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6 17:00:06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节 百日维新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历程
(1)面对危局,康有为向光绪帝上
________,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
(2)李鸿章、翁同龢、_____等五大臣,奉旨在总理衙门西花厅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仿效日本变法是有效的途径。
万言书
荣禄
(3)光绪帝特让康有为“条陈所见”,康有为再次上书,即
《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相继向光绪帝进呈了《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坚定了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应诏统筹全局折
(4)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
_________,已与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有相似之处;发表演说,救亡保国。又成立了保滇会、保浙会、________等团体。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二、百日维新
保国会
保川会
1.实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__________》,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其为
“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1)政治: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准许
_______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特权,自谋生计;整顿吏治。
(2)经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_____方案等。
官民
预算
(3)军事:用新法精练陆军;扩建海
军;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
_________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等。
大学堂
3.评价
(1)不彻底:没有涉及实行_______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新政方案大多没有实行。
宪政
(2)积极作用: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一些新政措施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
要点轻巧突破
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
从客观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知识分子群体等几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 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
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
科举制度,
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中体西用”的基本含义,是用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这里所说的“体”、“用”与地主阶级洋务派有着明显的不同。
【答案】 D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
例2
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
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
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
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
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
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2: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
(2)据材料2,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1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
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1指出
其局限性,应注意不要答成学习的内
容。第(2)题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2概
括,而不同点结合中日两国改革的不
同措施即可得出。
【答案】 (1)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7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章末检测评估
章末复习 总 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成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对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
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
“托古改制”的大旗。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本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再加上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
他们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
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运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府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府统治末期,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
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
而戊戌变法实行者不仅手中无实权,
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的前提
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章末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6张PPT)
第三节 戊戌变法的失败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三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与戊戌政变
1.顽固势力的破坏
(1)对保国会大肆攻击,组织
“_________”与之对抗。
(2)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发布三道谕旨,
非保国会
剪除光绪帝身边支持变法的高级辅臣,
把握高级官员和军队的控制权。
(3)加紧制造反对新政的舆论,攻击毁
谤_______。对光绪帝的__________搪
塞抵制。
2.维新派的斗争:维新派展开斗争,
康有为
新政上谕
光绪帝进行了抗争,但清廷最高权力掌握在慈禧手中;维新派策动荣禄部下________杀掉荣禄,但被出卖。
3.戊戌政变
(1)经过: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
袁世凯
宣布“__________”,囚禁光绪帝于
中南海的瀛台,逮捕维新派人士。
(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
同甘为变法而牺牲,“___________”
被杀于菜市口刑场;新政举措大多被
废止。
临朝听政
戊戌六君子
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从根本上说,维新派力量不够壮
大,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2)借助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3)忽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
2.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要逐步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__________
制度,设计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方案,这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君主立宪
(2)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启发和张扬了国人的__________和爱国思想。
(3)是一场_________运动,宣传和张扬西学,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曲折的。
民族意识
思想启蒙
要点轻巧突破
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从维新派力量和阶级局限性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3.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方面,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
“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
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从变法的目的看,变法运动是在中
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
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
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戊戌变法的意义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
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都符合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了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3.从变法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戊戌变法运动是(  )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中③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确列出,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斗争贯穿变法的始终。
【答案】 D
(2011·广东实验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例2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
“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
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 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背景、失败原因、影响等内容的分析。关于“中国现代化”这个概念,教材中没有出现,而在近年的高考备考中却是一个热点问题,这就要求在备考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要加强理解。
第(1)题,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可判断图一反映的是“公车上书”,结合其历史背景回答“已成定局的悲剧”所指的事件。第(2)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性质的理解,可从背景、措施、领导者等方面去分析,
失败原因可再现教材所学。第(3)题,从字面意思入手,举例回答。
【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
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
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
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
(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0张PPT)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的兴起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1)表现
①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相继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_________、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各国竞相在中国索取________,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列强通过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
中法战争
租借地
投资在中国设立______、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
(2)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不能不有的放矢地寻求救亡之策。这是刺激__________兴起的重要时势条件。
工厂
维新运动
2.新阶级力量的出现
(1)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①经过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侵略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__________,
自然经济
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②甲午战争以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的屈辱,发出了
“__________”的呼声,自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康梁的维新思想
(1)条件:康有为到过香港,亲身接触和体察到西方资本主义事物,又研读了一些西方书籍,思想发生趋新变化;有感于中国落后和危难的现实,开始有的放矢地进行维新变法的筹划。
(2)著书:在广州讲学,进行维新宣传和人才培养,并写成_______________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
(1)导火线:清政府与日本议定
____________。
《新学伪经考》
《马关条约》
(2)概况:1895年,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约,并设计出“富国”、“养民”、“教民”和“___________”等变法方案。史称“公车上书”。
(3)作用: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
更新国政
3.维新变法运动
(1)康、梁的活动:北京出现维新刊物
《_________》(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上海成立强学会
和《强学报》创刊;梁启超在上海的
《________》上发表倡导维新变法的文章。
万国公报
时务报
(2)湖南的维新运动:最活跃和激进的维新派代表人物_________,发表名著《仁学》,创立维新组织南学会和它的机关刊物《湘报》。
谭嗣同
(3)天津的维新运动:严复发表文章,倡导变法救亡图存;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西方进化论观点,借“物竞天择,
_________”的自然法则警示国人。
适者生存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内容
(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顽固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从_______
的观点出发,主张变法维新。
进化论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
__________。顽固势力认为兴民权必导致天下大乱,坚决反对;维新派主张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
(3)要不要改革_________和提倡西
学。顽固势力坚决维护科举制度,
维护旧学;维新派认为要救亡图存,
必须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提倡
西学。
科举制度
2.意义:是代表新兴___________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维新变法思想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资产阶级
要点轻巧突破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1.以对华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往发动侵略战争、开辟通商口岸、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这吻合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阶段特征,而且资本输出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掠夺更加有利。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到外国市场倾销工业品,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2.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1.原因:(1)《马关条约》的签订和民族危机的加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震动,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
采行西法开办工厂以“抵制洋商洋
厂”作为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同时,清政府也因财政困难,无力继续投资近代新式企业,加上它已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也不便对民间设厂限制过严,于是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其结果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2.概况:(1)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小浪潮。
在民族工业的各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比较突出;碾米、面粉业中出现较大的工厂;造酒、印刷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但由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仍然薄弱,只能在重重的困难中蹒跚前进。
3.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起来,并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
1.从国际上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就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看,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2.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1)甲午战
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深刻的民族危机。挽救民
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是戊戌变
法的社会基础。(2)19世纪末,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为戊戌
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3)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的推行提供了阶级基础。(4)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典例题探究

(2011·高考浙江自选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
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
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2: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1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2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解析】 第(1)问从戊戌变法的方式理解,维新派依靠光绪帝,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地方官员大多阳奉阴违,拒不执行。 因此导致
“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
第(2)问要理解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是不甘做亡国之君,力图变法自强,摆脱民族危机,因此说方向是正确的。而维新派不顾形势,仓促推动变法,并且急于求成,实行激进式改革,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使得变法昙花一现。
【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