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7 21:5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呼图壁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分 值: 100分 时 间: 6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
A.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形成的一个地理因素 B.港湾众多,促进了航海业发展
C.人多地少成为海外扩张的一个因素 D.有利于同西亚各国的交流
2.某兴趣小组对梭伦改革的措施进行研究后,认为梭伦改革从颁布“解负令”开始,符合改革的一般规律。这里所说的“一般规律”应是(  )
A.改革首先要解决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B.改革要立足于满足弱者的基本需求
C.改革必须以遏制革命作为首要目标
D.改革必须首先打击旧有的利益集团
3.恩格斯曾评价道: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
A.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B.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4.雅典梭伦改革中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与秦朝郡县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C.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特权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推行县制
7.关于商鞅变法,历史上争议颇多。朱熹从儒家传统出发,评价商鞅的改革说:“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为儒家传统所能接受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燔诗书而明法令”
8.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10.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 (  )
A.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
C.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重视汉族文化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12.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 (  )
①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  ②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③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 ④触及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14.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 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 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15.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6.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17.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突出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18.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运动胜利
19.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具有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20.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21.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办学会的热潮。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的各类学会就有70余个,有政治性学会,也有各种专门学会,如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民众结社权利得到清廷认可 B.维新变法运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C.近代中国救国思潮的复杂性 D.维新进步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2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3.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24.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
①光绪帝无权  ②康有为、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③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 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5.下表是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9题16分)
26、(16分) 公元前7~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8分)
(2)结合所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27.(18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官制,隋以前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南朝且置有侨州郡县,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造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由于官吏冗多,耗费国家大量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去郡这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了封建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度支(后改称民部)、工部六部。
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
——摘编自《隋文帝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隋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8分)
28.( 16分 )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约束的基础。
——[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
材料二 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
——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6分)
(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4分)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A C C B D B D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B D A B C D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B A B A
26、【答案】(1)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8分)
(2) 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言之有理,均可得分)(8分)
27、(1)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改革地方机构,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整顿官僚机构,裁汰冗官;修订法律;经济上:颁布均田令;减轻赋税;打击豪强,抑制土地兼并。(10分)
(2)政治方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通过改革地方机构和打击豪强的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经济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8分)
28、答案 (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6分)
(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
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6分)
(2) 因素: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或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各种“反动”势力);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改革的措施是否可行;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4分)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