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形势下,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
明确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表明,“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以确保粮食生产。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统筹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确保粮食安全,须从科技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加强种子库建设,同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积极有序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粮食储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做好粮食储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机制,进一步加大储备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立法,实现依法储备、依规储备。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增加农业补贴方式,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从而调动农民产粮、售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稳步增长。
确保粮食安全还需从基本生活习惯做起,节约粮食,避免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针对粮食浪费现象,要建立起以法治为主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对部分学校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使“俭以养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的产业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把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相关风险思考得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尹传政《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鉴于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中央特意召开会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张。
B.中央和地方政府须树立大局意识,遏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我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
C.各中小学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最为严重,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势在必行。
D.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需要我们振兴乡村产业,努力保障粮食的生产和供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产粮、储粮、用粮的角度论述了应该怎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论述充分。
B.文章是总分总结构;一、二段是总说,三、四、五段分说,第六段又是总说。
C.文章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充分论证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D.文章末段强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政治问题,更加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历史悠久,各朝代都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B.所谓“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指科研人员应扎根于实际进行科研。
C.采用调价或增加补贴等方式让农民的收益增加,可调动他们产粮、售粮的积极性。
D.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充分估计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便于未雨绸缪。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l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氮、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4.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低落。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D.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了防治情绪异常的方法。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冬季抑郁症”,其原因都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D.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6.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人们该如何调节情绪?(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倒霉的阴雨天气使得矿区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
孙少平倒在自己的床铺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异常的激动之中,因为再过几天,就到了晓霞和他约定的那个充满浪漫意味的日子。
在临近回黄原的前一天,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吃过早点,他背了个大挂包,带了那把新买的黑色自动伞,带了足够的钱,走出单身宿舍,踏入了茫茫雨雾中。
当路过矿部大楼前的阅报栏时,不由驻足而立,想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消息。
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
啊?她已经在那里了?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的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
晓霞牺牲的消息洪水巨浪一样将孙少平击倒,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越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孙少平满身泥浆返回宿舍,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
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孙少平内心紧张地作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
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他先并没有去找晓霞的父亲——他从晓霞不久前的信中知道,她父亲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了。
他先来到了报社——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他的心狂跳着,走进报社大门。
“你找谁?”门房老头在窗户上探出头问他。
“我找田晓霞。”他声音沙哑着说,眼睛盯着老头的脸色。老头两眼瞪住他看了半天,才说:“这娃娃已经……死了。唉,实在是个好娃娃!连个尸首也没找见……你是她的什么人?”老头在自言自语中突然像梦中惊醒一般问他。
孙少平两眼一黑,腿软得如同抽了筋骨……他没有回答老头的话,就转身走出报社大门。大街上灯火辉煌,人头在伞下攒动;车辆飞溅着水花急驰而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孙少平强忍着悲痛来到市委,打听了田福军的住处。
当他走到二楼那个房间的门口时,牙齿咬着嘴唇,停留片刻。过了一会,他才抬起软绵绵的胳膊,在门上敲了敲。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快到与晓霞约定见面的日子了,孙少平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得难以入睡。
B.回家前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说明少平是一个非常孝顺并且十分懂得礼仪的人。
C.“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
D.少平没先去找晓霞父亲而先到报社去,是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
8.请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9.画波浪线语句中,使用了“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对此应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临川人,善属文,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二年春,以王安石参知政事,九月丁卯,行青苗法。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既与吕惠卿议定,出示辙等,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出纳之际,吏缘为奸。钱入民手,不免妄用;及其纳钱,不免踰限。”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会王广渊言:“春农事兴,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于是决意行焉。河北安抚使琦上疏曰: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今令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与初诏相违。陛下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使兴利之臣纷纷四出,以致远迩之疑哉!”神宗曰:“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安石因言:“台谏朋比,以沮陛下,此所以纷纷也。”帝以为然,安石持新法益坚。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明日,召佃谓之曰:“惠卿言:‘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翰林学士范镇乞致仕,许之。复极论青苗之害,且曰:“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天下闻而壮之。初,吕惠卿迎合安石,建立新法,安石故力援引,骤至执政。惠卿既得志,忌安石复用,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王安石罢,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B.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C.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D.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秩满,即官员任职之期已满,“秩”的原意是指俸禄,后用于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B.台谏,唐宋时台官主纠劾,谏官掌规劝,后世台谏趋向合一,往往通称御史为台谏。
C.经,即《师说》中“经传”的简称,特指儒家作为典范的经书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
D.致仕,旧时用于官员辞去官职归家的意思,类似意思还有“致事”“致政”等名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屡屡推辞朝廷的任命,是因为就职于馆阁无法提供推行青苗法的舞台,而他在鄞县任上的实践,恰恰是日后变法的宝贵经验。
B.韩琦认为之所以准许青苗法实施,是为惠民,而非让地主抬高利息,实施盈利的目的,从而使神宗对青苗法的实施效果产生了怀疑。
C.陆佃指出新政在施行中产生的扰民问题,但吕惠卿却用即使私人收债都会有“一鸡半豚”的花费做类比进行辩解,认为新政并不扰民。
D.范镇认为青苗法之所以危害极大,是执行过程中办事大臣偏离皇帝本愿,掠夺伤害百姓,这为他在天下赢得敢于直谏的美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谏朋比,以沮陛下,此所以纷纷也。(5分)
(2)惠卿既得志,忌安石复用,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
初 冬
陆 游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暮年自适何妨退,短景无营亦自长。
况有小儿同此趣,一窗相对弄朱黄。
【注】①流光:此处指流水般逝去的时光。②朱黄:古人用这二种颜色批改校对古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第二句笔锋一转,诗人选择了屋顶上的霜景,点明了题目中的“初冬”时令。
B.颔联中的“意”字,可谓是神来之笔,梅未开却已用心嗅到了梅香,颇有禅学意味。
C.颈联诗人写到人至暮年,整日无所事事,尽情享受这无忧无虑的晚年时光。
D.尾联勾画出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老人点校古籍,孩子信手涂鸦,其乐融融。
15.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但这首诗却格调迥异,请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______,______”,告诉人们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名副其实的样板村。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民居,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画面。村口有一方水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此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
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B.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
C.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D.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农”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B.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C.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B.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C.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D.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码洋之于出版物,收视率之于电视剧,票房之于电影……数据向来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在互联网时代,①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用户需求。从流量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用户对什么类型的内容感兴趣,研判传播的广度和效果等,并据此调整产品与内容,使之与用户需求更加匹配。
②流量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流量与价值并非“正相关”,一些低俗、“打擦边球”的内容,② ,这样获得的流量自当弃之如敝屣。二是流量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反映的往往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不能被用于评价事物的全部。
③互联网自有其评价机制。但艺术规律、道德准则、法律准绳等,并不会因③ 而随之变化。评价流量的正确方式是挤去泡沫,把真实的流量作为客观评价标准之一。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按要求改写每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改写后的句子仍能保持和上下文的衔接。(5分)
将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排比句:_______________
将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
将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
林海峰二十三岁时挑战围棋顶级高手坂田荣男,首局败北,这使他失去了自信,他向老师吴清源请教时,吴清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想一想当初为什么选择下棋?老天如此厚待你,二十三岁就挑战大师,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林海峰大悟,随后连胜三局。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人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他们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
材料三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年轻干部“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你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脱离材料,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 (A项,“中央特意召开会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张。”错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是纯粹因为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而召开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张,也不一定是这次会议提出的。C项,“各中小学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最为严重”错误,原文是“对部分学校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D项,因果倒置。)
2.C 充分论证了“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粮食储备。”
3.A 由“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表明,“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可知,这处是为证明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而非“为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4.D D项设置了把未然当己然的陷阱。“找到了防治情绪异常的方法”不符合文意,“找到了”在文中没有依据,从第1小段末句来看,生物学家只是“开始涉足”,“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显然并没有达到“找到了”的程度。
5、C C项“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
5、1).正确/科学认识情绪变化的复杂原因,减轻自身负担;
2).多补充摄入有益菌,调节体内菌群结构;
3).避免滥用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
4).减少摄入高蛋白。
7.A (B.“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错误,原文是“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可见是准备买礼物,而不是“买了”。C.“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错误,由原文“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可知,同宿舍的人是被他的样子吓住了,不敢询问他这样子的原因,他们并不知道晓霞牺牲的事情。D.“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错,由原文“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可知,孙少平先到报社,是希望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8.①阴雨天里矿区的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方面突出了矿区的冷清和沉寂(1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孙少平的心事。(1分)
②文中几次写到“雨”,不仅渲染了阴沉肃穆的环境氛围,烘托了孙少平沉痛凝重的心情,也推动了小说的发展。(2分)
③“大街上灯火辉煌”与“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形成对照,表现了孙少平悲痛绝望的心情。(2分)
9. “她”,是客观陈述,表现孙少平理智上面对晓霞牺牲这一消息;
“你”,便于直接抒情,是孙少平对晓霞的热烈呼唤,以幻想的方式表现孙少平对晓霞强烈的爱;
人称的变换使用,反映出孙少平在现实与幻想中矛盾与复杂的心情。 (一点2分)
10.B
11.C (经,指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并非是经。)
12.A (“王安石推辞朝廷任命”,与渴望“推行青苗法的舞台”之间无因果关系。)
13.(1)御史们互相勾结,来阻挠陛下变法,这就是诋毁纷至沓来的原因。
评分建议:“朋比”1分,“沮”1分,“所以”1分,“纷纷”前补充出议论、诋毁1分
(2)吕惠卿实现心志之后,忌惮王安石重新被起用,大凡可以拿来迫害王安石的(方法),无处不用坏心思(去想)。
评分建议:“得志”1分 ,“用” 1分 , “者”1分, “无所”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是临川人,擅长写作,被提拔为进士上第,授任淮南判官。按照旧例,在官员任职期满后,朝廷允许他们呈献文章来谋求修撰、编校的官职,王安石偏偏不去谋求,请求调任鄞县担任知县。在地方上他把官仓中的粮食借贷给百姓,要求在粮食收获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这样很便利。之前,就职馆阁的任命屡屡下发,可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肯赴任,士大夫认为他无意于功名。
神宗熙宁二年春天,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九月丁卯日,施行青苗法。当初转运使李参因为管辖的地方有很多戍守的士兵,但粮食储备不足,于是让百姓自己估量麦子和粟米的剩余,先借钱给他们,等到粮食成熟后偿还官府,号称青苗钱,过了数年,仓库有了余粮。王安石与吕惠卿商量定后,拿出青苗法给苏辙等人看,说:“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犹疑。”苏辙曰:“把钱借给百姓,在借出与收回之间,官员会做手脚。钱到了百姓手中,难免会乱用;等到还钱时,难免会超出期限。”
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曰:我准许发布青苗法诏书,‘是为了给予小农实惠,不是让地主乘着小农着急而要求比平时多几倍的利息,以达到土地兼并的目的。’现在让百姓借一千钱,归还一千三百钱,这是官家自己发放本钱来获取利息,与诏书本意相违背。陛下践行节约勤俭的美德来教化天下百姓,自然国家财用是不会匮乏的,为何一定要让营利的大臣纷纷出现,以使远近的人都怀疑陛下的仁厚呢?”神宗说:“我一开始认为可以用新法使老百姓获利,但没有想到竟然像这样伤害百姓。”王安石于是辩解道:“御史们互相勾结,来阻挠陛下变法,这就是诋毁纷至沓来的原因。”皇帝认为确实是这样,王安石于是更加强硬地推进新法。
山阴陆佃曾经跟着王安石学习经学,王安石问他新政的实施情况,陆佃回答道:“新法不是不好,但在推行过程中不但不能保持本意,还会扰民。”安石惊曰:“怎么会这样!第二天,喊来陆佃对他说:“吕惠卿说‘私人收债,也要花费个一鸡半猪的。已经派李承之去淮南调查了。’”李承之回来后胡说百姓没有什么不便利的,陆佃的建议就没能施行。
翰林学士范镇请求退休,朝廷答应了。范镇又上疏阐述青苗法之危害,说道:“陛下有仁爱百姓的本性,大臣却用残害百姓的方法治理国家。”天下人听闻后认为范镇敢于直谏,是个英雄。
当初,吕惠卿迎合王安石,确立新法章程,所以王安石努力引荐他,他才一下子取得执政的地位。吕惠卿实现心志之后,忌惮王安石重新被起用,大凡可以拿来迫害王安石的方法,无处不用坏心思去想,王安石被罢职后,深悔被吕惠卿误事。
14C C项 “无所事事”理解有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冬天天光已短,不用刻意安排(因为心中“自适”),自然也变得兴味悠长。
15①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成就的自豪之感。2分
②对初冬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③对晚年退隐自适、清闲自在、尽享天伦之乐的满足之感。2分
16①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7.B解析题目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中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从与上文的照应看,括号前句子是“村口有一方水塘”,括号处应承接水塘来介绍,可排除AD两项;再注意这句话中的冒号,冒号后面跟着的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面应接“十个红色大字”,由此再排除C项。
18.B文中“三农”的引号和B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A.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C.引号表示否定或讽刺。
D.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19.C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不能承接画线句前的主语“余村”,应改为“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这样就可承接主语“余村”;二是结构混乱,“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或“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由此排除ABD三项。
20. ①数据则是流量(2分) ②也可能获得高流量(2分) ③流量多寡(2分)
21. ①出版物要用码洋来评价,电视剧要用收视率来评价,电影要用票房来评价 2分
②流量是评价标准之一1分
③谁能说互联网没有自己的评价机制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