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温州期中)下列是小明对班级同学所提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哪位同学最帅 B. 哪位同学质量最大 C. 哪位同学最高 D. 哪位同学跳的最远
2.“制定计划”阶段的工作不包括( )
A. 列出材料用具 B. 设计对照实验 C. 选出控制变量 D. 记录实验数据
3.(2020七上·海曙月考)有蚂蚁和草莓两种生物,如果蚂蚁会爬到草莓的根上,并据此探究蚂蚁和草莓之间的关系。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应该是( )
A. 观察蚂蚁在草莓上的行为 B. 作出蚂蚁吃草莓根的假设
C. 提出蚂蚁是否吃草莓的问题 D. 记录蚂蚁是否吃草莓根情况
4.(2020七上·台州期中)小研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研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 实验不成功,停止实验
5.(2017八上·乐清月考)小琪同学读书笔记中的部分摘录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吸管能吸取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B. 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安全线
C. 在家熏醋可预防流感,房间充满醋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
6.(2019七下·余杭月考)如图,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形成菌落,抗生素能杀灭细菌。某实验小组想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7.(2018八上·浙江期中)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一种简单有机物)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 二氧化碳塑料” 。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 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 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 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8.(2021七上·仙居月考)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 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 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 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9.以下是四位同学关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讨论,提出的问题与此无关的同学是( )
A. A B. B C. C D. D
10.(2018七上·绍兴月考)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 C 含量多少,取 2 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 C 能使蓝色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 2 只胶头滴管分别向 2 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②2 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 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二、填空题
11.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是什么生物呢?
③于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坡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属于进行实验的是________。
1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楠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
(2)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________。
13.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________。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________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1七上·仙居月考)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15.(2021七上·余杭月考)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西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
他选了30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2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10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2个成熟苹果 7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作处理 将近22天
(1)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请你帮助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四、解答题
16.(2017·浙江竞赛)现有6只蟑螂、一只纱罩、木屑、糖和一把剪刀.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蟑螂的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作用.
17.(2016·绍兴)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 1 步骤,体现了科学家 2 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 1 。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 1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2019九上·长兴期末)为增强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喜爱。
资料一:测定某项生理数据时,智能手环向手腕发出绿光,由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的,而血管由于心脏放缩和舒张,发生扩张和回缩,所以血管内的血液对光的反射是波动的,智能手环利用光电传感器能测定每分钟的波动次数。
资料二:通过运动使肌肉增大的原理是:进行激烈运动时,肌纤维(肌肉细胞)受到较强刺激,会出现很多细微的破损、裂缝。运动结来后通过食物补充营养物质,最后对裂缝进行修复,把肌纤维修补得比之前更粗,经过长期的锻炼,肌肉就会逐渐增大。
(1)资料一中智能手环所测定的生理数据是指________;
(2)为促进肌肉纤维生长和修复应补充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3)多运动有利于瘦身减脂,请分析其原理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科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18七上·温州期中)下列是小明对班级同学所提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哪位同学最帅 B. 哪位同学质量最大 C. 哪位同学最高 D. 哪位同学跳的最远
【答案】 A
【解析】科学问题,往往要涉及量的测量、现象规律或者物质的性质等等,据此分析即可。
【分析】A.哪位同学最帅,不设计任何测量、规律和性质,故A符合题意;
B.哪位同学质量最大,涉及物质质量的测量,故B不合题意;
C.哪位同学最高,涉及高度的测量,故C不合题意;
D.哪位同学跳得最远,涉及长度的测量,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制定计划”阶段的工作不包括( )
A. 列出材料用具 B. 设计对照实验 C. 选出控制变量 D. 记录实验数据
【答案】 D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做实验前,要制定实验计划,实验计划包括:实验思路;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提出实施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而记录实验数据属于实施计划过程.
故选:D.
3.(2020七上·海曙月考)有蚂蚁和草莓两种生物,如果蚂蚁会爬到草莓的根上,并据此探究蚂蚁和草莓之间的关系。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应该是( )
A. 观察蚂蚁在草莓上的行为 B. 作出蚂蚁吃草莓根的假设
C. 提出蚂蚁是否吃草莓的问题 D. 记录蚂蚁是否吃草莓根情况
【答案】 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蚂蚁会爬到草莓的根上,那么对此提出疑问,蚂蚁为什么会爬到草莓的根上,是否因为蚂蚁吃草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0七上·台州期中)小研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研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 实验不成功,停止实验
【答案】 A
【解析】实验探究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反而是重视学生真正参加的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的经验和方法:观察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问题一定具有研究的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重复多次实验,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解答】A、当实验结果与原来假说不符合时,应该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 A正确
B、假设和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假设而去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B错误
C、我们在做实验过程应该尊重实验结论,不可以随意更改结果, C错误
D、实验应该进行多次,得到的结论需要去尊重, D错误
故答案为:A
5.(2017八上·乐清月考)小琪同学读书笔记中的部分摘录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吸管能吸取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B. 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安全线
C. 在家熏醋可预防流感,房间充满醋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
【答案】 D
【解析】(1)吸取饮料时,口腔与吸管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液体压上来;(2)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3)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比热容是物质的性质,比热容大的物质升温慢降温也慢,反之则快。
【解答】A.用吸管能吸取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吸取饮料时口腔与吸管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饮料压上来,故利用了大气压,A错误;
B.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安全线,因为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人在站台上等车时,车子过来引起人靠近车这侧的气体流速增大,气压减小,人远离车一侧的气流速度小,气压大,外侧的气压将人推向火车,说法正确,B错误;
C.在家熏醋可预防流感,房间充满醋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房间内充满醋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C错误;
D.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大,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受水的影响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比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小,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19七下·余杭月考)如图,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形成菌落,抗生素能杀灭细菌。某实验小组想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
【解答】A、缺少不含抗生素,只有细菌的对照实验,不符合要求。
B、对照组应该是含有细菌而不是无细菌,不符合要求。
C、是不含抗生素,只有细菌的对照实验,符合要求。
D、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对照组中一定要有细菌,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7.(2018八上·浙江期中)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 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 一种简单有机物)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 二氧化碳塑料” 。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 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 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 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 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答案】 D
【解析】二氧化碳是空气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它是实现碳循环的主要物质载体。
解答】A、 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有利于反应更好的进行,需要考虑,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不可降解会引起土壤污染,所以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需要考虑,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果该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则该物质会发生分解而消失,所以 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需要考虑,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工厂消耗的量不足以短时间内影响碳循环,同时该物质最终也是可以参与到碳循环中, 所以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不需要考虑, 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1七上·仙居月考)为了研究铝对鱼类的毒性及解毒方法,有人设计了以下5组实验:第①组将鱼放在正常的池水中,其余四组分别将鱼放在含铝的池水中,其中在②③④组中分别加入从不同树叶中提取出的汁液。定时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依据图示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叶的汁液加速了鱼的死亡
B. 三种叶的汁液对鱼都有毒性,且不同的汁液的毒性不同
C. 三种叶的汁液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铝对鱼类的毒害
D. 松的汁液解毒效果最好
【答案】 C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的时,控制研究对象的其他条件相同,仅有探究的条件发生变化。
【解答】A、通过⑤ 与②③④组实验对照,有汁液鱼的存活总数增加的 ,A不符合题意;
B、所测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B不符合题意;
C、三种叶的分解产物能降低可溶性铝盐对鱼类的毒性,C符合题意;
D、柏的汁液中活鱼总数比其他两种叶的活鱼总数高,解毒效果最好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以下是四位同学关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讨论,提出的问题与此无关的同学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解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
【解答】解:A、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因此该同学提出“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B、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幼体蝌蚪逐渐发育成成体,在发育过程中蝌蚪的尾巴消失,该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C、“假如池塘中没有青蛙,谁来捉害虫”这个问题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无关.
D、两栖动物的幼体蝌蚪的外形像鱼,该同学对此问题提出疑问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故选:C
10.(2018七上·绍兴月考)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 C 含量多少,取 2 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 C 能使蓝色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 2 只胶头滴管分别向 2 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②2 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 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答案】 D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衍生到生活中的作用是控制一定影响因素从而得到真实的结果。
【解答】该实验是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的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因此变量为水果的种类不同,因此其他变量要完全相同,取出的果汁质量要相同,指示剂的量也要相同,胶头滴管滴加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容器大小是否相同对实验没有任何影响不需要加以控制;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1.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是什么生物呢?
③于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坡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属于进行实验的是________。
【答案】 ②;③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①某同学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想法,于是猜想这是什么生物呢?③于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坡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属于实验操作。
故答案为:②;③
1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楠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
(2)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________。
【答案】 (1)高(2)百叶箱外
【解析】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并对比可得,箱外的平均温度比箱内的要高;(2)从表中数据知道,箱内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平均为0.2℃,而箱外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多在0.4℃,所以百叶箱外的气温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高;(2)百叶箱外
13.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________。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________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________。
【答案】 (1)B(2)C(3)D(4)E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由于暑假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故甲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2)提出问题后乙提出了假设: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3)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操作: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4)根据实验操作之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故答案为:(1)B(2)C(3)D(4)E
三、实验探究题
14.(2021七上·仙居月考)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 (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是否含有糖(3)蚂蚁喜欢甜食(4)蚂蚁数量太少
【解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1)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是明确目标,实验的过程,结果,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该实验探究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提出的假设是:蚂蚁可能喜欢甜食,所以实验的变量是 是否含有糖 ;
(3)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根据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说明 蚂蚁喜欢甜食 ;
(4)探究实验,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会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的规律,所以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太少
故答案为:(1) 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 是否含有糖 (3) 蚂蚁喜欢甜食 (4) 蚂蚁数量太少
15.(2021七上·余杭月考)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西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
他选了30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2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10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2个成熟苹果 7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作处理 将近22天
(1)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请你帮助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 (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或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2)作为对照
(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处于不同情况的柿子,作比较就是探究小西同学探究能使柿子早点成熟的因素。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的柿子成熟时间更早,因此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故答案为:(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或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2)作为对照(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四、解答题
16.(2017·浙江竞赛)现有6只蟑螂、一只纱罩、木屑、糖和一把剪刀.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蟑螂的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作用.
【答案】 解:把蟑螂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剪去触角,然后把一堆糖和木屑同时放在纱罩内.没有剪去触角的蟑螂用触角碰碰糖,又去碰碰木屑,最后爬过去吃糖,没有触角的蟑螂分不清糖和木屑.
【解析】要探究蟑螂的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可通过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来进行探究,对照实验设计时使一组有触角一组无触角,其他条件都相同,从两组蟑螂对糖和木屑的反映判断出触角的作用.
17.(2016·绍兴)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 1 步骤,体现了科学家 2 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 1 。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 1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 (1)Ⅲ;为科学献身
(2)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
(3)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解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
【解答】(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是为了证明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也就是科赫法则的第Ⅲ步骤,他这种不畏危险的举动体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在科学探究实验时,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通常都要做多次实验,一次实验会有偶然性,不具代表性;(3)马歇尔实验已经进行了科赫法则的前三步,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第四步,即从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18.(2019九上·长兴期末)为增强运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穿戴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喜爱。
资料一:测定某项生理数据时,智能手环向手腕发出绿光,由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的,而血管由于心脏放缩和舒张,发生扩张和回缩,所以血管内的血液对光的反射是波动的,智能手环利用光电传感器能测定每分钟的波动次数。
资料二:通过运动使肌肉增大的原理是:进行激烈运动时,肌纤维(肌肉细胞)受到较强刺激,会出现很多细微的破损、裂缝。运动结来后通过食物补充营养物质,最后对裂缝进行修复,把肌纤维修补得比之前更粗,经过长期的锻炼,肌肉就会逐渐增大。
(1)资料一中智能手环所测定的生理数据是指________;
(2)为促进肌肉纤维生长和修复应补充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3)多运动有利于瘦身减脂,请分析其原理________
【答案】 (1)心率(2)蛋白质
(3)运动需要消耗能量,人体通过分解有机物(主要是糖类)获得能量,当人体内的糖类分解不足以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能量时,会分解脂肪提供能量
【解析】由材料分析题意,然后总结规律。
【解答】(1)由题意, 血管内的血液对光的反射是波动的,智能手环利用光电传感器能测定每分钟的波动次数,可知测量的是心率;
(2) 肌肉的组成是水和蛋白质为主的,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进行补充,促进肌肉的恢复和生长 ;
(3) 多运动有利于瘦身减脂,请分析其原理 : 运动需要消耗能量,人体通过分解有机物(主要是糖类)获得能量,当人体内的糖类分解不足以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能量时,会分解脂肪提供能量 。
故答案为:(1)心率;(2)蛋白质;(3) 运动需要消耗能量,人体通过分解有机物(主要是糖类)获得能量,当人体内的糖类分解不足以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能量时,会分解脂肪提供能量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