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重点追击练
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 )
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
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 )
A.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 B.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
C.进行了理论中国化探索 D.积极筹建农村的党组织
3.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4.“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国民大革命形势高涨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
5.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根据上表可知,当时( )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6.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事件 道路 内涵
《天朝田亩制度》 旧式农民革命道路 农民阶级希冀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
戊戌变法 日本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
辛亥革命 美国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南昌起义 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自己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
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
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7.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D.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难点突破练
9.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在所有学校建立“讲习团”,走在街头,宣传朝鲜、越南、印度国家衰亡史以及1919年的反殖民斗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多次报道了1919年在印度、埃及、土耳其、阿富汗、波兰以及匈牙利所发生的争取民族独立、自主运动的实况。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期间( )
A.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毛泽东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
C.知识分子的视野具有全球性 D.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互相支持
10.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 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下列对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B.发电报时中国面临主权受损的新危机
C.当时学生强力抗争,北京是运动中心 D.吴佩孚等人积极呼吁促成初步胜利
11.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2.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代表越飞的谈判中,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领导权,交由马克思主义者来执行纪律和命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国民党( )
A.缺乏与共产国际合作诚意 B.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想保持指导思想的纯粹性 D.政治上依然不够成熟
13.1928年湘赣边界工农政府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中央苏区将其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政策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趋于完善 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C.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土地方针 D.纠正土地革命中右倾错误的需要
14.某学者指出,遵义会议改变了长征的面貌,使这次惨败的军事撤退转变成为有着民族和革命双重目的的政治宣传,也成为中共由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这里的“成熟”主要是指( )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C.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问题 D.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统治
15. 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这次会议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是( )
A.结束“左”倾思想的领导
B.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军事和组织上的问题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16.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我们当时说长征是胜利了……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棒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发理想的大议论”,其实又“不可实行”,决定送他一个浑名,叫他作“威大炮”。到1923年12月,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威尔逊从“第一好人”变为“第二伟人”……吴宓慨叹道,几千年来孔夫子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已让位于马克思和列宁”。
——据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认知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在阐述社会革命主体时,结合了中国具体的国情,认为“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说明李大钊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探索,故C项正确;李大钊的认识并非纠正马克思主义失误,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故排除A项;李大钊认为农民阶级也很重要,并未否定无产阶级的主体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李大钊的思想认识,未涉及筹建农村的党组织,故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共“二大”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这些组织原则未能避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根据歌词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B项出现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从表格数据可知,1931年至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增加,铁砂和生铁输出量基本稳定,钢铁消费量变动较大,一直需要进口钢铁。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需要长期进口钢铁,体现出我国工业基础落后,故D项符合题意。我国民族工业有发展空间,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企业规模变化,B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C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改革失败,革命不彻底,中国共产党早期照搬俄式道路导致革命受到挫折,最后开创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A项;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属于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B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实质都属于民主革命,无“低级”“高级”之分,排除C项;“所有”过于绝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7.答案:A
8.答案:(1)特点: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 都是知识分子,且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背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主要信息是:五四运动期间,学界和毛泽东关注世界形势,特别是关注和中国命运相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这表明知识分子的视野发生变化,把中国革命视为全球运动的一部分,意识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独立斗争紧密相连,C项符合题意。A项“开始关注”强调时间的节点,材料无法得出这一时期是“开始”的结论,故排除。B项“国际化战略思维”是指要从国际视野上,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去看世界,材料所述是把中国、中国革命放在世界这一大背景下看联系,另外材料主体是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界,故排除。第三世界的概念在五四运动期间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材料中描述的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面对山东领土被割让的危机,故B项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中“沪商全体罢市”说明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故C项错误。释放被捕学生是工人、商人努力争取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二大。依据材料可知,中共二大的宣言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以发动农民运动为党的工作中心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A项错误。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在1927年确立的,B项错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后,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切入点,考查国民党的阶级属性。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孙中山代表的国民党愿意与共产国际谈判,希望获得苏维埃的援助,更希望吸取共产国际发动无产阶级的经验,使国民党吸收新鲜血液,故合作是有诚意的,A错误;国民党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也没有放弃领导权,因为国民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需要吸收新的力量壮大自己,但又有原则底线,故B正确;材料设问是从本质上反映国民党状况,C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不选;孙中山拒绝用马克思主义代替三民主义,坚持党性不变,同时又愿意与中共和共产国际合作,为革命寻求新的力量的加入,孙中山代表的国民党表现出原则性和政治上的灵活性,表明其政治经验丰富,日趋成熟,故D不选。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1929年、1931年进行了三次土地政策改革,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土地方针,故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故A项错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1931年土地改革的要求,故B项错误;并非每一次土地政策改革都是为了纠正土地革命中的右倾错误,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故选C项。
15.答案:C
16.答案:A
解析:从“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可以推断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故选A项。虽说长征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但是题目中毛泽东强调的是革命力量的保存,排除B项;题中强调的是“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重点在于力量的保存,排除C项;题中没有涉及抗日,排除D项。
17.答案: 示例:
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长期以英美为学习榜样。面对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试图效仿欧美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全盘肯定西方的文化,在知识界造成了较大影响;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知识界幻想在巴黎和会挽回被侵占的利权,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反对既存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倡导民族自决,受到中国知识界的欢迎。(分析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的认知及原因)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分赃会议,威尔逊维护美国利益优先的原则,他所倡导的民族自决等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巴黎和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对威尔逊寄予厚望的中国知识界大失所望,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知识界受到一战刺激,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效仿英美转向苏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列宁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开始高于威尔逊。(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界的认知及原因)
总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时代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试图效仿欧美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中国近代化;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反对既存的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倡导民族自决,使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存在幻想;从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等史实说明中国知识界对欧美文化感到失望;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列宁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提高等,说明中国知识界逐渐转向学习苏俄。最后总结说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