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课前准备:
语文书
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这是一篇揭示人与人、人与钱关系的短篇小说,是一篇冷峻批判又有着悲悯情怀的经典之作。
莫泊桑,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父。其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中短篇小说《羊脂球》、《米龙老爹》、《项链》等。
(一)了解作者:
作者经历:
莫泊桑虽出生于贵族家庭,但父亲却是败家子,不仅将祖上的产业挥霍殆尽,而且还把妻子陪嫁的产业玩得精光。10岁时父母就协议分居,13岁时莫泊桑被送到教会学校,那里膳食极差,禁锢甚严,而且是动辄得咎,这些都给莫泊桑在精神上施加了越来越无法忍受的痛苦。更有甚者,精神错乱的疯癫症几乎伴随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使他苦不堪言。他塑造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色彩,命运悲苦,人性有缺憾。
(二)了解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莫泊桑短篇小说:
以短小的篇幅,架构深远的故事内容,情节安排极为
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当时法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
雅词积累:
一组体现冷峻批判的词语:chuò
恭维 张皇 阔绰 糟蹋 哆嗦 嘟囔 煞白
一组体现悲悯情怀的词语:jié jū lán lǚ
狼狈 端详 拮据 褴褛
一组雅致的四字词语:
郑重其事 十拿九稳 分文不值 与日俱增
duō suo
dū nang
shà
整体感知,明构思
活动一:两封书信,梳理情节
默读课文,勾画有关书信的语句,梳理情节,并思考“于勒的两封书信(福音书)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情节:①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②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因于勒的来信而充满期待→( )
心理:③收到来信,听到于勒发财消息,全家期待他归来解困→( )
技巧:④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为什么?→( )→(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情节:①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收到来信全家人等待于勒)→(书信促成婚事 ,一家人在旅行途中遇到落魄于勒)→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②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因于勒的来信而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
心理:③收到来信,听到于勒发财消息,全家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落魄,又气又急,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技巧:④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为什么?→(于勒来信在海外发财,一家人盼于勒)→(船上巧遇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两封来信牵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戏剧性。
两封书信:
不久就写信来说......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
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笔法上:前后照应
埋伏笔、设悬念
小结:
一线串珠叙事
情节波澜曲折
节奏张弛有度
“莫泊桑像冰,也像冰糖。”
——(日本)芥川龙之介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细节描写,品人物
活动二:两种变化,品析人物
朗读25-38段,
勾画有关菲利普“神情的巨变”的词句
克拉利斯“语言的逆转”的语句
扣词句来品析人物形象。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她在哆嗦,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小结:
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嫌贫爱富但夫妇二人的个性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菲利普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性格中有着软弱的成分。
而妻子则表现得更为绝情、镇静和泼辣。
资料二:底层小人物境况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小结:
前后对比,形象鲜明。
细节精到,主题深刻。
辛辣讽刺,情怀悲悯。
第二课时
活动一:划一划(4分)
1、默读课文,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指出各自的作用。
2、小说中“船”的作用
第一部分:
开头.....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说明家境 介绍人物
设置悬念 渲染气氛 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
哲尔塞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结尾
设置场景 详写故事
表现人物 推出高潮
小说中的船: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
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说暗线、设置场景、伏笔
活动二:品一品(4分)
精读32—34段,分析“船长”的作用
船长:证实怀疑之实,舒缓叙事的节奏
推动情节发展,把故事推向高潮;
补充于勒境遇,照应于勒信中所说;
衬托于勒生活悲惨,烘托了人物形象。
活动三:析一析(3分)
小说视角:文章第一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
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我”是叙述者,起着穿线的作用,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我”是于勒的侄儿,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
景物描写
“我们去哲尔赛旅行,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烘托欢快心情,埋下事件伏笔。
“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失望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缩写P85
缩写时应忠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不改变原文的梗概、体裁。
叙事性文章:要保留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我家在哈佛尔。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叔叔,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打发他到美洲去。不久他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于是我们日日期盼于勒叔叔的归来。
我有两个姐姐,老找不着对象,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公务员,由于看了于勒叔叔的来信下决心求婚,我们也决定在举行婚礼后去哲尔赛岛游玩。
我们上了轮船,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在船上看到有人吃牡蛎,父亲便邀请我们一起吃,但为了省钱,只请两位姐姐吃,父亲见到卖牡蛎的人后,觉得像于勒。便和母亲商讨,向船长打听有关于勒的消息。并证实那个人就是于勒,我的父母很慌张也很烦恼,让我去结账,我看到了我的叔叔,他有一双满是皱痕的手和一张又老又贫苦的脸。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于勒被打发去了美洲,他来信说自己赚了钱,全家人都等待于勒归来,二女儿因于勒的书信促成婚事 ,一家人在哲尔赛岛的旅行途中遇到落魄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最终弃他而去。
活动四:写一写(10分)
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船甲板上,有一位衣着不俗,手拿香槟的绅士,正在和船长谈论着什么,只见那人带着一顶制作精良、款式考究的礼帽,身着剪裁得体、设计精致的礼服,左手带着一只价值不菲的手表,稍一抬手,银色的表壳便反射出耀眼的光。船上的人对他都毕恭毕敬,走到他身边都微微欠身,以示敬意。而船长,则在他身边点头哈腰,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详细地汇报着工作。
父亲一见到他,暗淡的眼睛立刻变得明亮起来,他小跑到母亲身边,向她低声说:“快看那个甲板上和船长说话的绅士,我……我怎么觉得他像于勒……”父亲激动得要说不出话了。母亲一听这话,立即来到甲板上,向那位高谈阔论的先生一瞄,便也匆匆赶了回来,看得出她在哆嗦:“上帝呀,他是于勒吗?我觉得似乎好像真的是他。”说完,她又向甲板望去,船长已经离开了,那位先生独立船头,望着无尽的波浪。“你快去问问船长,想办法从他口中套出那个人的身份,要真是于勒,那我们家就要发达了!”母亲激动地推着父亲说道。
故事续写:
父亲小步走到船长跟前,一面恭维,一面和他打听着:“刚才我看见你在和一位先生说话,他看起来很特别”船长接话到:“能不特别吗?她可是我们的老板,手底下有好几艘巨型游轮,掌管一家航船公司,总部好像在美洲。老天啊,怎么让这种浑蛋发了财,据说他年轻时是被家人赶出欧洲的,没想到这下出息了,想回来炫耀一番,他似乎在哈弗尔还有亲戚。”“您介意告诉我他的名字吗?”父亲有点紧张地问到“于勒,于勒-达弗朗斯”船长轻蔑的答道,末了还吹了声口哨。“好的,谢谢您,也祝您能发财。”父亲向船长致谢。回来的时候,父亲的腰挺得笔直,脚步沉稳,脸上洋溢着快乐“真是他?果然”母亲见他这样惊喜地叫道,“我就知道,那小子一定会出息的,发财了,还不忘回来看望大家,真是难得,现在,他可真算上咱家的大救星了!”母亲快活地说。“事不宜迟,咱们快去和他相认吧!”父亲建议道。
于是母亲挽着父亲,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高雅的步子,走向那个早已空无一人的甲板……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戏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小结:
回忆视角,悬念迭起。
绘形传神,虚实结合。
变与不变,强烈对比。
巧妙铺垫,巧合叙事。
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冷峻批判,悲悯情怀。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
——莫泊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