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目录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红军长征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
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买办性
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1927年7月以后,国民党内形成了宁、汉、沪3个集团。
宁、汉双方集中了国民党中最重要的一批领
袖人物,又各自掌握着一个政府,拥有一支
军队,割据着一大块地盘,因而成为最有分量的势力。他们为争夺最高权力明争暗斗,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合流。
蒋介石与汪精卫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民族工业的发展
背景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除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问题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之路
探究二: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走同样的道路却接连失败?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不能通过合法公开的斗争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探究一:为什么这些武装起义都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
教训: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保卫
依托
基础
依托
主要形式
朱毛《井冈山会师》
中国共产党农村根据地的运作模式
党的领导是前提
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种运作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占主流吗?
中共领导的政治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性质:工农革命政权
意义: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有利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1)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1
长征原因
三、红军长征
1
长征原因
2
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开始,
1935年10月到达
陕北,建立了陕
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1
长征原因
2
长征过程
3
遵义会议
内容:军事: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组织: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列主义解决问题)
4
长征意义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战略转移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保存精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宣传主张,传播火种,铸就精神
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想一想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
课堂检测
1.1928-1930年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通过谈判签订新的关税条约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近代关税主权逐渐收回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废除了欧美国家在华的关税特权,这说明《南京条约》以来中国丧失的关税主权逐渐收回,故选C;材料反映的关税主权的收回,而不是丧失,故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并未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故排除D。
2.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C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9月以及“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可知,这一报道说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B与题干信息无关,而且表述绝对,排除;中央红军所到的陕北根据地是刘志丹开辟的,而非新根据地,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