原文礼赞敦煌的核心意思。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把“华彩斑斓,无边无际”放在句尾,语气舒缓,余韵悠长,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更好。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项,省略号标示引文的省略。B项,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C项,省略号标示说话的断断续续。D项,省略号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故选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中的“舔”本是动物的动作,这里用于描写党河岸边的草木,把草木当作动物来写;“自顾自”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本用于指人,这里用于形容“草木”,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舔着”“自顾自”等词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流动的河水轻拍河岸边的草木、草木在水边摇曳的动态情景。
3.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句与改句语义基本相同,但语序不同,强调的重点则不同。句中三个分句各自体现的特点不同:“华彩斑斓”强调色彩绚丽,“无边无际”强调范围广,“向四面舒展开去”强调动态的变化。改句后写“向四面舒展开去”,重点强调动态的变化;原文后写“华彩斑斓,无边无际”,重点强调色彩绚丽,范围广,与语段赞美敦煌的核心一致。从结构上看,改后的句子放在结尾,以“向四面舒展开去”的动态结束文段,似乎语意未竟,话未说完;而文中原句“华彩斑斓,无边无际”两个四字短语并列,句式整齐,读起来语气舒缓,余韵悠长,放在结尾收束文段,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因而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10.答案:范文:
归来兮英雄!
历史的天空,英雄的身影不断浮现又淡出。
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是英雄,破釜沉舟、以弱敌强是英雄,舳舻千里、横槊赋诗是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英雄;易水死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荆轲是英雄,乌江自刎,徒唤“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能逃走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也是英雄。
英雄者,聪明秀出,胆力过人,令人感慨,令人景仰。
近现代,我最赞叹那些黑暗时代的先行者,他们洞察了所谓文明古国下隐藏的罪恶,以无比的勇气和脆弱的生命,与大风车搏斗;我还由衷佩服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用冰冷的躯体,为中国铺就通往光明的大道。
但说到底,英雄总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物。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足,英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今社会,却是形形色色的能人在聚光灯下翩跹起舞。
富人是能人,带着原罪呼风唤雨;运动健儿是能人,顶着光环斩金夺银;领导是能人,大笔一挥移山填海;优伶是能人,一声“嗨”就激惹得无数粉丝如痴如狂;甚至性别倒错的伪娘,也会令人心驰神往……
一昧良心的叫兽,打出来的村干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黑社会……
这时代不是没有英雄,而是英雄被平庸与罪恶排斥。英雄不再光彩,英雄灰头土脸,英雄被讥为傻帽,英雄被拿来利用,英雄被忘恩负义,英雄走投无路,英雄常常流血又流泪。
英雄本应可敬可爱,生活却使他可叹可悲,所以英雄不在,所以满目苍凉。
归来兮英雄!
我深知,英雄不是再不露面,英雄只是暂时蛰伏。大义永如岩浆,永远在英雄的胸中滚涌,激情暂如寒冰,总有一天会化为奔腾的河水。
我相信,英雄终会呼拉拉齐从暗处涌出,恰如铁骑突出,刀枪铮鸣。
我想像,英雄来了:铁屋中英雄一声呐喊,噤声中英雄不吐不快,潮流中英雄逆流而上,狂热中英雄偏沷冷水,威压下英雄愈挫愈勇,无声处英雄震出惊雷;英雄并不完美,但眼里的目标很高尚,英雄可能低贱,但心底的梦想神圣高贵;英雄无城府,被现实击打的遍体鳞伤,英雄常孤独,被寂寞冷落得心如死灰;英雄最终会衰败了凋零了化为泥土,但英雄已荡涤一切顺从奴性阿谀逢迎贪腐堕落…
恍然间英雄在远处看我,满身创痕却面露笑容,背后的太阳将天地照亮,勋章在胸前熠熠生辉。
我不由大喊:“归来兮——英雄——,让我同你一起走!”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下到底有没有英雄的存在。审题首先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这样,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当今的时代当然还有英雄!但要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头顶道义、肩扛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另外,还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立意:①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③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④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⑤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⑥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