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打包】语文课件:鲁人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份打包】语文课件:鲁人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6 16:46:04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9课 报任安书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第9课
诗海探珠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
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
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
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赏析】 此诗首联写居住环境荒凉幽静,秋风使柳叶飘落,自家宛如野人居处。颔联写白天游赏山水,长啸歌吟心中的志向,日子似乎过得闲适潇洒。其实是姑且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掩饰官场失意的悲凉。颈联写雨夜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自己酒醉沉睡,醒来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倍感孤独寂寞。尾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思考】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诎”通“屈”,弯曲
“剔”通“剃”,剃除
“枪”通“抢”,碰撞
“以”通“已”,已经
“罔”通“网”,法网
“ ”通“棰”,杖
“摩”通“磨”,消失,磨灭
“底”通“抵”
“见”通“现”
“失”通“佚”,散失
“责”通“债”
助词,的
代词,他们,指司马迁的先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用尽
处境困难
不得志
紧要的事情,职责
从事,致力于
务必,一定
要求
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以……为师
动词,希望
古时候皇帝到某处叫
“幸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对……慎重
副词,深深地
重要的情况
使动用法,使……受辱
使动用法,使……流传
名词用作动词,穿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倡优一样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瞧不起
使动用法,使……听到
形容词用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名词用作动词,用朱砂写
为动用法,为……而死
情意
诚恳的样子
监狱
对对方的敬称
地位卑微,名声不好
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
指妻子和儿女
文章
正义、公理
孤单一人
心中,内心
不同寻常,不同一般
抒发愤懑
几句话
判断句
判断句
倒装句
倒装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七、名句默写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故述往事,思来者。 (5)仆诚以著此书,________,__________,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念父母
顾妻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_____》。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
2.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老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一官职,主管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之职。在戾太子事件中,任安因“_________”以观望之罪被捕入狱,并判腰斩。入狱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推贤进士”,实则向他求救。在任安获罪临刑之前,司马迁写了这封回信。
坐持两端
回信以解释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线索,怀着极为悲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谴责了官僚社会的冷酷无情,表达了自己隐忍苟活完成著作的决心。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司马迁的史料并不多,这封信是了解其思想和为人的极为珍贵的材料。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提示】 (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动力是什么?
【名师点拨】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即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都是作者“意为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追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坚强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名师点拨】 人生观: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等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事业,他可以去死,也可以忍辱负重。司马迁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而死;但此时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实现他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的“忍辱奋斗”的哲学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创作观:提出“发愤著书说”,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批判封建制度的严酷,与现实抗争,实现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创作观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等,他把著书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细剖·深析]
[楼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勇者不必死节”,“节”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古代的读书人非常注重“气节”“守节”,如文天祥曾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有关气节的例子?然后谈谈自己对气节的看法。
[沙发] 传统理念是:“士可杀不可辱。”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马迁绝非畏死之人,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比死沉重万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与传统理念未必完全相同的价值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事业未竟,陷入绝境无谓丧生,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请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板凳] 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绝境中怀有希望,黑暗中憧憬光明,毁灭和失败中迸发出奋斗的勇气和毅力,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不甘受辱而终于蒙诟,常思自裁而终不引决,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三楼] 孔子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说,认为人的气节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还宝贵。孟子也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气节。
写作素材积累
灵活多变的句式
《报任安书》中,句式运用,灵活自如。运用了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顺接句、逆接句等多种句式,简练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向、决心和感慨。 句式的灵活运用,不是一种文字游戏。总体上说,是为了起到不同的表达作用,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用排比兼问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要求不改变原句的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师长、国家和大众的恩惠。 父母、师长、国家、大众的养育、教诲、爱护和助益,使我们存于天地之间,使我们能生活得幸福快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将变换句式与修辞、句式选择结合起来考查。句式变换主要是散句变换成整句,整句主要是排比句和对偶句,因此这种变换还要求掌握排比与对偶的有关知识。此题除了掌握排比的修辞手法之外,还要注意反问句式的特点,更要注意此题暗含着肯定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答案:(示例)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国家的爱护,没有大众的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我们如何能生活得幸福快乐?(或:没有父母的养育……难道我们能存于天地之间吗?难道我们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吗?)
1.课内素材开发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和耻笑,但他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所以,不完成《史记》写作,绝不能轻易死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地实现他的理想。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为他的顽强毅力与崇高精神所折服呢!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忍辱负重”“毅力与成功”“与命运抗争”“顽强奋斗”等话题。
2.鲜活素材速递
冰山丛林里一抹鲜红色
——记“雪龙”号上的共产党员们
近年来,我国正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考察海上支撑保障服务平台, “雪龙”号任务艰巨而光荣。
在我国每次极地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下设的几个临时党支部中, “雪龙”号党支部是唯一固定的党支部,43名船员中,共有32名共产党员。 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共产党员、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在艰难险阻面前,船长身先士卒,党员奋不顾身,鼓舞了全体船员,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在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 “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前往南极途中,主机第四缸气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如果高温高压的气体倒流到主空气瓶,极有可能引起爆炸,后果十分可怕。但在风急浪高的西风带,如果停掉主机船舶失去动力,也可能会面临翻船的灭顶之灾。 两难之际,共产党员、轮机长黄嵘十分冷静地分析了各种风险, 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停掉主机更换气缸气动阀, 整个过程仅用十分钟, “雪龙”号转危为安。
在远离祖国的日子里,“家”是“雪龙”号上最不能提及的话题。再坚强的人,每提起“家”都会眼眶湿润。他们每天面对大海, 心中对家人的无限歉疚之情,像大海一样深沉。 沈权的女儿出生十年间, 只有一次与爸爸过春节的温暖记忆;党支部书记王硕仁双胞胎儿子早产、养在医院暖箱的时候,他正航行在赤道奔赴南极……
在第25次南极考察中, 中山站附近海域冰情极为复杂,一辆雪地车在卸货时因海冰突然开裂坠入3000米深的大海,遇险的考察队员浮出海面,生命危在旦夕。正在“雪龙”号船舷边卸货的共产党员、水手长吴林在第一时间带着救生装备,踏着齐膝深的雪冲过去。厚厚积雪覆盖下的海冰,完全有可能再次开裂。按冰上行走的经验,要用竹竿探路小心前行。但时间就是生命,吴林顾不上这些, 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海冰坍塌处,趴在雪地上,将已经爬上海冰、濒临昏迷的遇险队员拉到自己身边,迅速地裹上毛毯, 背起他与后期抢险队员会合,成功营救了这名遇险队员。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面对困难”“奋斗不息”“硬汉精神”“家国抉择”等话题。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皇上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了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这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理想;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赏评】 作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透辟的认识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文化散文《天地苍茫一根骨》中,他用那支朴素秀丽的笔,苍凉疏放地勾画出司马迁这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旷世雄才的形象,含血带泪地倾诉了几千年来文化人的追念和求索。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8张PPT)
第10课 富有的是精神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第10课
诗海探珠
金陵怀古 
王 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
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
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
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
人心无复更风流。
【赏析】 作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这首诗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__中间两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四句中,一写别渚孤岛;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思考】 本诗的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释义 (1)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不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瞻: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门别类:________________ (5)走马观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也作“名符其实”
一百年也碰不到。形容很少见到或很少出现
向前面看;展望、预测
按标准分类
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作“走马看花”
机会不可错过,错过不会重来
(7)千头万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力以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悔之莫及:____________________ (10)目空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闭关锁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2)无的放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介布衣:__________
形容事物纷繁,头绪很多
将全部力量都用上
后悔都来不及
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闭塞关口,封锁国境,不跟外国往来
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或不切合实际
一个平民
四、词语辨析 (1)全力以赴·竭尽全力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用上去。赴:去,前往。 竭尽全力:用尽了全部力量。 例:①事实上,人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这样专注的、系统的、___________地学习的机会也就随之失去了。 ②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政府将_________找到弗拉季高加索恐怖活动制造者并将他们绳之以法。如果恐怖分子负隅顽抗,那就将他们击毙。
竭尽全力
全力以赴
(2)千头万绪·千丝万缕 千关万绪:形容事情头绪繁多,不易理清。 千丝万缕:形容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①虽然时感知识不足,所知者少,但使我有能力去应付那___________的局面的,还是北大当学生那几年打下的基础。 ②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30日刊出文章说,和台湾地区有着_________关系的香港特区前特首董建华日前访台,并将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两名获北京信任的港台政治人物在台北聚首,再次反映两岸关系已大幅改善,并在积极地升温中。
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
(3)抱怨·报怨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例:①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_____别人。 ②与人为善,不要以德________。
抱怨
报怨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谢冕,(1932~ ),福建福州人。现居北京,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从1989年起,他在北大首创“批评家周末”,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定期研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大或热点问题,坚持十年不辍,此举在文学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谢冕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念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他致力于将这个文学理念付诸实践,先后主持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等。其学术专著有《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十余种。另有散文随笔《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永远的校园》等。
世纪留言
流向远方的水
2.背景资料 《富有的是精神》是谢冕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迎新会上的演讲稿。谢冕先生针对当前文学出现“某种缺陷和某种失落”的现象,针对当前人的精神家园贫瘠的状态,针对北大学生容易出现的“聪明绝顶,目空一切”的毛病,从现实、历史和未来的角度阐述了北大人应有的精神。这对刚刚踏入北大这块圣地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净化。 北大物质不是很充裕,富有的是精神。每个志存高远的学子尽可摄取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相关知识 北京大学——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建于1898年,当时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在辛亥革命前,京师大学堂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后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并聘请了许多学有专长和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到北大任教。北大这个名词常和爱国运动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是在北大首先发起的,后来北大以5月4日为校庆纪念日。北大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文中所说北大富有的是精神,那么北大精神是什么?
【提示】 从文章本身看,谢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虽是如何做学问,强调的却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主张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这就是《富有的是精神》所体现的精神。文中,谢先生指出,北大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人物往往是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综合起来看,文章中的这种精神就是北大的精神。诚如文章所阐述的,为什么要精神富有?因为责任重大。怎样让精神富有?学会做人,学会读书。
2.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迎新会上的演讲稿,作者演讲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 文章首先从北大的历史和北大新生的现状谈起,指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勉励大家抓住学习机遇,然后谈“立人”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北大学生易犯的毛病,勉励学生抓紧时间学习,并对怎样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做学问一靠积累,二靠思考,二者还要结合起来。要抓紧一切时间,做一个“书呆子”,既要学好本国语言,又要学好外国语言。最后给同学们讲到北大在物质生活方面是贫乏的,但在精神方面却是富有的,号召学生做精神的富有者。
3.有人认为人的生存有三个层面,生理生存、社会生存、精神生存,你认为谢先生所谈北大之精神属于哪个层面?试简析。
【名师点拨】 生理生存包含吃、住、行、性等,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人与动物最相近的层面;社会生存,人是群族的生存者,必须有社会活动空间,有与文明相和谐的社会空间,是人际交流的体现;精神生存,是人的心灵追求,既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也是人与人之间素质差别最鲜明的体现。
人生存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人类发展不能脱离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社会生活的质量也将上升。但人的精神生存又并非是与上述两者同步发展的。生产力提高,经济发达,不一定精神生活就丰富了。人的精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文中提到学习与历史、学习与现实、学习与未来的关系,实质上涉及的是人的社会生存问题。而在心态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谢先生强调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守候,因此北大精神属于社会生存、精神生存的层面。
[细剖·深析]
[楼主] 细细品读课文,谈谈本文最有特色的地方。
[沙发] 最感动的一个词语——“当你们来到这到处都在建筑和整修的学校时,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一下子也都拥到了你们的面前,我设想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是在巨大的欢欣之中感到了某种沉重。”句中的三个“百年的”,形成排比,不仅使语言表达气势不凡,更重要的是引发人的联想: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袁世凯帝制、日本侵华、国共合作、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一连用了三个“百年”表明了北大学子所扛起的担子是多么沉重,除了要肩负起建设未来世纪的中国的责任,还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中国的文学事业发扬光大,任重而道远。
[板凳] 最欣赏的一个段落——演讲的开头一般是沟通感情,集中注意力,引出下文。本文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恰到好处。演讲的语言带有演说者的思想感情,“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忧患的洗礼”一句中,“民族忧患”指出了学生负有艰巨的责任,“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指北大在历史上曾为了民族的强大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的那股爱国主义精神。运用长句,极富感情。“充实并塑造了自己”“聪明才智”“第一线曙光”,作者自豪、深沉、喜悦之情蕴涵其中,富有感染力。
[三楼] 一个启示——“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我的理解是:这里的“书呆子”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两脚书橱”,而是指能抓紧一切机会苦读、动脑筋思考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的学子。这里的“聪明人”也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脑瓜机灵、反应敏捷的人,更不是那些喜欢投机取巧、耍小手段、玩小聪明的人,而是指有理想、有目标,并能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这句话包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不仅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做人。
写作素材积累
妙用反问语势强
反问是一种常用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又叫反诘、激问、诘问。只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但明确的答案却在反问之中。 “匆忙中谁能把《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口吞了下来?即使吞了下来,你又能发表出什么意见呢?”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并且语意连贯,强调了临时读书不会有效果。从应用角度反映了学生时代读书少的危害。反问句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催人警醒。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以下面一段文字为例,在后面的横线上仿写两个反问句,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参考示例】 即使是灰烬,不也是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么?即使是落花,不也是在纷纷洒洒之间,透露出孕育果实的信息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仿写题,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例句的特点。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应该发现,例句是排比句,又是反问句;而每句的前后部分,又形成对比关系,前后两个事物(灰烬和落花;新芽和果实)又应该是具有对比意义的具体形象的事物。
答案:即使是枯叶,不也是可以化为沃土,为新生命提供养分么?即使是融雪,不也是在悠悠流动之间,透露出春回大地的信息么?
1.课内素材开发  一个学校之所以久负盛名,不在于它教学条件多么良好,不在于它生活环境多么怡人,而在于它有一个先进的思想氛围。北大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称之为先进文化的领军者都不过分,其原因在于自从北大建校以来,北大出现了多位思想领域的强者,比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出现了多次影响深远的事情,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等,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才华出众的学生。
素材积累
昔日的北大物质条件较差,但精神财富却是富有的。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都需要富有的精神支撑着他们的发展。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精神富有”“灵魂支撑”等话题。
2.鲜活素材速递
一身正气铸就人民警察公仆本色
——记襄汾县看守所民警李三才
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从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克己奉公、不畏强权,将青春和热血无怨无悔地献给了公安事业,用自己的一身正气铸就了人民警察公仆的本色。
今年53岁的李三才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看守所的一名普通民警。自嘲为“大头兵”的老李忠实地履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职责,20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兢兢业业。 2010年10月,李三才在北京被确诊为肝癌、直肠癌和淋巴癌晚期。回到临汾后,他拒绝在家中养病,再三恳求上级领导让自己重返工作岗位,最终如愿。对于老伴作出的决定,李三才的妻子张建萍并未感到太过意外。工作了多年的岗位,老李颇感留恋和不舍,得知自己日子无多,心中不愿留下遗憾。
今年3月30日凌晨,正在值班的李三才病情突然恶化,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昏迷3天之后才苏醒过来。目前,李三才在临汾市第四医院接受保守治疗,与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他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日子里,能尽量为家人和单位多做点事情,走完人生中最后的旅程。8月8日凌晨3时35分,李三才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3岁。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奉献精神”“人格光辉”“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等话题。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北大之精神 蒋梦麟
本校屡经风潮,至今犹能巍然独存,绝非偶然之事。这几年来,我们全校一致地奋斗,已不止一次了。当在奋斗的时候,危险万状,本校命运有朝不保夕之势,但到底每一次的奋斗,本校终得胜利,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是说一个人能容,才可以做总握万机的宰相。若是气度狂窄,容不了各种的人,就不配当这样的大任。凡历史上雍容有度的名相,无论经过何种的大难,未有不能巍然独存的。千百年后,反对者、讥议者的遗骨已经变成灰土,而名相的声誉犹照耀千古,“时愈久而名愈彰”。
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思想的,终究必因环境变迁而死。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不死,犹如死了的一般。 本校自蔡先生掌校以来,七八年间,这个“容”字,已在本校的肥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本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受。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上,作剧烈的辩驳和争论,一到患难的时候,便共力合作。这是已屡经试验的了。
但容量无止境,我们应当继续不断地向“容”字一方面努力。“宰相肚里能撑船”,本校“肚里要能驶飞艇”才好! 第二,本校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人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于思想自由,发露他是一个胆小鬼。思想些许越出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一般人们惊慌起来,好像不会撑船的人,越出了平时习惯的途径一样。但这个思想上的胆小鬼,被本校渐渐地压服了。本校是不怕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去运用思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时还觉得有许多束缚,而一般社会已送了我们一个洪水猛兽的徽号。
本校里面,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就共同来御外侮。引外力以排除异己,是本校所不为的。故本校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尚能安然无恙。 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故此后本校当在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赏评】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平实质朴的语言,较深刻地论证了北大巍然独存的原因——北大之精神。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由主到次、突出重点。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