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_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重难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_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重难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1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重点追击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挟飞仙以遨游 自唐显庆以来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寄蜉蝣于天地
D.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挟飞仙以遨游
C.望美人兮天一方 D.石苍黑色,多平方
3.下列关于古代日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4.下列加粗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加粗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余江渚之上。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群贤毕至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B.我国古代的纪年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乾隆三十九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指乾隆即位第三十九年。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根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可知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里“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就是城。
难点突破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聊赠一枝春
赵利辉
江南的梅花,随处都有,我独爱江苏南京梅花山的梅。
梅开的时节,大抵都是蜡梅已经开过了。江南地暖,花时绵延无尽,开起来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凋谢时,却不很决然。不像北方,一夜西风,便是落红无数。江南的花朵和人一样,都有着拖沓的性子,要谢了,犹在枝头上香。所以,远远地闻着香来,蓦然看见清癯枝干上,绽放着几朵蜡梅,透出一股清冷,我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欢喜来。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看梅花,最好是一个人,像陆游那样满山胡转悠,把酒梅花下,脑海里就出现幻觉,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我。若要风雅,又最好是同一位女子,一起踏雪而行。即便寻不到梅花,回头望时,女子罩一件大红羽纱白狐狸里的鹤敞,脚上蹬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站在雪地里,冷艳如傲雪红梅,那就是寻着了。《红楼梦》里写,贾母看黛玉这般模样儿,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得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着她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梅花,像个什么?”鸳鸯笑道:“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江南看梅的地方,平冈亦是个好去处。这里土厚石多,因自然增累成冈。水滨沙洲,遍植梅花,别无杂树。花开时节,蔚然如洁白落雪,故名“平冈艳雪”。从前的人种梅花,非得成林,方才尽兴,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处赏梅之地。平冈多白梅,似乎单调了些,终不及梅花山的品种多。从腊月到正月,梅花山上的红梅、宫梅、青梅、墨梅、朱砂梅次第开了,置身花海,清冽之气萦绕,人也觉得脱尘出俗。山上多小树,梅枝横斜疏瘦,贵气如大观园里的女孩儿家。故而梅花山的梅,以韵胜,以格高。晚明张岱的小品文里,曾录有一首佚名诗:“云意不知沧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不归。”这无名氏,大约是一个游方人士,功名利禄,于他都是很无趣的吧,唯有每年的梅花,是他逗留在此的最大乐趣和寄情。
宋人范石湖爱梅,写过一本《梅谱》,把天下梅花按花色产地成谱。他说:“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他的玉雪坡上,栽有数百株梅。第二年又治了一个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吴下栽梅物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
我也曾养过梅花,盆是无锡的紫砂盆,讨梅花山的苗枝。一个冬天里,埋下了朱砂梅、绿萼梅、蜡梅、宫梅。为了些膏腴好土,平日里的厨余全部摇身一变,奇货可居。将鱼骨、贝类、虾壳、豆渣埋进土里,渐渐地沤成花肥。就连法海和尚“藏身”的蟹壳,据说也是极好的花肥。为收集这些肥料,我很费了一番心思。每日里,洗鱼剁肉的荤腥水、淘米水,也要沉淀下来,傍晚端到院子里去浇灌花木。第一年,梅的枝干尚没有姿态,却眼见得花苞满身了。第二年,到了数九天,寒月照着,疏影映照墙壁,那梅株也不曾有什么旁逸斜出,然而却勾得我一日里去看上几回。到末了,俗务缠身,一月看一回,渐渐地不再相见。自我辞了南京的工作,回到西安后,曾托邻居去探望过我种梅的院子。她说花圃里的梅株,早已干涸枯朽,无一物可取,就是紫砂盆,也给猫儿撞下了窗台,摔碎了。我与梅花终是无缘,不如石湖之尽得其趣。
所幸的是,邻居每年都会去梅花山赏梅,愿意将她的视频分享给我。这令我不禁想到,有一年早梅初开,陆凯给长安的范晔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了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有删改)
文本二:
临水而栖是需要勇气的,远山幽水,村野桥边,原是寂寞所在,更兼雪虐风饕,浪击涛打,环境往往奇诡险恶,而梅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旧临水兀立,默默蓄积起对春的憧憬。这常常使人想起一些清雅的身影。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隐居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下,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而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尽管遭受种种邪恶势力的排挤打击,却宁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一枝清影写横斜”,做一棵水边的寒梅,寂寞固然是寂寞了点儿,但有雪磨砺它凌寒的气节,有水勾画它不屈的傲骨,又怎能说它不是一个刚毅博大的灵魂?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山远水幽,险道盘山,崖危壁绝,临水看幽姿也并非轻而易举。故此,往往只有那些志趣高洁的文人雅士,才肯冒着飘舞的雪花、凛冽的寒风,手持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芳涧。而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伫立于溪岸的梅树下,望见水中的寒枝疏影时,他们感受到了梅的高洁,梅的坚贞,梅的神韵。他们才那样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寒士寒梅,同是一寒,感情与心灵也就容易沟通了。而那天景天趣,无限的江山风月,自然而然会化作胸中的诗文与丹青,升华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摘编自方叶《临水而栖》)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叠词“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写江南的梅花开起来不分早晚、连续不断,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
B.文章引述《红楼梦》中贾母与鸳鸯的对话,是以红梅衬宝琴的画面与《双艳图》侧面赞美梅花之美,十分巧妙。
C.作者为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交代了自己种梅的情况:选用无锡的紫砂盆、梅花山的苗枝,沤有营养的肥。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陆凯的诗,一方面以之类比朋友向自己分享赏梅视频的事,另一方面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本都引用了陆游的作品,写陆游爱梅赏梅,其目的截然不同,文本一强调赏梅的态度、做法,文本二则赞美梅的品格。
B.文本一引用张岱小品文里录的佚名诗,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
C.范石湖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辟土地搜罗各种梅树栽种之事,他写的《梅谱》,以及他对梅的看法,都体现了他对梅的爱。
D.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恰切地对应了“临水看幽姿”之意,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
3.两个文本都提到“踏雪寻梅”,其所寻之“梅”各主要代表什么?请简要回答。
4.文本一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真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时间的记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作者用“______________”来描写泰山之顶积雪后的瑰丽景色,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的雄浑景象。
(2)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壮志未酬。然而,政治上的失意激发了其创作热情,使他获得了爱国词人的美誉,正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所写,虽未能“______________”,却也“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一段话进行压缩,不超过60个字。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要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常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见到大病救助众筹,该活动帮助了许多因病致贫家庭。但是,个别求助者却隐瞒家庭资产,接着就有知情网友质疑其家境富裕,名下有数处房产、店铺……2019年的12月,某众筹平台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志愿者”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此举一经媒体曝光,爱心人士一片愕然。其实,这些众筹平台不是慈善公益组织,“××筹”只是一个免费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工具,网民的资金支付行为,是“赠予”,不是“捐赠”,不受《慈善法》保护。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要积极培育和引导互联网公益力量,壮大网络公益队伍,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严格依法管网治网……维护网络道德秩序。”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班会发言稿,体现你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或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B项,古今义均为“漫游,游历”。C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平整方正;今义:指平方米。
3.答案:B
解析:A项,农历每月的末一天。C项,冬至日。D项,农历九月初九。
4.答案:B
解析:例句“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捕鱼砍柴”。B项,“烛”也是活用为动词,译为“照”。A项,“侣”“友”都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C项,“贤”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贤能的人”。D项,“东”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方”。
5.答案:B
解析:“乾隆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素养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统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对应了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答案:1.A;2.C;
3.【示例】①文本一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美的意境。②文本二中的“梅”主要代表的是不屈的傲骨、刚毅博大的灵魂。
4.①将江南的花时与北方的花时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的花开得缠绵、凋得缓慢。②将平冈之梅与梅花山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山之梅的品种多,开起来有繁复之美。③将“我”种梅与范石湖种梅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难以尽得梅趣的惋惜和对梅的喜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错误,突出的是江南“花时绵延无尽”。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其目的截然不同”错误,其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赞美梅花。B项,“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错误,引用佚名诗是为了指出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文中没有评价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的内容。D项,“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错误,这两句诗表现不了梅花的坚贞。故选C。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根据文本一中“看梅花,最好是一个人,像陆游那样满山胡转悠,把酒梅花下,脑海里就出现幻觉……冷艳如傲雪红梅,那就是寻着了”可知,寻到美的意境就是寻到梅了,文本一中的“梅”代表一种美的意境。根据文本二中“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伫立于溪岸的梅树下,望见水中的寒枝疏影时,他们感受到了梅的高洁,梅的坚贞,梅的神韵。他们才那样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可知,古人寻梅是追求一种精神,文本二中的“梅”代表的是一种不屈的傲骨、刚毅博大的灵魂。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文本一第2段中“江南地暖,花时绵延无尽,开起来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凋谢时,却不很决然。不像北方,一夜西风,便是落红无数”可知,此处将江南的花时与北方的花时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的花开得缠绵、凋得缓慢。根据文本一第4段中“平冈多白梅,似乎单调了些,终不及梅花山的品种多”可知,此处将平冈之梅与梅花山之梅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山之梅的品种多,开起来有繁复之美。根据文本一第5段中“宋人范石湖爱梅……他的玉雪坡上,栽有数百株梅。第二年又治了一个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和第6段中“我也曾养过梅花……我与梅花终是无缘,不如石湖之尽得其趣”可知,此处将“我”种梅与范石湖种梅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难以尽得梅趣的惋惜和对梅的喜爱之情。
7.答案:1.B;2.A;3.C
4.(1)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
5.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
解析:1.“至佗村”的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晚”是时间状语,“谒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
2.“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解说有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3.“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是“以游踪为立足点”。
4.【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随从们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到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有石头的岩壁红色的峰峦,有的平坦如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8.答案:(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9.答案:①《大国战“疫”》近日出版;②该书全景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③该书内容翔实又具有可读性。
解析:本题材料共三句话,这三句话都是围绕《大国战“疫”》一书展开。
第一句交代事件,即《大国战“疫”》一书出版,可概括为“《大国战‘疫’》近日出版”。
第二句是交代《大国战“疫”》一书的内容,可概括为“该书全景式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
第三句是介绍《大国战“疫”》一书的特点或价值,可概括为“该书内容详实又具有可读性”。概括的时候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10.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讲到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大病救助众筹活动帮助了许多因病致贫家庭,但是也有个别患者隐瞒自己家庭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某众筹平台的“志愿者”月入过万。面对此种情况,应该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网络道德秩序,让互联网真正服务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写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①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说明;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参考立意:①加强互联网管理;②维护网络道德秩序;③互联网真正服务于公益事业;④自觉维护网络文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