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2、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体验宋代商业的繁荣,经济格局的转换和社会的新变化。
3、探讨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渗透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各目录的重要程度比较接近,相较而言,商业城市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更为重要。
难点: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新课讲授: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本课的线索可以理清为经济方面的新变化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两大变化。
一、经济之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展示本课时空坐标,让同学们了解本课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x
1.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农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 影响
耕种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作物种植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农业 边疆农业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同学们可以从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角度来理解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
行业 成就 作用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通过教材和PPT大量图片,对宋元时期制瓷技术的发展和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的史事进行介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培养家国情怀。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请同学们思考:
什么是商业?商业发展原因、表现?
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的发展包括内贸和外贸两方面。
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
材料: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
4.经济重心南移(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与互补性日益突出。
(2)过程
地域上: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3)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
重新开通大运河
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史料拓展:【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思考点: 北宋科举考试分卷的做法其利弊如何?
①从南方考生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公平。
②从国家全局角度来看,有利于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
③为后世录取选拔制度提供借鉴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开封府落榜士子揭发,本年度开封府取中举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来自两浙路苏州府。“寄籍”案在两宋大量存在,屡禁不。
——编自《宋史.太祖纪》等
二、社会之变(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1)门第观念仍然普遍;
(2)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2.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2)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
(3)无地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少。
通过PPT看官员、农民、奴婢和民族来探寻社会之变,并且分析社会之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功利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等化)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流动化)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经济的新发展既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的进步和繁荣,也体现在空间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结束。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社会的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历史就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题,但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实际情况考虑,都只能以宋朝为主,因为经济发展成就以宋朝最突出,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把控每个子目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