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其人物的成就和著作的影响;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对于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那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
一、造纸术的发明:
1、背景:
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有什么缺点呢?
字数有限, 体积大且重 ,不便书写 。
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不易保存
在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在、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材料:简帛是竹简与帛书的统称,亦作竹帛,古书中所言"书于竹帛",是在古代中国人书写所用的主要材料,直到六朝时期才完全为纸所代替。现代所称的简帛多是出土文献,概可分为书籍与文书两类。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是用简帛写成的。
材料:有关殷商的文献及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典册的踪迹,已知当时的人们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到了春秋时期,又采用白色的帛作为书写材料。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变连方式和保存特点得来的。
2、纸的发明:
材料:起初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晾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受此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纸本地图
纸上用墨线绘制的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工艺。
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蔡伦又被称为“蔡侯纸”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这种纸,质量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优点)。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相关史事: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期已生产纸,但是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
造纸工艺流程
材料研读: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前多少年?
公元105年 (东汉和帝年号)
4、造纸术的传播: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1、背景: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相关史事:
春秋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150--219年)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著名医学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在当时,政府官员是不能随便接近百姓的。为了救治病人,张仲景决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亲自坐堂诊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坐堂医生,正因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德医双馨,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搜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评价: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华佗:
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材料: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 ,腹中欲食。 ——陈寿《三国志· 华佗传》
华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相关史事: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他还传授吴普“五禽戏之戏”, 吴普常练五禽之戏,长期坚持,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
三、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朝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1)、10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研读古书,爱好文史,学习十分认真,。
(2)、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名胜古迹。
(3)、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
(4)、54岁那年,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问题思考:
司马迁曾经遭到关押,又受到腐刑,而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韧不拔地写出史记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材料研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想一想,司马迁的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人总会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的人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2、内容:《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史记》全书分为十二世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本纪:按年计述帝王之事,为全书之纲;世家:叙述秦以前各地方政权和诸侯王的历史事迹;列传:记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隐士、说客、名医、刺客等的事迹。表:按世代或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书:对古代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等进行专门记载和论述。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纪。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书直笔,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十史札记》中写道:“ (司马迁)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鲁迅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载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产生:
背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
2、派别:
太平道由张角创立,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传播。张角曾利用它组织发动黄巾起义。五斗米道由张陵(创教后称张道陵)创立,在巴蜀、汉中地区流行。
(太平道)奉事黄、老道,……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后汉书》
(张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愚民。从学者出米五斗,时称五斗米道。
都是利用符咒辟邪驱鬼,为人治病,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组织起最早的道教团体。
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的教义: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主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3、佛教的传播: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材料:汉明帝夜晚梦见一位金人在殿前飞绕而行,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说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使团远征西域求法。使团抄得佛经42章,并邀请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来汉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来到洛阳。汉明帝专门为之建佛寺,命名白马寺。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链接: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都源自佛经。
(三)本课小结:
两汉时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给中国人留下了强烈的心理和文化印记,由此可见,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一个能长久发展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所以,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实力。
(四)、课堂练习:
1、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751年,造纸术传入西亚,400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由此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D )
A.2世纪 B.7世纪 C.11世纪 D.12世纪
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B )
A.司马迁 B.蔡伦 C.毕昇 D.张仲景
3、生活在东汉时期、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B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郦道元
4、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B )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5、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C )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背景
2、纸的发明
3、蔡伦改进造纸术
4、造纸术的传播
二、张仲景和华佗
1、背景
2、张仲景
3、华佗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2、《史记》的评价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产生
2、佛教产生、传入、影响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