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重点追击练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2.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则
C.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D.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3.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认为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政策
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同朝代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
A.丝织业欠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D.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5.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6.科举制在唐代有较大发展,同时也保留着察举制的残余,根据社会声望的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并且选官时门荫制和科举制同时并存。据材料可推 知 ( )
A.唐朝选官方式有效协调了各阶层的矛盾
B.唐朝选官制度在公平竞争方面有失公允
C.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途径
D.科举制有效地解决了各阶层的参政需求
7.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 亟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维护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8.唐代节度使在不同时期发生多次重大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巩固,“制天下以为十道,统之以都督,遐荒四达,合为一家”。在各地并未设立节度使,而在全国推行府兵制。《历代兵志》曾记道:“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不带节者不称,然犹未以名官”。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但这时节度使只统兵,州郡政务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
材料二 为了统帅边兵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加重,统领地区不断扩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2)下令幽州节度使增领卫、相、洛、冀、魏、贝等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有些甚至一人兼领数镇节度使,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材料三 节度使所控制的割据势力,以安史之乱为起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军事势力迅速发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曾“举管内户口,壮者皆集为兵”。泽潞节度使李抱真,“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徭,经弓矢,使农隙习射,发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二万”。大历年间,平卢镇拥兵十万,魏博和成德各拥兵五万,襄阳有兵二万。其余一些大的节度使所控制的藩镇兵力也不下万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正文《论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
(1)指出材料一中节度使的职责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材料二反映出唐代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材料三说明唐代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难点突破练
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
A.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10.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1.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 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12.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 )
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 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
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 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
13.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
14.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15.《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16.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朝廷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探索、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列为四大支柱,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从四大支柱中任选取两大支柱,并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一大支柱。三大支柱之间要相互联系,然后围绕“中央集权”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大支柱,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根据材料“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可知,唐太宗意识到君民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重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唐太宗意识到民本的重要性,与其对待臣民谏议的态度无关,故排除B项;根据“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可知,唐太宗意识到的是民本的重要性,而非君主的重要性,C项与此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丝织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织者个人衣着粗陋,而高档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B项正确,C项排除;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发达,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丝织品出口的信息,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选择B:从材料可知,西晋的两位重臣都认为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说明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显现弊端,违背了选拔优秀人才的设计初衷。非除A:九品中正制是维护魏晋门阀政治的工具,适应了魏晋的政治实际。排除C:材料中两位官员认为九品中正制是丧乱之后一时权宜之计所设计的制度,弊端已经显现,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排除D: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儒学的发展。选择B:“戏孔”反映儒学地位的动摇,宫宴中“帝日: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表明唐朝统治者认同孔子地位,尊奉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材料信息反映出唐朝儒学地位的动摇与维护。排除A:材料说明在民间儒学地位动摇,而统治者仍认同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不能说明儒学复兴运动兴起。非除C材料只说明“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并不能推断出民间娱乐活动丰富。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三教合流的现象。
8.答案:(1)职责:唐代府兵制下负责统兵军队将领。因素:唐代前期中央集权较为巩固。
(2)节度使的权力和统领地区扩大,掌握的兵力增多。
(3)安史之乱后,随着节度使的势力增强,拥兵自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代中央集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初节度使的职责及形成因素。第一小问“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在全国推行府兵制”“这时节度使只统兵,州郡政务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归纳即可,即唐代府兵制下负责统兵军队将领。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巩固”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期政治统治发生的变化。“变化”,根据材料二“为了统帅边兵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加重,统领地区不断扩大”“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概括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后期政治统治面临的问题。“问题”,根据材料三“节度使所控制的割据势力,以安史之乱为起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军事势力迅速发展”归纳即可作答。
9.答案:D
1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民间商人通过向政府纳税获取到城里市场上交易的资格,意味着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选D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没有涉及商业市镇崛起的信息,B项错误;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C
解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游宣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流动,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壮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不是注重品德修养,排除D项。
14.答案:A
15.答案:B
解析:《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排除A;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是中医学实践层面的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医学理论涉及不多。此题采用直选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难度不大。这道题目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家国情怀。
16.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重要地位,可知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中日开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在汉朝,排除A项;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D项错在“仅仅”,材料“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日本宗教界也认同鉴真的地位。
17.答案:示例1:
三大支柱:
①郡县制度;②尊儒制度;③补充:“重农抑商”政策。
论述:
秦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该制度下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诸侯世袭的状况,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制度保障。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形成理学,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尊儒制度能够有效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稳定,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保障。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保护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经济保障。
总之,封建王朝通过制度、政策创新,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示例2:
三大支柱:
①郡县制度;②科举制度;③补充:军事制度。
论述:
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下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诸侯世袭的状况,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制度保障。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人才保障。唐末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宋朝把地方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中央禁军,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军事保障。
总之,封建王朝通过制度、政策创新,从地方行政、官吏选拔、军事管理等方面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示例3:
三大支柱:
①尊儒制度;②科举制度;③补充:民族政策。
论述: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形成理学,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尊儒制度能够有效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稳定,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保障。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人才保障。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和亲、册封等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为巩固中央集权提供了民族政策保障。
总之,封建王朝通过制度、政策创新,从思想、选官、民族等方面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注意“示例”仅作参考,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同等评分。如可补充的支柱还有“对外政策”“监察体制”“法律制度”“户籍制度”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呈现中央集权制度结构的四大支柱,要求学生从图中寻找联系,多维度发现问题,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此题从“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切入,意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解答本题,按照题意可以任意选取其中的两大支柱,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支柱,然后共同围绕“中央集权”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即可。论述中需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联系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同时注意论述的方式,力求从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