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解析】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难点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分解析】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难点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重点追击练
1.下图为电影《长津湖》海报。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美军王牌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长津湖战役( )
A.反映美国的霸权已经衰落 B.发生在两极格局形成之后
C.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 D.彰显新中国保家卫国决心
2.建国初,一支国民党军残部几千人窜入缅甸境内并盘踞十年之久,且不时越界对云南边境进行骚扰破坏活动,而缅方却无力将其驱逐出境。在此期间,国内曾有一部分人多次主张越境追击以绝后患,但周恩来均予以坚决制止。周恩来此举旨在( )
A.保证万隆会议顺利进行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避免激化朝鲜战场形势 D.防止开国大典节外生枝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全面抗日战争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4.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李富春提出“纳入国家计划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三种,即指令性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指标”,陈云提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表明他们( )
A.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B.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
C.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强调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5.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难点突破练
7.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8.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1952年1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由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因此征购粮食是十分必要的。”这反映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根本出发点是( )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9.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使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通过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
A.是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 B.可增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C.奠定了国有经济的基础 D.有助于构建新中国合理的经济结构
10.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在回应指责和攻击时还极力避免陷入关于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陷阱。此举旨在( )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1.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只看到办社必须有机械化,而没有看到可以先办社后机械化,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提供物质基础,要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毛泽东这一观点的落实(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推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展开 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程
12.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政治制度( )
A.促进民主党派健康发展 B.促进地方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C.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 D.是少数民族繁荣的根本保障
1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
A.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彻底清算“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14.有学者指出:“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以及两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的地区历史角色……美国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思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中国则不同。”材料意在表明( )
A.中美远见决定了亚太地区的未来 B.中国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C.政治格局多极化制约了美国发展 D.中美观念的分歧影响着亚太局势
15.尼克松曾表示,中美两国人民可以来往,并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从此,中美人民重新开始了往来;小球是毛主席打过去的,门打开了。这反映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显著特点是( )
A.民间往来推动了官方的交往 B.地缘关系变动推动中美两国走近
C.经贸往来推动中美坚冰融化 D.毛泽东打开中美外交关系的大门
16.1972年8月,田中与尼克松在夏威夷会谈,想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想法。当得到尼克松“预祝成功”的明确表态后,大平外相说:“首先是夏威夷大功告成了!这等于拿到了去北京的单程机票。”这表明( )
A.日本已经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中国希望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日邦交关系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 D.日本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大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然而,上海部分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流通,并获取如同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暴利。这件事情引发了上海市政府和中央华东局的关注。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按照中央部署,由市公安局、警卫旅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取缔了银元投机市场,共抄没黄金3642两、银元39747枚、美元62769元,逮捕200多名银元投机操纵者。
——摘编自刘统《战上海》
材料二 银元之战结束后情况并不妙,投机资本转而大量囤积粮食和纱布。10月15日以来,币值大跌,物价猛涨。11月13日,中央发出“制止物价猛涨”的指示。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银行按约收回贷款,暂停贷款;开征能起收缩银根作用的税收。11月25日,国营贸易公司对粮棉进行抛售。此时“投机商人认定物价还将上涨,不惜高利拆借巨款,继续吃进”。……但他们发现,国营贸易公司源源不断地售出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为了避免血本无归,投机者只有随行就市抛出入手货物,但他们抛得越多,市场行情跌得越快。上海的纱布价格一天之内下降了一半;政府乘机以极低的价格买进了大量的纱布。
——摘编自朱文轶《上海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
结合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民主形式的历程。选择C:依据表格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对新型的现代民主政治进行了探索,实行农民和工人为主体的代表制,之后的各个时期都强调民众的广泛性和各阶级的平等,基本是脉相承,最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1919-1949年,在此期间的多种民主制度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排除B: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学习苏联模式,不是独创。排除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从理论上突破了当时苏联高度集中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故选B项;李富春及陈云的主张是出于完善单一公有制的需要,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主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排除A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较深,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选择D:钱学森说“两弹”“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组织是十分庞大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这是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排除A: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材料无法得知先进通信方式的技术支持。
6.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根据材料三“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根据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作答。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
8.答案:C
9.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多方面帮助,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从而巩固人民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帮助农民的政策,并非国民经济调整,与构建合理经济结构关系不大,故排除A、D两项;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国有经济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根据材料可知,万隆会议上中国采取“不争论”策略,避免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以此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故选A项;材料主旨与中国想要树立的形象无关,排除B项;除了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和地区,没有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排除C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与材料时间及主旨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根据题干中毛泽东所指出的“要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可知,毛泽东主张先“办社”后“机械化”,这一观点的落实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故选C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了,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化三改”中的农业合作化,而不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并且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化道路不一致,故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A项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信息“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该制度有利于促进地方民主政治良性发展,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强调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制度,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进一步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包含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内容,1975年邓小平强调该报告“太重要”了,到1976年12月,《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想借发表该报告来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以及两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对方的地区历史角色”可知,中美观念的分歧影响着亚太未来的局势,故选D项。A项“决定了”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信息可知其特点为民间往来推动官方交往,故A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A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从60年代开始
D由材料中“大平外相说:‘首先是夏威夷大功告成了!这等于拿到了去北京的单程机票’”,可以看出日本外相看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这是日本对华政策变化的转机,即日本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大.
C中日邦交关系实现正常化时间是1972年9月;
B题中主要是表述的日本希望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17.答案:示例:
论题:争夺市场领导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阐述:“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人民政权在经济领域与敌对势力进行的斗争。期间,党和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正确策略,前者采用查封、抄没、惩办等政治手段稳定金融秩序,后者则运用物资调运、收缩银根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就当时而言,两者实质上属于争夺政权的敌我矛盾,是人民政权与敌对势力夺取市场领导权的斗争。两次斗争使党和政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提供了成功范例,属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尝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依据材料拟定出一个言简意赅、观点鲜明的论题,如“争夺市场领导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经济领域的敌我斗争”等。其次,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应注意包含背景、策略、实质、意义等关键要素。论述时注意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