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通过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学术界一般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分界线;
2.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论述大国争霸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3.通过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的不同史料,论述百家争鸣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情况。
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3.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春秋战国的两个视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本课重难点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的“春秋战国”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回应。
新课讲授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之变)
展示本课时空坐标,了解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及具体时间划分。
观看视频,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战国。
合作探究一 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关系
通过视频和合作探究一让学生比较春秋和战国不同之处。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和社会之变)
图一为变法的直接原因,图二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加上教材上的关于农业发展对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促进,共同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
2.根据视频及课本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3.商鞅变法的作用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结合材料及视频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三、诸子百家学说(思想之变)
合作探究三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阅读上面6副图片和教材P12第四、五自然段,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主要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变法图强,礼贤下士
社会:各国纷争,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环境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的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2.诸子百家
(1)孔子
PPT展示孔子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PPT逐条展示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讲解,配以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
思想主张 内容 作用
思想核心 “仁”,即关爱他人,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治国理念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学术下移。
文化贡献 整理六经 有利于文化传承
(2)老子
PPT逐条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张,并配以相关史料进行讲解。
a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
b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c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妄为),小国寡民。
结合教材12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时期各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段。其次,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
——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材料二:据《庄子 天下篇》记载:“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分析司马迁所说的儒、墨、法、道各家之长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即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法家不别亲疏,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历史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具体表现为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板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