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驿路梨花》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15《驿路梨花》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19: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教学案例
一、教材研读
《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叙事主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通过与之相关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这篇小说不管是从叙事技巧还是思想内容方面,都是一篇佳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欣赏:
(一)结构奇
小说叙事采用的是嵌套式结构。嵌套式结构(也称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
文章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利用“一弯新月升起”到“第二天一早”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叙述了有关小茅屋从建造到接管照顾十多年发生的好人好事,结构精巧、紧凑。
夕阳西下,我和老余走在哀牢山的深处,正为晚上在哪投宿着急时,却在淡淡的月光下发现了一座位于一大片梨花林边的无人居住但柴米油盐齐备的小茅屋。二人产生疑问,主人是谁?我和老余有了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赶走了疲劳和饥饿,由衷地感谢了主人。恰在此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他必定是主人,然而老人否认了。老人说上月打猎迷路借住小屋,自己这次是给来送粮食的,而且打听到屋主人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第二天早晨,我、老余、哈尼族老人修葺小屋,正在此时,一群哈尼小姑娘出现在梨花林里,老人上去以大礼致谢,不料这是个误会。小姑娘讲述了十多年前解放军建房子和姐姐受感动照顾房子的经历。后来姐姐出嫁,她又接过照管任务。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二)构思巧
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妙处就在于叙事的时候候运用了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
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第14段“主人回来了!”“我们”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原来他是送粮食来的。
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段“她一定是梨花。”误会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悬念: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这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是一环扣一环的,环环相扣,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带有扑朔迷离的色彩,让读者产生疑团顿生、非寻根究底的心理。
(三)立意新
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健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雷锋精神是无数作品反映的老的话题,要想写好,必须出“新”。《驿路梨花》在立意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1)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
本文突出之处就在于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些闪闪发的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间十几年没有中断的本质上。雷锋精神激励了解放军,解放军的行为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为又影响后来一系列的人。可见,雷锋精神不断传递,不断发扬,在时间中穿行,在空间中辐射,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大发扬”。
(2)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形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
作者笔下的梨花多次在文章出现,随着情节的发展,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和老余在唯恐深山露宿的焦急中,突然遇见一片梨花树林。梨花的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作者借助梨花表达了对给人提供帮助的小茅屋主人的赞美。梦境中,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梨花姑娘在梨花林里歌唱。这次写梨花,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使景物与人物交相辉映。结尾处,洁白盛开的梨花和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为了助人为乐群体的象征。处处盛开的梨花,就是雷锋精神在边疆的发扬光大。
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多角度复述故事内容,粗知故事梗概。
2.指导学生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个悬念,欣赏本文精巧的构思及表达效果。
3.细读文章,分析、理解“梨花”在文章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要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特点,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三)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
1.资料助读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 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即梨树之花,一般为纯白色,历代诗人描写其洁白如玉,最常见的是与雪互比。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中的最后两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字词积累
易读错的字音:修葺(qì) 菌子(jùn)
易写错的字形:撵(niǎn) 竹篾(mi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铺垫,让学生了解作者、文章标题的出处以及本课字词中的易错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堂活动:
学生活动一:略读,知文意
圈划文中表时间、人物、情节推进的语句,准备复述。
教师提示:
1.以“我”和老余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课文。
2.以“小茅屋”建造、接管、照料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划关键性词句,粗知文章大意。
预设1:
傍晚,“我”和老余在梨花林边发现并投宿小茅屋,恰巧遇到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误以为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后来通过老人之口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第二天一早我们三人一起修葺小茅屋,正在这时梨树林闪出一群小姑娘,我们又误认为梨花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后来从这个小姑娘的口中得知是解放军建造了小茅屋,姐姐很受感动照料小茅屋的故事。
预设2:
十多年前,一队解放军半夜在树林里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一座小茅屋。第二天早上,梨花姑娘看见此景深受感动,一直照料着小茅屋。前几年梨花出嫁了,她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上个月,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昨晚专程到小茅屋送粮食,遇见了我和老余。第二天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学生活动二:再读,品写法
1.探究“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的出场在情节上产生了怎样的波澜?
提示:扣住人物出场后的语言和心理,联系上下文分析。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设置“悬念”“误会”在记叙文中的表达作用。
预设:
“我”和老余的出场
(1)“我”和老余行走在深山中,发现了小茅屋,自然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2)瑶族老人说自己不是茅屋的主人,“我”和老余产生了第二次疑问“主人家是谁?”。
总结:“我”和老余的出场,形成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瑶族老人的出场:
(1)瑶族老人的出场,让我们误以为他是小屋的主人,形成一处误会。
(2)瑶族老人的讲述消除了我们对他的误会。
(3)同时让我们产生新的疑问“主人家是谁呢?”和误会“小茅屋的主人是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
总结:瑶族老人的出场产生了诸多的误会和悬念,造成了情节的陡转。
梨花姑娘的出场:
(1)消除了我们的第二个误会,接着产生新的疑问“解放军战士问什么盖房子?”
(2)解释了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原因和梨花姑娘和小茅屋的关系。
总结:梨花姑娘的出场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形成了情节的高潮。
PPT显示:知识链接—悬念、误会
悬念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误会是文学艺术作品里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互相产生误会,构成矛盾,进而推动情节发展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作用: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形成一波三折的效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不同人物出场给故事造成的悬念和误会,从而理解其在记叙文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活动三:细读,赏梨花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
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一句中梨花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
预设:
“梨花”的含义:
“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梨花”的作用:
(1)“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点明主旨。
(2)“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2.课文集美。积累文章中描写“梨花”的美句, 进行背诵。
(惊喜地读)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舒缓地读)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沉醉地读)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赞美地读)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文章中写景的美句,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反思:
1.巧用教材,训练学生。
巧用教材资源,着眼于文意理解、构思欣赏、语言品析,训练学生略读、复述能力、手法欣赏和语言品析能力。课堂上有读有写,有静有动,有张有弛。
2.朗读穿插,以读促析。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朗读活动。一次是在欣赏完“误会”和“悬念”的手法后,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构思的巧妙以及“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一次是在品析完“梨花”的含义之后,通过“课中集美”的形式背读文中描写梨花的精彩语句,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活动中,适当的朗读穿插,不仅可以烘托出浓郁的语言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达到“以读促析”的效果。
3.选点精巧,突现重点。
作者笔下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的丰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感情也不断升华。我选取了文章中最后一处描写梨花的语句,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分析此处“梨花”的含义和作用,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聚焦一处欣赏,将语言的学习引向深处。使学生的欣赏视野顿然宏阔,使语言学习变得高雅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