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 .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是法国小说家、编剧,主张批判爱国主义。1915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1935年投入反军国主义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鉴于空前惨重的伤亡,欧洲知识分子掀起了反对战争的和平运动,爱国主义因此成为批判的对象。法国小说家尚·乔诺在二战爆发前说,如果德国入侵法国,他“宁可成为一个活着的德国人,也不愿意成为一个死去的法国人。”
让·乔诺代表作有《强力友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种树的人》、《面包师的老婆》、《追捕》、《收获》、《安吉儿》等。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用了5年时间,将2万张图片制作成一部30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电影最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感动了观众,让人从意念到身体力行,孩子们看了这部电影后,实实在在地走出家门去种树了。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必背字音
慷慨( )
废墟( )
坍塌( )
琢磨( )
酬劳( )
水渠 ( )
干涸 ( )
溜达 ( )
山毛榉( )
kānɡ kǎi
xū
tān
zhuó mo
chóu
qú
hé
liū
jǔ
(páo)刨根问底
(bào)刨冰
(yìng)应征
(yīng)应该
刨
应
(zuó)琢磨
(zhuó)雕琢
琢
坍(tān )坍塌
彤(tóng)彤云密布
燥(zào)干燥
躁(zào)急躁
噪(zào)噪音
戳(chuō)戳破
戮(lù)杀戮
慨(kǎi )慷慨
概(gài )大概
溉(gài )灌溉
词义理解
慷慨:大方,不吝啬。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梳理 课文结构
1.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2-20)
第三部分(21)
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引出下文。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第一部分(1)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35年如一日地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分析 人物形象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①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牧羊人的住处收拾得很整齐,生活用具干干净净,仪表、穿戴也非常在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积极、细心认真、勤劳、执着的人。
②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牧羊人种树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牧羊人种树时态度的认真和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④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通过“我”和牧羊人的对话,交代了牧羊人种树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突出了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荣利的好人。
⑤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种白桦树。
体现了牧羊人的执着和顽强的毅力。
2.结合前面分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伟大节操的人……
3.作者是怎样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①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 ,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一句,概括地点明了人物形象。
②下文通过叙述故事,一步步丰富这一形象。其中有直接明确的评价,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又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表现了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
③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敬佩之情。
体会文章中的环境变化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凄凉、毫无生机的情形,与后文长着大片挺拔树木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灰灰的薄雾”指牧羊人在高原种的树,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高原的变化,暗示牧羊人种的树已初具规模。
②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可见牧羊人种树的非凡意义。
④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进行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植树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⑤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在村庄的生机活力与三十多年前村庄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造福大众的巨大成就。
3.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一个牧羊人以一己之力将一个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慷慨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写 作 特 色
1.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人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只客观地写“我”长期的观察,使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我”亲眼见证高原由“荒地”到“沃土”的巨变,更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突出牧羊人执着无私的伟大品质。
2.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描写与议论。如第2段对阿尔卑斯山地荒凉景象的描写和第19、20段对充满生机的绿地的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环境变化之大,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树木成林
三见: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勤劳
执着、
慷慨
无私、
不图
回报
再赞牧羊人——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赞美牧羊人: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2017《感动中国》致敬团体: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几十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过去的塞罕坝
现在的塞罕坝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