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20:5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初中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年表,对明清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时序坐标进行定位,并与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相结合,了解这一时期欧洲、美洲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引领学生结合材料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明朝的统治措施,能够在时间轴上大致标出包括中国明朝建立、欧洲文艺复兴、中国郑和下西洋、欧洲迪亚士航海等中国史与世界史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2.史料实证: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外的可靠史料,学习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整理辨析,去伪存真,形成正确观点;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多渠道获得的史料为依据,使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形成自己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学会通过对比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明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要性。
4.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事件,明白明朝统治之下既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辉煌时刻,也有党派斗争、厉行海禁等严峻问题,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知道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形势体会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可固步自封、闭关自守,而应顺应潮流、进行革新。
5.家国情怀:通过对比封建社会末期政府的所作所为,明白当下我们政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感受居安思危与积极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也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版图的奠定,肯定台湾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海上形势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明朝与世界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展示北京故宫美景图,并通过诗词“琼楼仙阁势恢宏,天下皇家第一宫。滚滚长江水东逝,荣华富贵转头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今的故宫、如今的紫禁城,是何时修建的?它们在明清时期又有何地位?”从而快速引出本课对明清历史的学习。
新课讲授: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创设情境:通过文字材料的介绍,如“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相关史实。
之后,引用新材料“昨日同台言晏晏,今朝忽讶已琅当。元璋廷问宜须记,唯悦君颜说万钢”,明白朱元璋对“畏法度者最快活”的肯定,引出接下来对明朝政治体制的学习。
(2)合作学习:
①废除宰相:通过《明史》内容,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回顾汉朝、唐朝、宋朝对宰相一职采取的措施,与明朝进行对比,得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
②设置内阁:通过文字材料展示废除宰相后皇帝面临的严峻问题,鼓励学生回答明朝内阁形成过程,教师对“票拟”、“批红”等专有名词进行补充解释,加深学生对内阁性质的理解。
③特务机构:通过对东厂、锦衣卫、宦官专权等历史现象的补充学习,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特务机构的盛行。再通过学者研究中对八股文的史料补充,如“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绝无实用价值。”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
(3)总结升华:结合教材第76页关于废相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学到的关于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内容感想,完成本课重点的教学。
2.明朝沿海形势与内陆边疆
为方便教学,将教材第二子目与第三子目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1)创设情境:先通过材料“明朝的边疆政策,总体上是延续了自汉唐以来的传统边疆理念,与元清有很大不同。明朝初年,明太祖提出了“中国既安,守在四夷”的治边理念,这是对历代中原王朝“守土固本”“守中治边”的边疆理念进行继承、发展而得出的,后世的明朝诸帝都坚持明太祖的这一思想,同时,明太祖、成祖也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夷夏之分”的传统观念,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据其地不足以为资,失其势適足以自殒”,于是自开国起便修筑长城、严防北方蒙古的侵扰。这些治边理念就决定了明朝的边疆政策是以“守”为主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明朝对内对外政策的整体特点,再各自展开教学。
(2)合作学习:
①郑和下西洋:在初中已经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如“不为开疆不为商,郑和底事下西洋。九重廊庙千秋恨,七度楼船万里航。此日寂寥怜石像,当年浩荡涌云樯。长留三宝清清井,华裔何曾忘故乡。”,简单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接着,提出深层次问题:“明朝能完成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原因有哪些?“下西洋”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到了明朝后期,有没有保持下去呢?对比欧洲航海家活动,你如何看待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进行历史解释,得出合理结论。
②戚继光抗倭:以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和《韬钤深处》一诗为导入,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带领学生回顾戚继光这一历史人物。结合《明朝那些事儿》部分内容,使学生明白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背景与恶劣影响,理解戚继光作为民族英雄进行抗倭行动的必要性。接下来,结合鸳鸯阵及其所取得的战果,根据材料,提出新的启发性问题:据材料可知,抗倭的战果对明朝对外政策有何影响?由此可见。戚继光抗倭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③欧洲殖民者:先结合地图,启发学生思考欧洲殖民者得以来到中国的前提是什么,与世界史内容进行结合。接着,依据初中所学知识和本课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讲解当时我国遭受到了哪些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对我国澳门、台湾地区进行了哪些侵犯,包括郑成功在内的我国人民又对这些侵略活动进行了哪些反抗。
④内陆边疆:根据预习成果,提出总结性问题:“阅读教材,在北部、西南、东北地区,明朝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措施加强边疆管理?”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史料,如““北虏(岭北行省的蒙古族)散处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铀缎绢布之色衣,惟恃抢掠”。在不能够从明朝以和平贸易方式取得所需物资的情况下,蒙古人的生活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以至于明人也于心不忍,“其瘦饿之形,穷困之态,边人共怜之””,突破这一知识点。
3.明清易代
结合前面内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逐渐发展壮大。教师通过材料,如“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发展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据载,当时宫女们一年的胭脂费就花掉四十万两白银,相当于万历末年九边恫银的七分之一。至于修宫殿、建陵寝的经费更是难以计数。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也是“穷耳目之好,极声色之欲”,追求糜烂生活,贪赃枉法成风,收受贿赂盛行。因此,宦官、朝臣与外戚援党结派,相互倾轧。朝廷 如此,地方就更不堪言了。伴随政治上的黑暗腐朽,同时有经济上的残酷掠夺。这种残酷的剥削压迫,终于酿成了起义之火。”,使学生对明末社会环境有更深的了解,知道李自成起义等史实,明白清朝得以壮大并统一全国的社会背景,也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4.深度思考
教师列举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的观点:“这种不景气的趋势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其所以能勉强维持,实在是因为替代的办法尚未找到。而像我们这样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使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月。”并启发学生思考:“关于作者“惯性的作用”这一说法,你怎么理解?”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并勇于展示。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先为我们介绍了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按照时间与空间顺序,本课主要内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课堂练习:
1.(2014重庆)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B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Ⅲ)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 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者是新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已基本形成,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状况与当时世界发展形势已有了基本了解,但史实掌握尚不牢固,关于明朝体制变化、版图奠定等专题的学习也并不深入,仍需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