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二节课,遵循着新教材“大时序与小专题相结合”的编写脉络,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历史,包括“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内容相对较多,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第一子目“隋朝兴亡”,为我们介绍了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以后,国家终于重新归于统一。新朝皇帝杨坚带领国人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皇之治,进行了诸多规模宏大的建设,在制度上也进行了很大创新;杨坚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在继续建设隋朝的同时,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向外征伐,引发人民群众的大规模起义反抗,最终覆亡。
隋朝的兴亡也为接下来唐朝统治者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教训,历史在后人向前人的学习与反思中逐步前进。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内容较多,先是为我们介绍了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这几个治世,使我们感受大唐盛世之景,又通过征伐东突厥、唐蕃和亲等事件展示了唐朝在西北、西南、东北方向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融合的。
经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成果,但盛世之下潜藏危机,第三子目便为我们介绍了隋唐盛世走向衰亡的过程。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重大打击,“外重内轻”的唐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下,最终走向灭亡,被政权林立的五代十国时期所取代。五代十国时期的各民族在混乱局面中加快融合,探索发展之道,为最终宋朝建立并再次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新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已基本形成,但仍需加强。第5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史实,也明白了民族融合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社会状况创设新情境,体会隋唐盛世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成果。但需要教师点拨才能感受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加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
结合初中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年代表,对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这三个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时序坐标进行定位,使学生能够形成“大时序与小专题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社会状况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各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史料实证
在隋唐盛世局面的展示等需要大量图文素材的知识点上,给学生充分提供这一时期的真实史料,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史料中形成关于这一时期的正确观念;在安史之乱等受关注较多但各种材料可靠程度高低不一的知识点上,要指导学生学会辨别史料,不可偏听偏信,养成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习惯。
(三)历史解释
以隋唐至五代十国的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思维为前提,在理解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历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关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观点态度,学会分析史料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
(四)唯物史观
结合隋唐至五代十国的社会状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客观历史环境下分析特定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与方法,明白居安思危对于国家运行的重要性,理解阶级斗争推动古代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认知。
(五)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之间依然在加速融合,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明白隋唐盛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结合时政,使学生理解新时期习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发展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唐朝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从古代王朝兴亡中得到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使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小组辩论、讨论展示等方式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课件、习题、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自主或合作预习。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郑州歌舞剧院舞蹈作品《唐宫夜宴》的图片与短视频进行导入,提出问题:“从图片与视频中你感受到了隋唐时期怎样的社会风貌?”从而开始本课对隋唐盛世及其衰亡这段历史的学习。
(二)正课
1.隋朝兴亡
(1)创设情境:结合上节课内容,思考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是如何结束的,使学生明白隋朝建立之初的社会背景,引出对隋朝历史的学习。
(2)学习新知:通过隋朝在全国各地广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等措施,使学生感受隋朝在开皇之治盛世局面下的生活图景,并通过开通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并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这一方法在下一子目中评价武则天、唐玄宗时都会引导学生再次训练、加以强化。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创设情境:与上一知识点相结合,通过地图与大量图片,展示唐朝从建立到盛世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学生在这些材料中感受大唐繁华景象,感受隋唐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关于隋唐文学艺术的发展成果在本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有详细叙述,因此本课只需要图片展示,达到课堂效果即可,不必展开详述,节省课堂时间。
其中,民族关系的变化和民族融合的加深是本子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唐与突厥关系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唐朝在西北地区民族关系上的军事与政治措施;通过对唐与吐蕃和亲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唐朝在西南地区民族关系上的措施,让预习效果好的学生为大家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通过学生的讲解,使其他学生明白文成公主入藏给沿途以及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吐蕃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再次深入理解民族交融对于各交融民族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唐与靺鞨族关系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唐朝在东北地区民族关系上的政治措施。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原因探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古代什么人才有权力制定开明的民族政策?”,由此引出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为政措施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他们虽然有功有过,但在位期间都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他们的励精图治是隋唐盛世局面得以出现的一大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总结性问题“除了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通过教材内容与教师补充的史料,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代表展示的方式,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得出结论。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与前面内容相结合,提出问题:“盛世局面之下隐藏了哪些隐患?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怎么被安史之乱打破的?”
(1)新知学习:通过教材和教师补充的史料,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总结出这场混乱爆发的原因,并及时对专有名词“节度使”、“藩镇割据”等进行解释,便于学生理解。
(2)灵活运用:运用学习安史之乱相关知识点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黄巢起义”,教师进行指导点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能力辨析“唐亡于黄巢”的说法,明白黄巢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也带动了朱温等人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接下来五代十国乱世局面的出现。
(3)知识链接:在学习五代十国历史时,通过五代十国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状况史料的补充,进行新的情境创设:“五代十国结束以后,如果你是新朝统治者,那么以史为鉴,你会实行怎样特色的统治呢?”为下一单元学习宋朝历史做个简单的准备。
4.以史为鉴
本课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进行总结:“从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隋唐有过辉煌一时的高光盛世,也都因为各自的原因走向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混乱时期——五代十国,等待着新的王朝完成统一。从中你可以悟出哪些道理呢?”通过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并以史为鉴,从自身做起,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三)知识小结
以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按照本课所学历史发展顺序,秉承“大时序与小专题相结合”的思想,由思维导图画的好的学生带领大家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教师负责补充与说明。
(四)巩固练习
本课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根据课堂进度安排巩固练习题。
1.(2017全国Ⅰ)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2016江苏)《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B )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