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五)
(含名著片段、说明文、古诗、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
前 言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养成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量最大,失分也最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现在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小古文的阅读理解将成为小升初的重要考查内容。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考查题型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另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除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解题方法、梳理解题思路,并对照答案对失分点进行反思,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乡多做有价值的阅读题(说明文、名著、非连续文本、古诗、小古文等),并学会通过做阅读题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属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资料时慎之又慎。
本系列连载将陆续选取全国知名小学的期中、期末测试题和各种能力竞赛题中的阅读真题进行解析。这些阅读真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文章难易程度和题目设置上更符合年级训练要求,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资料。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做阅读真题,定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时间控制能力,以及对阅读试题类型更好的把控能力。
学生要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只有“到真题中去”,因为真题经过了一线教学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检验、改正、巩固、提高所学,通过真题来纠错提高。
通过做阅读真题, 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年级训练的目标,于无形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作者扣扣七一八四二九零三六
真诚地希望我们这套阅读真题系列连载能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能成为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好帮手!
第五讲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本单元语文训练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一.本讲专题: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一)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人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也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风气,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分)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分)
(二)怀疑与学问(节选)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真题。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他爬到了长满荆(jīn?jīng)棘和黑莓藤蔓攀缘的厚石头围墙上,坐在那里环顾着自己的家。那是一座用石头砌(qiè qì)墙、木头作支架的白色小房子。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可是这地方无论怎么小怎么穷,对他来说已经够好的了。他现在除了在牛棚的地上找个洞以外,再也不能要求更好的住所了。
这天天气好极了。水渠里流水潺潺(cén?chán),树上嫩(nèn nèng)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而他却坐在那里十分难过,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兴致。
1.用“√”选出文段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2分)
2.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3分)
攀缘: 。
环顾: 。
3.“其他附属的房屋也很小,耕地窄得几乎连马都无法在上面打滚。”这句话用了 .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2分)
4.文段中画“ ”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 .
(二)小王子(选段)
第二个行星上住着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喔唷!一个崇拜我的人来拜访了!”这个爱慕虚荣的人一见到小王子,老远就叫喊起来。在那些爱虚荣的人眼里,别人都成了他们的崇拜者。“你好!”小王子说道,“你的帽子很奇怪。”“这是为了向人致意用的。”爱虚荣的人回答道,“当人们向我欢呼的时候,我就用帽子向他们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小王子不解其意。说道:“啊?是吗?”爱虚荣的人向小王子建议道:“你用一只手去拍另一只手。”
小王子就拍起巴掌来。这位爱虚荣者就谦逊地举起帽子向小王子致意。
小王子心想:“这比访问那位国王有趣于是他又拍起巴掌来。爱虚荣者又举起帽子来向他致意。
小王子这样做了五分钟,之后对这种单调的把戏有点厌倦了,说道:“要想叫你的帽子掉下来,该怎么做呢?”
可是这回爱虚荣者听不进他的话,因为凡是爱虚荣的人只听得进赞美的话。
他问小王子道:“你真的钦佩我吗?”“钦佩是什么意思?”“钦佩么,就是承认我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可您是您星球上唯一的人呀!”“让我高兴吧,请你还是来钦佩我吧!”
小王子轻轻地耸了耸肩膀,说道:“我钦佩你,可是,这有什么能使你这样感兴趣的?”
于是小王子就走开了。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1.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2分)
爱慕虚荣: 。 不解其意: 。
2.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 .
. .
3.这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什么特殊爱好? 。(2分)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别人都是那些爱虚荣的人的崇拜者。
B.这个爱虚荣的人是个谦逊的人。
C.小王子是发自内心钦佩这个爱虚荣的人。
D.这个爱虚荣的人代表了一类夸大自身的优点,喜欢听别人赞美的人。
5.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2分)
. 。
三、说明文阅读真题。
绿蓝白一中国农业的希望(12分)
人们说起粮会问题,常常只是计算我们直接吃了多少粮食,其实,更多的粮食用在了富牧业、养殖业酿酒业和其他工业上。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种人吃的口粮,又要种给鸡鸭鹅、牛马羊、酒客吃的粮食,还有许多地要种棉花、果树、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实在是力不从心。怎么办呢?科学家提出了“绿蓝白”三色农业的构想。“绿色农业”是指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那么,“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指的是什么呢?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由陆地资源的利用向海洋资源的开发进军了。海洋变成了“农场”。海洋中不仅有鱼虾蟹可供食用,许多藻类和海产品的食用价值也被人类重新认识,甚至海底的石油也被开发出来做成了的饲料...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蓝色农业”。
海洋生物产品富含各种营养物质,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味道鲜美,称得上是优质食品。我国有一万八千多千米海岸线,如果把我国近海二十二亿亩的浅海区域都利用起来,实现农牧场化,那么,解决中国未来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多了一条出路。
地球上有三大类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单个的微生物要借助于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电子显微镜放大一二十万倍才能看得清楚。与传统农业不同,由微生物领衔的农业,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进行的。所以,科学家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白色农业”。
微生物怎样在农业上发挥作用呢?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农作物秸秆每年约有五亿吨,如果把其中五分之一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就可以获得相当于四百亿千克的饲料,这是目前我国每年饲料用粮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人畜争粮的矛盾岂不是可以大大缓和了吗?让微生物形成规模产业并加入大农业领城,现在才刚刚开始,它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兴奋地把“三色农业”称为又一次“产业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将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使更多的农村成为城市,使域乡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由标题中的观点,不免产生如下疑惑,你怎么通过阅读解决疑惑?
1.什么叫“绿蓝白”?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所谓“绿蓝白”,即 。具体说来,就是 .
. 。(3分)
2.为什么说“绿蓝白”是中国农业的希望?(3分)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 .
. .
◆如果你想研究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阅读这篇文章?(3分)
3.“绿蓝白”三色农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 .
. .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两例说明其作用。(3分)
运用 的阅读方法可知: .
. .
. .
. .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 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 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 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如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1.给三篇材料拟一个总标题,最合适的是( )。(2分)
A.《奔小康三部曲》 B.《警钟!警钟!》
C.《伟大奇迹》 D.《双管齐下奔小康》
2.阅读材料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体量的农村脱贫工作依靠多方国际支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B.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C.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的标志之一。
D.事实充分证明我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3.材料二的统计图显示:在我国,餐馆规模越_______,食物浪费越_______。
该图带给人的感觉用文中一句话来表达,最贴切的是( )。(4分)
A.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B.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C.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D.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4.读着这组材料,使人想起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有人说:“网络吃播点击率高,能创造财富救济贫困,不该封杀!”对此你怎么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材料一:
2020年1月26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迎来重磅回归,连续两晚亮相CCTV-1黄金档,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盛宴。节目开播以来,就不断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网友1:看到新的一季,我回想起第一季的一首小诗《苔》,一夜之间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这首动听的小诗沉睡了300年,被乡村老师梁俊和一群山里孩子在舞台上唤醒,孩子们的天籁之声朴质无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我们很多人和角落的苔一样,悄然开放,毫不起眼,但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我们也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网友2:看完第六期,很好地理解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和谐。
材料二:
三季以来,《经典咏流传》都非常强调用“和诗以歌”的方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相融合,与“和而不同”的世界分享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节目中,就有来自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的国际友人唱响中国古典诗词。当哈萨克斯坦的“国宝级”歌手迪玛希以绝美高音,唱出自己对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理解时,许多观众的内心涌起一股全新的感动。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魅力!今天,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文化自信,既要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也要用国际语言表达传统文化。
材料三:
《经典咏流传》节目总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中出现的诗词、歌曲、演唱者,都有一定的选择标准。中小学生的教材就是诗词选择的范围,希望选择的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不要过于生僻。节目中,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原创,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创新结合成了亮点之一。选择演唱者,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既有演艺明星,也有普通人。每首歌都有专属的经典传唱人,希望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典文化的传承人。 (摘编自百度百科、文汇网、搜狐网)
1.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指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尊重文化的____________;“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只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世界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分)
(1)《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新闻资讯节目。 ( )
(2)迪玛希唱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说明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是睦邻友好的关系。 ( )
(3)“和诗以歌”与“和而不同”两个词中的“和”都是“应和”的意思。( )
3.第一季首播时,《苔》一诗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有( )(多选题)(2分)
A.孩子们演唱时的天籁之声质朴无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B.《苔》是一首非常动听的小诗。
C.《苔》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自信。
D.《苔》是一位偶像歌星演唱的。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经典咏流传》节目对诗词、歌曲、演唱者的选择标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提出的关于“诵中华诗词·做书香少年”的倡议,请将标题、称呼、署名、日期(1月12日)补充完整,再围绕倡议的标题,补充两条倡议内容。(内容不可重复)(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经典咏流传》节目用音乐传唱经典,挖掘经典诗词作品的当下价值,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少先队员们发出“诵中华诗词·做书香少年”的倡议,让我们从今天起做到以下几点:
①积极收看《经典咏流传》节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承经典,是我辈之责任!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小古文阅读。
(一)小儿不畏虎
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虎熟视久之。( ) (2)虎亦寻卒去。(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多选)(2分)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二)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①其短,曰:“我非不知,并②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护:掩饰。 ②并:一起。 ③坐:因为,由于。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或曰: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__________.
2.加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2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自护所短”中的“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4.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引人发笑,也最能看出“北人”的无知。(2分)
5.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与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3分)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见下一页
阅读真题名师解析(五)答案
一、
(一)
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爱因斯坦 黑格尔 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 思考造就成功
(二)
1.C 2.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3.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4.后两句是正面说理,前两句是反面说理。 5.一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二、
(一)
1.jīng qì chán nèng
2.攀缘:向上攀爬。 环顾:向周围看。
3. 夸张 尼尔斯家里的房屋和耕地非常窄小。
4.环境描写,作用是用美丽的景色和尼尔斯低落的心情作对比,表现他内心的沮丧。
(二)
1.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 不解其意:不明白他的意思。
2.小王子在第二个行星遇到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他让小王子给他鼓掌,他就举起帽子致意。小王子觉得古怪,就走开了。
3.喜欢别人鼓掌向他欢呼;喜欢听赞美的话。
4.D
5.我们要以文中的爱慕虚荣的人为戒,认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
1.抓住关键语句 “绿蓝白”三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在土地上耕种的农业,“蓝色农业”即在海洋开发资源的农业,“白色农业”即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厂房里让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农业。
2.抓住相关语句进行综合 “绿色农业”保障人吃的口粮,鸡鸭鹅、牛马羊、酒客吃的粮食;“蓝色农业”让海洋变成“农场”,解决中国未来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多了一条出路;“白色农业通过微生物发酵把秸秆转化为饲料,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而且“三色农业”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3.联系全文 “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详写,而“绿色农业”略写。因为前两种是新型农业,是新鲜事物,鲜为人知;而后一种是传统农业,人们都很熟悉。
4.找到相关语句 ①“一万八千多千米海岸线”“二十二亿亩的浅海区域”是列数字,说明我国海洋资源农牧场化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大。②“微生物怎样在农业上发挥作用呢?举个例子来……是举例子,说明微生物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四、
(一)1.D 2.A 3.大(或:小) 严重、多(或:少) C 4.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示例1:我认为该封杀。因为这类节目浪费严重,违背中央制止餐饮浪费的倡导,不利于营造节约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容易误导青少年。 示例2:我认为不该封杀。可以健全节目审核制度,鼓励选择健康内容,展现“中华饮食文化”,创造财富扶贫济困,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
(二)1.认为是美的东西 多样性 本民族优良传统 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和谐 2.(1)× (2)√ (3)× 3.ABC 4.选材以中小学生的教材为选择的范围,不要过于生僻;歌曲绝大多数都是原创;选择演唱者,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既有演艺明星,也有普通人。 5.倡仪书 全体同学 示例:②多参与节目的互动。 ③平时多积累古典诗词。 少先队大队部 1月12日
五、
(一)
1.(1)仔细。 (2)最终。 2.(1)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2)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 3.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 4.置二小儿沙上 5.CD
(二)
1.(1)有人。(2)勉强。 2.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食菱须去壳 4.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5.B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明明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