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集中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实行_______,最高军事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三司管理财
政,分割相权;派文臣任知州,另设
______来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更戍法
通判
③集中财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
(2)作用
①积极作用:对巩固政权、防止
__________局面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
藩镇割据
②消极影响: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弱积贫的困境。
2.北宋中期的困境
(1)积弱:过度集中_____,造成了兵
不识将、将不识兵、作战指挥失灵的
状况,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兵权
“澶渊之盟”、宋辽、宋夏战争的结果,反映了北宋政府的腐败和兵力的虚弱。
(2)冗官: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实行
“_____”特权制度等形成冗官现象。
(3)冗兵:军队数量激增。
恩荫
(4)冗费与积贫:冗官、冗兵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上支付辽和西夏的高额______,北宋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5)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现象严
重,农民起义连续爆发。
岁币
二、庆历新政及其废止
1.实施:宋仁宗任命_______为首的
改革派实施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2.内容:中心是整顿吏治,还提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素质等改革方案。
范仲淹
3.失败:遭到_______官僚的抵制与反对,仅施行一年多便夭折。
三、王安石受命变法
1.背景
(1)改革的呼声: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
保守派
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2)王安石上书:
先后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__________________》论述变法的必要性。
本朝百年无事劄子
(3)皇帝的支持:宋神宗力图富国强
兵,重用王安石。
2.实施: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又称
“__________”。
熙宁变法
要点轻巧突破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哪些?
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关于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
因及启示
1.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
官僚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
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最高统
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解析】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
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永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例2
材料2:夷狄者,皮状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比。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3: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1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材料1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2、3,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
“更张以救之”的?
【解析】 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回答历史材料解答题的两个重心。为了节省时间,最好是先看设问,知道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
“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
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
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
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主要还是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5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章末检测评估
章末复习 总 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①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②性质: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③结果: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
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③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
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比较两个事件的异同点,一般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可以此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1.坚持的原则
(1)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对改革的评价应坚持的原则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2.从中得到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
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
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
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4)改革要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章末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1张PPT)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__________时,国家以低利息贷粮钱给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还给国家。
青黄不接
②作用: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均输法
①内容:________应依据京师实际需要采购商品,并统一运输。
发运使
②作用:有利于保证京师的物资供
应,限制了商人对_______的操纵,
减轻了农民负担。
(3)免役法
①内容: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各户按
高下不同,分担________。
市场
免役钱
②作用:客观上减轻普通农户负担,也使服役农民可按时回乡务农。
(4)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5)方田均税法
①内容:重新丈量土地;
按实际土地状况作为__________的根据。
②作用:改变了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6)市易法
土地纳税
①内容:在都城开封设_________,
平抑物价。
②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操纵,保障市场稳定,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军事制度的改革
(1)置将法
市易务
①内容:由北宋政府选派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
②作用:使得“__________ ,将练其
士”,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
兵知其将
①内容:将农村民户严密组织起来,农闲时负责聚集练习______,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护治安。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②作用:加强了______军事素质,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
武艺
民兵
(3)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政府拨给。减少了官府养马负担。
(4)设置军器监:负责监督兵器的制造。
3.用人制度和科举、学校的改革
(1)用人唯贤唯才:整顿________、用人唯贤唯才,加强考核,裁减冗官,裁并机构。
吏治
(2)改革科举考试:取消_________;
改革进士科,改试策论考试;设明
法科,选拔一批利于改革的人才。
(3)改革学校教育:在太学中增设武
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成绩
优异者可直接为官。
明经科
二、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与局限
1.成果
(1)积贫局面改善: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______危机。
(2)积弱局面改变:冗官、冗兵现象有所改变,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财政
2.失败
(1)宋神宗病逝后,变法措施被废止。
(2)原因
①触犯了豪门贵族、大地主阶级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和破坏。
②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伤害农民的做法,引起农民的反对。
3.评价
(1)意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_________
的目的,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并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经济
结构,_________ 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
富国强兵
土地兼并
要点轻巧突破
如何认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1.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
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
极的节流。
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
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2.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钱粮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
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3.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4.“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触及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对。
全面认识针对商业贸易而采取的市易法
1.背景: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他们相互勾结,垄断市场,控制商品流通。中小商家为了生存只能加入由商业巨头控制的“行”,
受大商家的压榨。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行了市易法。
2.内容:市易法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设立市易务,由国库拨予本钱,在市场中贱买贵卖,平抑物价,由政府来操控市场。
第二,用“官钱”进行商业放贷,商人可以通过抵押得到低息贷款,也可赊购市易务中的货物,到一定期限连本带利息以货币形式归还国库。第三,商人可以将滞销的货物折价卖给市易务,商人所需商品也可委托市易务购买(有偿代买)。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是政府平常工作所需物品要通过市易务来向商人采购,根据竞标灵活购买。
3.影响:市易法的实施的确不利于大商人进行商业兼并和垄断,但是对中小商人的打击却更为严重。
原因在于,国家代替了原先的商业巨头来垄断市场,大至冶金,小至水果,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市易务来流通。
1.作用
(1)进步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政府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但是这些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因此,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很重。
2.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
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
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
广大农民的支持。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
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
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
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
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
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 C
(2010·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例2
材料2: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1,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
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
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第(1)问,北宋人才选用的弊端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整合归纳回答,即注重诗词歌赋,
不注重实际学问。第(2)问,为了改变上述弊端,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改革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