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基于三国至隋唐期间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状况,创设具体情境,指导学生在客观历史环境下分析特定历史事件,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政局状况、政策内容、经济水平、社会风气、个人努力等因素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先人的无穷智慧,坚信无论何时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2.时空观念:本课内容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这两个时代特色截然不同的时期,教师应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的时空观念,依据材料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国至隋唐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足够了解,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领域文化发展的不同成果,理解不同社会环境下文化获得共同发展的独特原因。
3.史料实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成果颇多,但网络作家也偏爱以这段历史作为写作素材,因此学生平常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很多这一时期的图文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在纷繁复杂的众多材料里去伪存真,拒绝盲目相信网络写手的结论;同时养成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习惯,使自己的观点有真实史料支撑,做到论从史出。
4.历史解释:以三国至隋唐的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思维确立为前提,在理解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关于这一时期历史现象的观点态度,学会分析史料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在文学技术和科技成果的专题内,强化学生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具有联系性的体系,便于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输出。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三国至隋唐时期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都在加速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前进和愈加凝聚提供了良好环境,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通过对文化成果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化在交流中成长成熟,感受“书圣”、“画圣”、“诗圣”等杰出人物的魅力,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明白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进而从古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自觉为中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多领域、专业化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难点:三国至隋唐宗教的发展,尤其是佛教的盛行及其本土化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表格归纳等方式方法。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通过2021年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晚会上的舞蹈《龙门金刚》进行导入,展示龙门乐伎和飞天的同时,也塑造了龙门金刚大力士的艺术形象,并借助现代技术使观众看到彩色状态下的石窟造像。观看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文化艺术成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继续发问:“这些文化艺术成果集中出现在哪一时期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如何?”“为何这样的时代特色下可以出现这样高超的成果呢?”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精神,进入正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创设情境:设置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材料中能看出魏晋时期哪些思想的盛行”,使学生理解儒佛道三种典型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接下来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带领学生回顾关于“儒学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思想”、“道教依据道家思想发展为独立教派”、“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探索:结合新材料和教材内容,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儒、佛、道三种思想在互相影响中各自发展的成果,理解专有名词“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明白儒学思想主流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一个坚定的儒学家,感受到其它学派的挑战时你会怎么办?”,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理解儒学家们为何通过提出“神灭论”、上书皇帝、推广复兴儒学等一系列活动试图重振儒学。
(3)问题钻研:结合新材料,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多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总结性问题:“佛教能在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负责引导指正。
2.文学艺术
(1)问题钻研:结合预习成果,提出总结性问题:“你能用表格整理这一时期各个方面的文学艺术成果吗?”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课前整理的表格,鼓励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简单总结整理,并补充材料,带领学生品味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果更加了解。
(2)原因探究:在总览表格的基础上提出总结性问题:“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学者新观点,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观点展示,最终得出结论。
3.科技
(1)知识回顾:首先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和预习成果,鼓励学生抢答:“你能答出几个魏晋至隋唐的科技成果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表格归纳做好准备。
(2)整理归纳:根据抢答结果,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表格法或思维导图法整理出关于这一时期科技成果的表格。教师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情感升华:表格整理完后,引用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序言中一句话设置新问题:“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医者怎样的精神?”将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持续升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4.中外文化交流
(1)提出问题:“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佛教交流为例,东汉至隋唐中国与异域佛教的交流有哪些事迹?”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成果举手抢答,期间教师补充一些关键背景,例如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2)知识强化:关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新罗使者来华、唐朝长安城内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知识点,初中都已学习过。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讲解,教师负责补充关键与指导即可。但法显求取真经、日本空海来华等知识点是高中教材特有的,教师应注意补充材料,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
(3)问题探究:教师展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中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并结合材料,提出新问题:“从东罗马金币的相关考古成果中你能得出什么观点?请简述观点并加以论证”从而强化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不止文化,人类社会都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共同进步的,我们应当继续拥护习总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倡议,以和为贵,加强交流。
课堂练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C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2.(2020安庆)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写道:“寅恪尝谓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灿烂辉煌……”。材料体现李唐文化( B )
A.批野质朴的黄土气息与美感 B.兼容并蓄和混融整合的特点
C.经世致用的观念和进取意识 D.英武豪迈与温婉细腻的特色
课堂小结: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气度,展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初中时期学生已经基本学习过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果,对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辉煌成果已经有过深刻感受,对本课内容也有相当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新高一学生,经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形成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时空观念,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也有了基本的辨别与解释能力,但对于佛教本土化、儒佛道三派思想的融合等理解难度较大的历史事件仍然缺乏深度分析的能力,文化史内容也相对枯燥,因此教师可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增强课堂趣味的材料,带领学生依据详实有效的材料创设具体情境,对与文化专题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历史现象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