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内容已经详略得当地介绍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基本史实,为教材使用者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边疆管理等知识。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时期政治建设中所进行的制度创新与变化再进行专门学习,也体现了新教材“大时序与小专题相结合”的编写思路。通过学习,希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理解包括制度演进在内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明白各项制度一起构成了古代社会完整的运转体系,并以史为鉴,结合当下,坚定对如今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与拥护。
第一子目“选官制度”,先为我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地位逐渐衰落,隋朝创建了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此后该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封建统治者、对普通百姓、对中国古代社会、甚至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通过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帝王们“赚得英雄尽白头”,将社会人才收入囊中,为第二子目中枢政务机构提供了人才基础。第二子目为我们介绍了中枢政务机构随时代不断变化,如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魏晋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等等,尤其是三省六部制之下中央权力的分配、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演变、制度整体的效用与局限等知识。
最后,国家能得以运转,统治阶层还必须解决至关重要的财政问题,因此最后一个子目为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古代社会赋税制度的变化是随着土地状况、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教材集中介绍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赋税制度所发生的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征税标准逐渐从战国以来的人丁变为资产,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反映出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
在本课第41页的学习拓展中,对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创新与演变也进行了简单介绍,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为隋唐盛世的出现确立了法制保障,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有重要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对汉末至隋唐通史进行过简单学习的基础上,又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深度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东汉末年至隋唐期间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边疆管理等知识。在前两节课“大时序”构建的基础上,学生有能力对隋唐制度的变化创新这一“小专题”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分析,创设情境,开展学习。但三国至隋唐时期各项制度的运行机制、演变过程、合理评价、对今天制度建设的启示等知识点,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三、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
结合本单元前两节课内容和学生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历史年代表,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这几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足够了解,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不同时期所对应的不同制度,理解不同历史环境中不同制度演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二)史料实证
关于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创新的文献史料、学术研究成果都非常丰富,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丰富史料和先进学术成果合理地、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文献史料,吸收前沿研究成果,学习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强化论从史出的习惯。
(三)历史解释
在对隋唐历史形成正确且稳固的时空观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教材所学对不同材料中这一时期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在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等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上,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思考,并在聆听学生见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端正三观,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形成体系,专业化、条理化地进行表达,形成对这类问题进行解释的一般方法。
(四)唯物史观
本课所涉及每项制度的演进,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在时空观念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至关重要。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环境来分析历史事件的习惯,通过古人与今人的大量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百姓进行剥削压迫的本质属性,也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
(五)家国情怀
通过对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创新历史的学习,调动学生对政治制度演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与创新精神,并通过正确引导,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合当下中国国情与人民群众需要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努力奋进,从自身做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宰相制的演变,感受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
难点:理解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启发诱导、讨论交流、表格归纳等方式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学生自主或合作预习。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江苏省南京市江南贡院的照片进行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提出问题:“贡院反映了中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在古代哪一时期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发问:“除了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在制度上还进行了哪些创新呢?”引导学生通过小标题和正文内容得出答案,开始正课学习。
(二)正课
1.选官制度
(1)了解概念:先通过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制度演变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对本课要学习的制度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本课知识的体系了然于胸。
(2)背景回顾:教师提出问题:“在科举制诞生以前,我国主要经历了哪些选官制度?” ,启发学生思考整理,并结合材料,了解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3)新知探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隋、唐为科举制形成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鼓励学生举手抢答,调动课堂氛围。回答完毕后,使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依据大量材料,探索科举制对当时及后世、国内与国外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从对科举制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制度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中枢政务机构
(1)背景回顾: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在隋唐以前实行怎样的中央官制呢?”,并结合材料和初中所学知识,回顾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随着尚书令权力越来越集中,魏晋时期通过三省制分散相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诞生与完善做好了准备。
(2)机制探究: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职能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运行,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教师在聆听学生发言后展示三省六部制运行示意图,并创设情境:“如今我们在齐心抗击疫情,假如是唐代社会发生了瘟疫,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将如何应对?”使学生现学现用,加深对这一体制之下权力分配、行政效率的感知。三省六部制在实行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些改动,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能反映这些改动的图文材料,使学生对这一制度的功能和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属性更加了解,为更好地评价这一制度做好准备。接下来,结合大量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这一创新?你又能得出关于制度的哪些认识呢?”,通过驱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材料,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评价古代制度。
3.赋税制度
(1)了解概念:先通过提问了解学情,给对古代“赋税”概念并不了解的学生进行介绍:“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是国家运行的财政基础,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文献史料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有简单了解。
(2)表格归纳: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赋税制度”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整理出魏晋至唐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表格,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及时指正、展示正确答案。接下来,通过材料使学生感知社会背景的变化,明白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明白改革前后在征税标准、征税内容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并完善表格,提醒学生及时做笔记,引导学生据此得出赋税制度背后社会状况的变化:“两税法后政府扩大了征税面,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活跃的相应反映。”
(3)方法总结:通过归纳整理的表格、第41页的问题探究、教师补充的材料,对两税法的影响进行正反两方面评价,并与第一子目中科举制的评价相联系,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制度的一般方法。
(4)及时升华:对比当下,我国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法律制度
结合教材第41页学习拓展内容,对隋唐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隋朝在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制定《开皇律》;唐朝在隋律基础上继承创新,制定《唐律疏议》。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明白我国法制建设传统源远流长,引导学生继续拥护为我国今天的依法治国战略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知识小结
(四)巩固练习
1.(2020山东)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D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2014海南)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C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