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章末检测评估
章末复习 总 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如何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必
要性?
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可从历史渊源、
现实动力两个方面分析: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社会日趋瓦解,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神权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抨击了天主教会腐朽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到来。而各国宗教改革的主张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特别是加尔文教的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大胆、果敢分子的要求,
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政治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宗教外衣。因此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及影响下,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英国称清教)为旗帜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另外,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财产的没收,很大一部分落入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这一切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政治斗争。
2.目的:建立适合本阶级本民族的教会。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目的、
性质及各国宗教改革的结果
3.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社会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各国宗教改革的结果:瑞士日内
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了加尔
文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英国,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法国,经过三十年宗教战争,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章末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5张PPT)
第三节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三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加尔文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瑞士是松散的联邦,名义上隶属于
_________帝国,实际各州各自为政。
神圣罗马
(2)瑞士各阶层展开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3)加尔文受__________学说的影响,
由法国流亡瑞士。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著作:《基督教原理》。
马丁·路德
(2)思想
①把《_______》视为“永恒的真理准
则”,《圣经》的律法是上帝的启示,是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基础。
②坚持“因信称义”,继承发展了预定论,选民和弃民是上帝预定的。
圣经
(3)影响:反映了_____________时期市民阶级的要求,对资本主义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使日内瓦成了欧洲宗教改革的中心,获得了“新教的罗马”之称。
二、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清教徒运动
1.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资本原始积累
(1)原因
①英国天主教在罗马教皇控制下,拥有地产,生活腐化。
②16世纪初,_________者开始揭露罗
马教会的腐化,强调《圣经》权威,
要求改革教会。
人文主义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民主改革呼声高涨,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③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的矛盾。
(2)过程
①1534年,国会通过《__________》,正式承认国王是“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
至尊法案
有权召开宗教会议,教会向教廷上交的贡金一律上交国王,没收教会财产归国王。
②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她在
________和资产阶级的支持下,首先切断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新贵族
于1559年恢复英国国教会,规定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女王。国会通过新的
《至尊法案》,宣布女王为英国教、俗双方的最高管理者。
③国教会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作为________的官方教义。
国教会
《三十九条信纲》标志着英国国教会的最终确立。
2.清教徒运动
(1)原因
①16世纪下半叶,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对专制王权控制教会的状况不满。
②在__________的旗帜下,他们从国教会内部发起一场新的宗教改革,即清教徒运动。
(2)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
(3)影响:持续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中清教徒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对_________的政治力量。
加尔文派
封建专制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和社会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欧洲宗教改革最直接的历史作用,是打破了罗马教廷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为确立______________的原则和资产
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人们
进一步摆脱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控
制,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拓了道
路。
宗教信仰自由
3.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国家教
会,加强了各__________的中央集权,
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
4.宗教改革运动还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对欧洲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是更大范围的一场革命,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第一次决战。
要点轻巧突破
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主张
“信仰得救”的原则。
(2)认为《圣经》是基督教徒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联系、交流,不需要教会的中介。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不同点
(1)加尔文的基本思想与马丁·路德相
似,主张“信仰得救”,比马丁·路
德更进一步,发展了预定论的神学
学说。
(2)他认为人的“得救”与否,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事情,因为从创世纪以来,上帝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两种,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一生无法改变的。
(3)加尔文又宣称,上帝的神圣决定是秘而不宣的,
每个人均可在生前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体会到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
这样,预定论就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特殊性?
1.宗教改革由封建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展开,英国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改革后的天主教被称为“英国国教”。
2.英国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3.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大规模地剥夺了罗马教会的土地和财产,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4.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残余。
1.从其原因看: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
2.从其斗争对象看: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会。
为什么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运动?
3.从其内容看:简化宗教仪式,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4.从其结果看:它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下列对加尔文预定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选民”和“弃民”是通过上帝的召唤和赐予体现出来的
③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④上帝的先定,随着人行为的改变而改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排除法。预定论是上帝的旨意,不会因人的行为改变而改变,故④错误。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他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例2
材料2: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请回答:
(1)通过材料1,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题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出于上帝的命令”,回扣教材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需要将加尔文的主张和活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考虑选取相关内容。
【答案】 (1)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6张PPT)
第二节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
改革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宗教改革前夕的德国
1.经济、政治状况
(1)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仍落后于其它国家。
(2)政治: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
2.社会矛盾激化
(1)教会的压榨:四分五裂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无力与天主教对抗,成为
“____________”。
教皇的奶牛
(2)民族意识增强:社会各阶层迫切要求实现__________,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掠夺。
二、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导火线:1515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筹款修缮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发售赎罪券,激起各阶层愤怒。
民族统一
2.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_____________》,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3.路德宗教改革思想
(1)抨击罗马教廷的“三道护墙”。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九十五条论纲
(3)从伦理学角度阐明“_________”的
教义,否定教皇与教职人员的权威。
(4)致力于《圣经》的德文翻译。
三、路德派新教的确立
1.背景
因信称义
(1)宗教改革的误入:德国宗教改革发展成为一场反对天主教的群众运动,
__________发生了严重的动乱;152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路德立场的变化:反对暴力改革教会,发表《论世俗当局的权力》一文,
维腾贝格
宣扬_________,人人都应服从;攻击农民起义,倒向市民、诸侯和贵族。新教成为新教诸侯加强统治权的工具。
2.确立:支持路德派诸侯和支持罗马教会的旧教诸侯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世俗君主
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并根据
“_________”的原则,确认诸侯拥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的合法地位在德国得以确立。
教随国定
要点轻巧突破
德国为什么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德国长期以来政治上四分五裂,这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年流到罗马教廷的财富数额巨大。因此,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要求,但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外交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德国社会各个阶级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成为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是如何体现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
“义”是指灵魂得到拯救的人,灵魂得到拯救的关键是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而不在于繁缛的仪式和向教会捐赠等“善行”,
这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同时,路德又指出,虔诚的信仰来自对《圣经》的心领神会,每个教徒都应阅读《圣经》,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中介,这就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平等、自由的愿望。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德国带来了哪些社会影响?
2.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引发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多次战争,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4.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同的基督教派——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解析】 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
【答案】 D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例2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马丁·路德”、“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中,马丁·路德强调用
“世俗政权”来管“教皇、主教、传教士”,实质上是否定了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地位。
【答案】 D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2张PPT)
第一节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罗马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
__________地区,是犹太教的一个下
层派别。
巴勒斯坦
(2)发展:3世纪末,脱离_________后,
传遍整个罗马帝国,4世纪末被定为罗马国教。
(3)分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
首,自称“正教”,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_______”,又称罗马教会,最高统治者称教皇。
犹太教
公教
2.罗马教会的全盛时期(11世纪初至13世纪末)
(1)教皇统辖整个西欧和中欧。
(2)控制各国司法,垄断所有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发动________东征。成
为欧洲最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集团。
十字军
3.社会矛盾
(1)原因
①________开辟后,西欧展开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天主教会自身的腐朽。
新航路
(2)表现:各国国王、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及手工业者、农民都与教会的矛盾激化;教会内部也矛盾重重。
二、异端派别和人文主义思潮
1.异端派别
(1)产生背景
①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新兴________阶
层和城市贵族要求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国
家保证经济利益,促使王权摆脱教权的
控制,西班牙、法国、英国逐渐实现教
会国家化。
②教会内部矛盾:分裂倾向日益发展。
市民
(2)异端的含义:中世纪的罗马教廷把
不接受基督教_______教义的都斥为异
端。
(3)异端运动的发展:14~15世纪,著
名的异端运动有英国的_________运动
和捷克的胡司运动。
正统
威克里夫
(4)意义:虽然被镇压,但在基督教历史上起到了改革先驱的作用。
2.人文主义思潮
(1)兴起:__________运动,以人文主义为主导,以文学艺术形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要求。
文艺复兴
(2)代表
①印行《圣经》和古教父著作,研究早
期基督教,主张《圣经》的权威在教皇
之上。
②伊拉斯谟发表《_______________》,又
撰写《愚人颂》,讽剌教皇及上层教士。
基督的战士手册
(3)意义:客观上瓦解了中世纪的
_____主张和封建世界观,打击了教会的威信,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
神权
要点轻巧突破
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的地位及其成因
1.地位:中世纪时,天主教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欧洲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2.成因: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同时利用征收“十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一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二是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
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三是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设立“异端”裁判所,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压。
中世纪人们反对封建斗争为什么要采取宗教“异端”的方式?
中世纪欧洲市民、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之所以以宗教“异端”的方式出现,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整个思想文化和教育的意识形态。因此,任何反封建的斗争,其矛头必须首先指向教会。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1.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试说明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
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
3.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
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教权与王权矛盾的尖锐,是欧洲一些封建主要求摆脱教皇势力、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原因。
【答案】 A
右图是14~16世纪的宗教“异端”裁判所。著名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太阳中心说”而惨遭火刑。
请回答:
例2
(1)什么是宗教“异端”?
(2)为什么天主教会要设立宗教
“异端”裁判所?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的斗争结果表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搞清“异端”的概念。第(2)问的回答要从双方的矛盾着手,与宗教改革相联系。
【答案】 (1)面对首先从思想领域展开的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天主教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斥之为“异端”,对传播“异端”的人予以野蛮残暴的迫害。
(2)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地挑战,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了宗教“异端”裁判所。表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