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19: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课文品读】
冷峻的批判,悲悯的情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我”父亲的兄弟、败家子于勒在被打发到美洲后,寄来来信成为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的救世主,全家人日夜盼望其归来,而后来“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理想中的富于勒变成现实中的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因金钱利益,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进而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的社会现状。作者冷峻地洞察人生和社会百态,并通过小人物的塑造为我们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展现锋芒与情怀。
《我的叔叔于勒》延续了莫泊桑高超写作技巧的特点,用平常人物、平凡事件揭示深刻主题。下面从语言、情节、形象、景物几个角度来欣赏并体会作者独特的匠心:
精到的细节描写绘形传神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成功塑造了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这些主要人物,同时也一笔带过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的船长、诚实可靠的女婿等边缘人物。而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又集中地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作者善于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例如,生活拮据的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前后态度上,从一开始的“分文不值”到“好心的于勒”到“小子”、“贼”、“流氓”等称呼上人物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本质可见一斑,但是当于勒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夫妇二人的个性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菲利普在船上看到落魄的于勒时,起初的怀疑害怕在老船长的话语中得到了证实,被欺骗的愤怒、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乃至绝望,往日的不堪委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凡此种种都涌上心头。所以他狼狈地低声嘟囊,不知所措,一点儿也不想和这个多年未见的弟弟相认。面对潦倒的于勒,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而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妻子“马上回答”“突然暴怒”的反应。这夫妻俩的不同,不难让我们发现菲利普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性格中有着软弱的成分,而妻子则显现得更为绝情、镇静和果断。精到的细节描写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自然表露、形成风格。
二、精致的语言笔法见批判力度
作为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莫泊桑在小说中有力地批判、深刻的表达,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小说的语言笔法也同样值得品析。
独特的叙事视角。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来写整个故事,以未成年人的视角揭示了成年人生活中的冷漠与不堪,若瑟夫的看、若瑟夫的听、若瑟夫的想,由此辐射出的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描写的妙处、小说的主题等,在我的眼中父母与叔叔于勒的关系开始变质。同时不难发现这一视角的确立,将看与被看两个层面提升到了对主题的深层挖掘,并且在“我”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人性的期望。
错落有致的情节。菲利普一家在期望救世主于勒的返回中度过了每日拮据的生活,而当这种盼望即将达到顶峰却迟迟未见结果时,作者转而去写二姐的婚事,并借着婚后全家旅行的情节让故事紧张的局势得以缓和,同时又在为下文偶遇于勒时一家人的惊慌失措默默蓄势,最后巧妙躲开于勒改换乘船,叙事又转入平静,在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叙事的功力与技巧。
巧妙的铺垫与空白。文中菲利普看到远方的大海船时总会说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每周日全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来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再到后来船上偶遇向船长打听于勒的消息,环环相扣,巧设铺垫。同时小说中极力塑造的是菲利普夫妇,小说标题中出现的于勒却是以空白的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对于勒的评价,还是对于勒的描写都是从旁人的角度来写,而真实的于勒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从他的来信和仅有的两句话中来体会小人物的不易。而这不仅仅是于勒的悲剧、菲利普夫妇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属于人性的悲剧。
变与不变中深化主题。不变的话、变化的称呼与态度、不变的人性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推向更深处,在冷峻的批判中又处处可见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精细的景物描写传情达意
在小说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海面,“我们去哲尔赛旅行,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这一处的自然景色是平静的、柔和的,烘托出菲利普一家对旅游的向往和欢快的心情。正如文中所言“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同时,这里的平静也为下文发生的波澜般的事件埋下伏笔。另一处“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第二次描写“哲尔赛岛”就像是“一片从海里钻出来”的“紫色的阴影”。这里的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低落情绪,也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全家人十多年的希望因为于勒的出现而一下破灭了。
因此,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精心的构思、巧妙的铺垫、生动的刻画、深刻的批判,展现出作为短篇小说家的笔力。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话题品读 美点欣赏
教学思路
大致上可分为四个教学板块:资料铺垫、梳理情节、人物评说、话题品读
教学目标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基本脉络。
品析人物形象,学习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美点欣赏,通过语言笔法理解小说主题。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分类积累字词,并结合课后习题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显示原来小说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是一篇揭示人与人、人与钱关系的短篇小说,是一篇冷峻批判又有着悲悯情怀的经典之作。
资料铺垫
(一)了解作者
莫泊桑,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父。其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米龙老爹》、《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了解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莫泊桑短篇小说:情节曲折有冲突,人物典型有特征。
雅词积累
积累一组冷峻的批判:恭维 阔绰 张皇 糟蹋 哆嗦 嘟囔 煞白
积累一组悲悯的情怀:狼狈 拮据 褴褛 端详
积累一组雅致的四字词:郑重其事 十拿九稳 分文不值 与日俱增
三、教学研讨
(一)整体感知,明构思
活动一:自读文章,梳理情节。
勾画有关书信的语句,思考探究“于勒的两封来信(福音书)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屏显)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明确:因为有了于勒的“福音书”,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的期望与日俱增,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女儿的婚事,促成全家决定到哲尔赛岛旅行,直至与于勒偶遇。两封来信牵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增
强了事件的戏剧性。
(屏显小结)
情节波澜曲折
节奏张弛有度
细节描写,品人物
活动二:精读变化的语言,品析人物形象。
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勾画文中有关菲利普夫妇形式多样的“说”,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把握情感。
(学法: 勾画 朗读)
(屏显)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结合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品析人物形象。
(学法:旁批)
(屏显)未删减过的原文中: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小结: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嫌贫爱富但夫妇二人的个性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菲利普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性格中有着软弱的成分,而妻子则显现得更为绝情、镇静和果断。
(屏显)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教师点拨:作者虽然对于菲利普夫妇是批判的,但从对于菲利普家庭生活情况的描写中,也流露出了对于菲利普一家人的理解和同情,从某种程度上也必须承认,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也是在他们当时的处境下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于勒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菲利普夫妇的一生同样也是一个悲剧,都是在社会底层里可怜又可悲的挣扎着的小人物。他们纵然有应当批判的缺点,但也无非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个。从这个层面上讲,作者表达出的是对社会中的小人物的艰辛的理解和同情,是对无数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小结:前后对比,形象鲜明。
细节精到,主题深刻。
辛辣讽刺,情怀悲悯。
细读文本,知笔法
活动三:自选话题,发现小说中的巧妙笔法。
两位船长的作用
两处于勒的语言
两种观看的角度(若瑟夫的看与被看)
两处景物描写
四、课堂小结
回忆视角,悬念迭起。
绘形传神,虚实结合。
变与不变,强烈对比。
巧妙铺垫,巧合叙事。
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冷峻批判,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