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案上基础知识的梳理,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概况,认识元朝空前辽阔疆域是在各民族政权区域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内容的学习,认识各少数民族制度的特点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3.运用唯物史观中民族平等的观念认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政策。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 (从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问题: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中,都有哪些政权?(参考答案: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中既有汉民族政权,也有少数民族政权。换言之,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中,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一样,都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新课讲授: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辽与西夏
展示本课时空坐标,让同学们了解本课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时空坐标
1. 辽的建立及其制度
(1)辽的建立
有关辽的历史,大家初中学习过。这里简单回顾一下。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2)辽的政治制度
①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综合探究一:辽的政治制度及特点和作用
材料1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材料2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根据材料及教材分析辽的政治制度及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因俗而治、汉蕃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作用:保护汉族封建文明,促使契丹封建化;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
②四时捺钵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
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 永安山、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议政
秋 庆州、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2 西夏的建立及其制度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二、金朝入住中原
1.金朝的建立
(1)起源: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3)称雄: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金朝的政治制度
基本沿袭唐宋(汉化)-猛安谋克制度
演变:由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到地方行政组织。
性质: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由盛转衰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南北方都出现了难得的国富民安局面,边境榷场贸易繁荣。然而,平衡很快又被打破。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
——《元史》
1、蒙古崛起
(1)客观:当时蒙古草原相互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主观:铁木真意志坚强、机敏果敢。
(2)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的尊号。
(3)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2、元的建立与统一
“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历程: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元朝的制度
(1)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央宰相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称“腹里”,包括今山东、山西和河北)。
相对于宋朝,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①继承吸收了宋代的政治制度
②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如宣政院
③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地方:②行省制度:(行动的中书省)
综合探究二:元行省制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a含义:由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行省。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局面。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特点:辖区广,行省实行犬牙交错的划分准则,以清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
权力大(行政效率高),行省军政大权集中,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发展。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其它管理制度边疆管理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统一国家。
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西域:萨班归附,设宣政院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回族: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回回” (回族的前身)
四等人制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中国史大纲》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畏兀儿和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注意: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材料 忽必烈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会宁府),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
问题:如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促进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贡献;
②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活跃中外交流。
3、元的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导致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3)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拓展: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起源——契丹族
辽朝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
起源——党项族
西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基本模仿北宋制度
起源——女真族
金朝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府(上京)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建立:1271年,忽必烈,大都
元朝 统治政策:行省制度等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课后反思】
本课在概述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尽量对其有特色的重要制度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