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13.1磁场、磁感线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13.1磁场、磁感线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1-17 13: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磁场、磁感线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共35分)
1.在做奥斯特实验时,下列操作中现象最明显的是(  )
A.沿导线方向放置磁针,使小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
B.垂直导线方向放置磁针,使小磁针在导线的正下方
C.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在小磁针的正上方
D.导线沿东西方向放置在小磁针的正上方
2.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轴线上有a、b两点,该通电螺线管在a、b两点产生的磁场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两点磁场方向都向左
B.a、b两点磁场方向都向右
C.a点磁场向右,b点磁场方向向左
D.a点磁场向左,b点磁场方向向右
3.首次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电与磁存在联系的物理学家是(  )
A.法拉第 B.奥斯特 C.安培 D.洛伦兹
4.如图所示,当圆环通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I时,环中点A处的磁场方向是(  )
A.沿着纸面向上 B.沿着纸面向下
C.垂直纸面向里 D.垂直纸面向外
5.有两条长直导线水平放置,交竖直纸面于a、b两点,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的恒定电流,方向如图所示。a、b的连线水平,c是的中点,d点与c点关于b点对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竖直向下
B.c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
C.c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竖直向下
D.d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大于c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6.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静止时,S极所指方向就该点磁场的方向
B.磁感线是客观存在的闭合曲线
C.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南极的附近
D.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7.如图所示,一个电子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此电子的运动:(  )
A.不产生磁场 B.产生磁场,圆心处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C.产生磁场,圆心处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D.只在圆周内侧产生磁场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8.某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 磁场中有A、B两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点磁场比B点磁场强
B.A点磁场比B点磁场弱
C.A、B点磁场方向不同
D.A、B点磁场方向一致
9.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  )
A.磁铁周围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感应强度越大
B.磁感线起始于磁体的N极,终止于磁体的S极
C.沿磁感线方向磁场逐渐减弱
D.磁感线总是封闭的曲线
10.如图所示,M、N是纸面内一椭圆的两个焦点,两根互相平行的长直导线分别过M、N两点,且导线与纸面垂直,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O是椭圆的中心,a、c是椭圆的长轴与椭圆的交点,b、d是椭圆的短轴与椭圆的交点,关于a、b、c、d、O处的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B.a、c两处的磁感应强度相同
C.b、d两处的磁感应强度相同
D.在bd连线上,O点处的磁感应强度最大
11.电场线和磁感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但它们可以形象地反映电场和磁场的特点。下图为小明同学画出的四张关于电场和磁场的示意图,各图中均OA=OB,则A、B两点处的电场强度或磁感应强度相同的是(  )
A.正点电荷周围电场
B.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电场
C.条形磁体周围磁场
D.蹄形磁体周围磁场
12.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可以用来解释下列哪些磁现象(  )
A.磁体在高温时失去磁性 B.磁铁经过敲击后磁性会减弱
C.铁磁类物质放入磁场后具有磁性 D.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三、解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3.图中的竖直线圈内悬一磁针,线圈平面与磁针静止时所处的竖直平面重合。当通以图示所示的电流后,磁针的N极向什么方向偏转?
14.为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引起的。在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哪一个?请简述理由。
15.通电螺线管内部与管口外相比,哪里的磁场比较强?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16.一光滑木杆竖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套有两个磁环X、Y并处于平衡状态,其中环X位于桌面上,两磁环间的距离为,如图所示。若将Y磁环改为Z磁环,平衡时X、Z磁环间的距离为。已知两磁环间的作用力与两磁环间的距离d的4次方成反比,环Z的质量为Y的两倍,则等于多少?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C
6.D
7.B
8.AC
9.AD
10.BCD
11.BC
12.ABC
13.向纸里偏转
14.B
15.内部的磁场比较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