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件: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6 17:00:06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节 商鞅变法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1.秦立国
(1)地理位置:长期居于西陲之地,与
____、狄等民族杂处。
(2)受封为诸侯:公元前771前,秦襄公
拥立_______,被封为诸侯。

周平王
2.秦国的发展:秦穆公时成为诸侯大国,与楚国结盟,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活动;__________后,秦国转而向西发展。
3.改革的必要性
(1)与中原各国相比比较落后。
城濮之战
(2)改革浪潮的冲击
①战国初期,秦国开始实行“初租禾”,按土地的多寡征收租税。
②秦献公即位后,开始实行一些改革,
宣布“止从死”,废除落后的______制
度,重新编制户籍,并将都城迁至栎阳。
人殉
③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改革,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并发出
_______,将商鞅召到秦国。
二、商鞅第一次变法
1.实施: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以
______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
求贤令
政治
2.措施
(1)颁布法律,制定______法。
(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
__________的诗书,加强思想统治。
连坐
儒家思想
3.结果:变法使“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
三、商鞅第二次变法
1.实施:公元前350年,主持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以_______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
2.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________。
经济
井田制
明确和保护农户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允许土地买卖。这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2)改革赋税制度,实行“舍地而税
人”,不按土地亩数而按______征收户赋和口赋。
户口
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奖励开垦荒地,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3)“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秦国的________。
(4)普及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度量衡
(5)改革秦国风俗。
3.作用
经过变法,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
_________的兼并战争。
东方六国
要点轻巧突破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1.重农抑商
(1)商鞅在新法中,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2)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如何看待商鞅重农抑商和对社会风尚习俗的改革?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3)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4)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2.商鞅对社会风尚习俗的改革
商鞅改革时,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也进行了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商鞅实行分户而居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1.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所有制,顺应了经济基础变革的需要;
商鞅变法的特点
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
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的发迹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  )
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土地的赏赐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
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公元前345年前后,关中地区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根据商鞅变法,秦国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因此,弃农经商,是政府严格限制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奖励,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良好的文化熏陶,风云激荡的时代政治,使卫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从政愿望。
例2
卫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年的魏国。他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公叔痤赏识卫鞅的能力,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并表示如果不重用此人就趁早杀掉他,免得成为魏国的祸患。可是,魏惠王没有理睬公叔痤的建议。
此时秦孝公到处招揽人才,于是,卫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离开魏国,只身入秦。
卫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卫鞅向孝公讲述尧、舜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朋友太过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卫鞅,卫鞅再求见孝公,向他讲述称霸之道和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靠近卫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卫鞅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取得成效后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于是人们称他为商君或者商鞅。
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精神锐意改革,主张用法制代替礼制,
强调法的重要性,成为战国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政治经济主张、哲学思想、军事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以及变法的相关史实被记载在《商君书》中。《商君书》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和主要措施,是了解和研究商鞅变法的重要资料。
请回答:
(1)简要指出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为什么秦孝公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是怎样看待改革的?
【解析】 对材料信息的处理是新课标条件下高考能力要求的一个方面。本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本题要围绕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锐意改革的精神,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商鞅的变法主张。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
革;诸侯国争霸天下的要求;魏、楚等
国的变法;秦孝公下令招贤纳士等。
(2)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
理论,要求当政者实行“仁政”,这种
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因此,秦
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
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对称霸之道感兴趣。
(3)主张要想变法就必须坚决果断,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精神变法;取信于民,法令一经制定就坚决贯彻实施。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1张PPT)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章末检测评估
章末复习 总 结
知识体系总览
章末要点整合
大变革的时代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1.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武器,它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而秦孝公因“诸侯卑秦”而决心变法图强,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秦国的实际,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5.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6.秦国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有利于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章末检测评估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2张PPT)
第三节 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三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1.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改革侵犯了_________势力的利益,
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贵族保守
②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也引起一些群众的反对。
③秦孝公病死,失去政治靠山,被诬告谋反。
(2)公元前338年,被__________车裂
而死。
秦惠文王
2.秦法未变
(1)原因
①变法深入人心。
②统治者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2)表现
①坚持“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______原则。
②继承商鞅推广县制的做法,广设郡县,并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建立一套集权化的封建国家机构。
③适应新的生产力和__________发展
的需要,
赐爵
生产关系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商君之法”。
④继续执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秦国
的钱币称为“________”,秦始皇统
一天下后通行的货币即以此为准。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
半两钱
1.变法实质:商鞅变法是以_____理
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
2.结果: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
3.表现
法家
(1)军事上:商鞅实行的变法“教民耕战”,奖励军功,很快在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凭借这支军队,秦国向东向南征讨,收服河西地区和巴蜀,形成“___________”的局面。
秦地半天下
(2)经济上:商鞅变法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________向封建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奴隶制
(3)政治上:军功爵制的推行、县制的建立、____________和连坐法的实施等,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什伍户籍制
4.意义:秦国迅速赶上并超过东方六
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后来秦嬴政
统一全国,建立_________________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1.商鞅变法通过重法措施,使秦国成为封建时代具有______性质的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法治
2.商鞅变法中实行的许多制度,不仅为后来秦国历代帝王所继承,而且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前期(隋唐以前)所沿用,其深远影响达几千年。尤其是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等政策法令,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点轻巧突破
如何认识商鞅变法后,秦国军事力量的增强?
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政策,在秦国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秦国首先打败了东邻魏国,让东方各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
他们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并进行了诸如“合纵”
“连横”等抗秦活动,这实际上表明东方各国中已没有一国能够单独与秦国相抗衡了,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商鞅变法的影响
经济上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
国家机构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的许多具体
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制与连
坐法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
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
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
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
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法家追求功利,鼓吹严刑峻法,这种偏颇也使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主要表现:(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等,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3)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评价:商鞅变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那个时代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在商鞅死后能够继续实施的根本原因。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因素”。
“根本因素”从最主要方面,即从促
进生产力提高、改变社会制度方面考
虑。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例2
材料2: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解析】 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而又客观地认识。
【答案】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比如: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40张PPT)
第一节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表现
(1)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在今河北战国时期的________遗址就出土有大量铁器;战国大思想家孟子曾有过“以铁耕乎”的问话。
燕下都
(2)兴修水利:楚国在今安徽寿县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_____。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著名水利工程。
2.影响
(1)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______大量增加。
芍陂
私田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被破坏,逐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政治: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各国统治者也希望通过变革
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
纷实行变法,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富国强兵
1.赋税改革
(1)内容
①管仲改革:早在春秋时期,
________就任用管仲进行赋税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衰”义为等级次第。
齐桓公
②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废除了__________,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③秦国的“初租禾”: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初租禾”,其做法与“初税亩”大致相同。
井田制度
(2)影响:田赋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使土地国有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家一户的__________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农民较前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
2.卿大夫夺权
小农经济
(1)表现:诸侯国的卿大夫逐渐取代诸侯取得统治权,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__________,代表了这种政治变革的潮流。
田氏代齐
(2)影响:卿大夫夺权,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它表明周王朝的________已
不再有效,宗法制的统治也难以再继续下去了。
分封制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1.李悝变法
(1)内容: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有才能的人为魏国服务;“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尽地力之教
制定《法经》,用法律条文保护新兴
的封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
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吴起变法
(1)内容:“令_____往实广虚之地”,
贵人
以削弱他们的势力。他还主张“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养兵练兵。
(2)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在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
3.申不害改革
(1)内容:“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
官”,并加强_____的集权。
(2)作用:改革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
果。
君主
要点轻巧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改革潮流的原因
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
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战国时期,魏、楚等国变法改革的相同点
2.目的相同:各国统治者变法的目的都在于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代表的利益相同:各国的变法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4.指导思想相同:各国的变法都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5.措施相同:各国的变法基本上都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变革旧的经济基础,一是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和巩固统治需要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6.影响相同:各国的变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实力;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B.管仲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D.管仲改革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
【解析】 管仲在改革中推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质量征收实物税,这就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但他没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承认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例2
材料2:有渰(yǎn,云光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3: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条件。
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詟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1相比,在土地制度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2)材料3说明在政治上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
(3)概括上述新变化的实质,说明其进步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
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1反映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材料2反映出春秋时期私田出现,所以第(1)问材料2与材料1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第(2)问从材料3可得出战国时期宗法
分封制崩溃和兼并战争激烈的社会现
实。第(3)问可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其进
步意义。
【答案】 (1)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3)实质: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意义: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