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 间:150分钟 分 值:150分
1、基础知识(共6题,1~5选择题每题2分,第6题翻译10分,共20分。)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2分)( )
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幼稚盈室 ③奚惆怅而独悲 ④阮籍猖狂 ⑤一介书生
⑥辩乎荣辱之境[来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⑧腹犹果然 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A. ②④⑨ B. ③⑤⑦ C. ③⑤⑥ D. ①⑥⑨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D.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 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D.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访风景于崇阿 遂见用于小邑
B.翱翔蓬蒿之间 且臣少仕伪朝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高余冠之岌岌兮
5. 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 )
A. 《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左传》、《史记》和《资治通鉴》在写法、编排上都采用了相同的体例。
B.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以李白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继承了《诗经》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而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C. 唐初“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甫评其作品为“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诗歌的代表作。
D.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6. 课内文句翻译。(两句,各5分,共10分。)
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分)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5分)
2、现代文阅读 (3道选择题9分,3道问答题各6分,共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萌芽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和道教大为发展。道教认为茶有助于内丹修炼,佛家又把茶看成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唐代时,禅教兴起,由于茶在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方面很有效果,很多寺庙都崇尚饮茶。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宋太祖赵匡胤爱茶,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皇帝有时还将茶赐给国外使节。中间的文人阶层也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也被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他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腐败”之风。据记载,周武王鉴于商纣王奢靡腐化的恶俗,在“伐纣会盟”时,就“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和部落酋长。晋南北朝时,帝王贵族奢侈盛行,有不少人一天饮食相当于一个普通百姓家两三年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清茶一杯”、以茶代酒的廉政之士脱颖而出。
(摘编自《茶文化与修身》
材料二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初打开茶叶传播风潮的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中国西南地区民间商品贸易的统称。因为主要运输主力是马,而随着交易渐渐以茶为主,所以才叫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最初诞生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茶叶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因此立即成为肉食茹饮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供不应求。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这条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游牧民族为了用茶叶补充日常的维生素,不得不用牛马来换取茶叶,马在那个年代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统治者利用这一点用茶叶来治理边疆,俗称以茶治边。
随着国际贸易的流行,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国,并且在各国内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艺秉承中国茶文化之精髓,并在不断领悟中融入创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道。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日本人在一起品茗,讲究茶室雅淡宁静,平和为上,不论身份地位,都视为贵宾。所有一切,体现于泡茶敬茶“圆熟轻巧”的过程和“谦和敬清”的氛围中。
(摘编白《茶马古道——茶文化传播的开始》)
材料三
2017年l1月30日至12月3日,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在本次高层对话会上,海报成为一大亮点,茶叶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在海报“共饮一泓水”中,青花瓷茶杯中盛着清茶,呈现出世界地图的映像,寓指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茶桌上,以茶杯为圆心,扩散出一圈圈涟漪,寓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在海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中,中式茶杯、阿拉伯茶杯、西式咖啡杯,寓指与会政党的广泛代表性。
1949年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着茶叶等农副产品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探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建。在亚太金融组织会议时,茶叶就已经作为“国礼”登上了国际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在中外公众场合多次谈论中国茶文化:在俄罗斯谈及“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激情论述“茶之友谊”……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茶产业,越来越提倡绿色健康新生活。
“以茶会友”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君子之交,以茶相赠,既有绿色健康之意,也和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君子外交政策最为相符。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更是传递给世界“以和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
(摘编自《茶叶成为中国靓丽名片》<《茶叶外交成趋势》)
7.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中国茶文化的萌芽与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各个朝代对于茶的饮用均兼具其饮食物态形式和社会、文化功能。
C.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并不限定于某一特殊阶层,具有普适性。
D.“以茶代酒”“清茶一杯”等风尚的形成应归属于茶的政治功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由古至今,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本土呈现步步推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B.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茶叶向国外传播由来已久,其源头就是茶马古道。
C.从本质上来说,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完全相同,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D.在现代的各个场合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9.茶叶为什么成为了中国的靓丽名片?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我的大学
侯德云
第一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爹用他那一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哈。”
第二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爹用他那一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哈。”
第三次高考落榜以后,我流下了很多眼泪。我对爹说:“爹,我不考了。我笨,我太笨了,我永远也不会考上大学的。”爹用他那一双粗糙的大手擦去我脸上的泪水,对我说:“儿呀,咱不哭咱好好复习复习,明年考上去,哈。”
爹说完这话,就蹲在地上哭了起来。他一边哭着一边说:“儿呀,你不笨。你像你妈,一点儿都不笨,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我妈的确一点儿都不笨。她厌倦了小山沟里的穷日子,一个人悄悄地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爹却从来没有责怪过妈,他说:“儿呀,都是爹不好,爹没钱给你妈治病,她才撇下咱们走的。儿呀,如果你不走出这山窝窝,我咋向你妈交代呀?”
那几年的日子简直糟透了。爹为了凑集我复读的学费,起早贪黑地到处打零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了。他的手掌像砂纸一样,摸到石头上,能发出沙沙的响声;摸到桌子上,也能发岀沙沙的响声;摸到我的脸上,沙沙的响声没有了,我的脸却会火辣辣地疼起来。
我的情况并不比爹好多少。我的心情跟我的学习成绩一样,越来越坏。我对高考产生了种恐惧感。我有时候会很羡慕我妈,她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唅闹心事也没有,多么好啊。
今年,今年我必须考上大学。我不敢不考上。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爹会受不了的。他也许会被我气死。可是,我真的能考上大学么?
高考结束那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爹做了一桌子很好的饭菜,还买了一瓶白酒。他肯定把家里的那只大公鸡杀掉了。至于他从哪里弄到一条鲤鱼,我就猜不出来了。我不知道爹为什么要整这么一桌饭菜。不年不节的,搞啥名堂呢?
爹打开酒瓶,倒了满满两杯酒,对我说:¨来来来,咱爷俩好好喝两杯。”
我一声不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爹说:“儿呀,今年考得咋样?
我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话:“挺好的,差不多能考上。”
爹咧开嘴巴嘿嘿地笑了起来。他说:“我找算命先生算过了,他说你能考上。我琢磨着肯定能考上。来来来,咱爷俩再喝一杯。”
又是一饮而尽。我的泪水下来了,在脸上流得一塌糊涂。
爹笑嘻嘻地说:“儿呀,你这是咋的啦?”
我用手胡乱抹了抹自己的脸,说:“我,我是高——高兴的。”
听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下来了,我到学校去了一趟,回来对爹说:“我的成绩比录取分数线高了不少,兴许能考上个好大学。”
爹笑着点了点头,说:“好,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谎言也在继续。我不敢把真相告诉爹。我怕把真相告诉他以后,弄不好就能要了他的老命。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真不赖,我考上了辽宁大学。通知书是我在县城的打字社里打印的,印章是我自己用土豆刻的。我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再过几天我就假装去上大学,实质上是出去打工。我不会让爹给我寄学费的,我会说我在沈阳半工半读挣了不少钱。我甚至还会每个月都给爹寄一点钱回来,我不能再让他过以前的苦日子了。
我把录取通知书拿给爹看,爹高兴极了。他挨家挨户把我考上大学的消息告诉村里的父老乡亲。爹以前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那几天他却变成了一个碎嘴子,见到谁都爱说话。我看见爹对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像我儿子那样,到沈阳上大学。”
我心里很难过。真的很难过。我恨自己!
几天后,我来到沈阳。我找到了辽宁大学。我在辽宁大学门口照了一张相,是请附近一家影楼的摄影师照的,为此我多花了两倍的价钱。
我把照片寄给爹,然后就到劳务市场找工作去了。
我的“大学时代”终于开始了。 (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小说开头三段用简练的文字、反复的手法,描写了“我”三次高考失利后“爹”的动作和语言,初步刻画出“慈父”的形象。
B. 第四次考试后,“爹”高兴地杀鸡宰鱼备了一桌子菜,并热切地邀请“我”饮酒,“我”被“爹”的行为感动得热泪横流。
C. 文章最后才揭示“我”考上大学的实际情况,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显示了作者构思上的非凡功力。
D. 小说讲述的虽是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出高考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个人,甚至也影响着一个家庭。
11. “爹说完这话,就蹲在地上哭了起来”,请分析“爹”哭的原因。(6分)
12. 小说的结尾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3、古诗文阅读。(共20分)
(1) 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能。子游:姓言,名偃,吴人,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著名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均位列“孔门十哲”。
13.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4分)
译文: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道选择3分,一道问答6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苦战行①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元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上元二年段子璋反,陷遂州、绵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阵亡。②伏波:后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括,“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 诗歌首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他以伏波将军的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 第三句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唏嘘。
D. 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而今能看到孤云,却再看不到马将军。
16.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名句名篇默写(9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4) , 秋水共长天一色
(5)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语言运用。(1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_________,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_________的延展,更没有_________的枯燥和_________的迂腐;它拒绝一切关于批评的繁文缛节,只要“寸铁杀人”、一针见血的快意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危言危行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
B. 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
C. 仗义执言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
D. 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
B. 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
C. 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
D. 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
B. 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
C.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
D 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
(二)语言得体题(5分)
21.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兄台托人带回的您新发表的拙作已收到。我儿在沪求职数月,多次屈居贵宅叨扰,承蒙愚兄关怀照顾,贤弟心中不胜感激!知您下月回乡,特备薄酒,诚邀兄拜访寒舍,共叙情谊。
1 改为 ;② 改为 ;
③ 改为 ;④ 改为 ;
⑤_ 改为 。
六、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语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敬畏之心不可丢。常怀敬畏之心,遵纪守法,做人有原则,坚守道德底线;常怀敬畏之心,尊重规律,做人有信仰,追寻科学真理。敬畏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①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②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7.B
8.D
9.①文化积淀:茶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源远流长,茶兼具自然和人文特征,代表了“以和为贵”“内省修行”的中国儒道精神;②对外传播:茶叶的传播由来已久,带动文化传播,从“茶马古道”时期开始形成广泛传播的风潮,经过代代领导阶层的不懈努力有所发展;③时代特征:新时代的“茶文化”也被赋予了中国希望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新内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10. B
11. ①“爹”因为“我”高考再次失利且丧失信心而哭。②“爹”因为“我”三次高考都失利,望子成龙的愿望落空而哭。③“爹”因为“我”没考上大学,无法走出山窝窝,无法向离世的母亲交代感到自责而哭。(答出两点即可)
12. ①结尾既意味着多年来父子二人为圆大学梦而苦苦奋斗的辛酸生活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②结尾浓缩了“我”在奔向大学之路上奋斗、受挫、绝望、迷失、自责,最后终于自我升华、感到释然的挣扎过程和复杂的情感体验,既饱含无限心酸和结束多年徒劳挣扎的快慰,也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人在沉重之中看到了一线光明。③“大学时代”加引号,是“我”对自己不得不用这种造假、撒谎的方式来安慰父亲的苦涩自嘲。④“大学时代”还意味着“我”对“大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上大学的路走不通我还可以进入社会这所“大学”,努力奋斗,回报父亲。(答满三点即可)
13.B
14.(1)(李密)有空就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当的,因此(孔明)说话细碎。
15. C
16. ①“壮士”马将军为“苦战身死”,表达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爱国精神)的赞颂。②“叹恨伤精魂”,表达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与痛惜。③回想去年与马将军临冮握别时的场景,泪眼婆娑,表达对马将军的怀念,蕴含物是人非之慨。
17 (1).寓形宇内复几时 (2).曷不委心任去留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本图宦达 (6).不矜名节 (7)落霞与孤鹜齐飞
(8)或植杖而耘耔 (9)外无期功强近支亲
18. B 19. C 20. B
21拙作改为大作 屈居改为借宿 愚兄改为兄 贤弟改为弟 拜访改为光临
22. 作文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