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07:2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的批评,甚至是否定。这和以前神化鲁迅不一样。人们试图颠覆神话,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这一点可以理解,也很正常。鲁迅当然并非完人,不是不能批评。但是批评应当实事求是。比如,有人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并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最终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从表面上看,这些观点似乎不无根据。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在先驱者中,比如胡适,他从反对传统入手建设新文化,但态度比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传统中的“非人”文学,一度表现坚决,但很快就大讲新文学如何与“晚明的传统”血脉相通。梁实秋则认为“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了基本的规矩。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决绝的,甚至是偏激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的表现,不是逻辑判断。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是一种猛烈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的很绝,甚至是义无反顾。
对待传统时,鲁迅常常采用和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批判,比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般认为是伟大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气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有其道理。但是鲁迅不以为然,把此举视为“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鲁迅要揭示的,是“历史的阐释权”在造就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鲁迅认为官修史书往往会把历史上的真实抹去了,是所谓的篡改历史,强迫遗忘。他常常采用怀疑的态度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认为鲁迅太过片面和绝对。
传统文化不应当笼统褒贬,但是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旧在事实上占有统治地位时,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的呐喊。而且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千年的沉重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到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依然严重地禁锢着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一面是保国保种的焦虑,一面是“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腐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形之下,鲁迅为了警醒人民,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态度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于是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这种急需要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偏激,也是符合时代变革需要的。
1.下列与鲁迅相关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断裂,是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B.从表面上看,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
C.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这是一种小说笔法,不是逻辑判断。
D.鲁迅不赞成修《四库全书》,认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的真实抹去了,是所谓的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针对某些批评和否定鲁迅的观点,重点论述了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B.第2段先后列举了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知识分子,通过与鲁迅的类比,用以表明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决绝的,甚至是偏激的。
C.第3段通过举例论证来证明鲁迅有意用逆反批判的思维去警醒人们,挣脱思维定势,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D.本文层层递进,从“是什么”的角度到“为什么”的角度,阐明看待鲁迅的偏激要从目的和原因两方面来实事求是的理解。
3.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鲁迅并非完人,不是不能批评,所以人们试图颠覆之前鲁迅神话,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领会了鲁迅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不会认为他是片面的和偏激的,就能够客观评价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的地位。
C.鲁迅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
D.鲁迅有意的偏激是因为他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正遭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回家,近期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自己想办法,送一份能打动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马车夫亨特驾着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厚礼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是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灯光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合动脉止血!”
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想到自己匣子里的6000英镑,他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在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这么多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放心吧,小伙子,这个女孩子会属于你的!”
这时,苏菲的家人派人来接博格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是苏菲的家人,并且知道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紧殷勤地问这问那。
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节”到了,苏菲得知洛克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心里十分难过,抽泣着要求艾迪准备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B.瓢泼大雨让道路越来越泥泞,让马车最后停止了前行。洛克为发泄对艾迪擅自让博格上车的不满,猛踹马臀,导致车祸。
C.马车夫亨特大腿受伤,情况危急,需要动手术。后来打火机油快耗光,洛克不舍得燃烧塑料布,艾迪只好燃烧钞票照明。
D.洛克得知博格是苏菲的哥哥时,后悔自己之前的吝啬,于是大献殷勤,被博格拒绝了。半年后,艾迪成功抱得美人归。
5.小说前三自然段为后文埋下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6分)
6.艾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D.圣人之所以为圣,无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8.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上食埃土 ②小学而大遗 ③而耻学于师 ④顺流而东也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明烛天南
A.①④相同 B.②⑦相同
C.③⑤不同 D.⑤⑥不同
9.下列句子与“崖限当道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何为其然也?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丁未”“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六十组,古代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B.“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起的,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举行冠礼时取字。
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题目,揭示了诗歌的内容。
11.下列对文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弟子不需要不如老师,老师不需要超过弟子,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虽然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了,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C.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战船首尾相连绵延千里,旌旗遮蔽天空,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枭雄,但现在在哪儿呢?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稍微能看到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关要塞。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史记》作《高祖本纪》,首称刘邦为高祖。
B.布衣: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材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衣,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侯:古代爵位从高到低分别为王、公、侯、伯、子、男。西汉初大封功臣,有功之臣受封列侯,比如扶保刘邦的萧何被封为酂侯。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君主封赐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食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收藏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文献以及各种图书。
C.刘邦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功臣们不满,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萧何家族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最多说服了其他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5分)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经过激战,夺取了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莫道。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以烈烈西风、长空雁叫营造战前气氛,场面阔大,气氛紧张、肃杀。
B.两个“霜晨月”叠用,既点明时间,说明行动在黎明前,又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C.“马蹄声”“喇叭声”以动衬静,虽没直接描写红军战士形象,却有如在目前之感。
D.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1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蟹有自己的身体优势——“______”,但却落得“_______”的下场,是“心躁”的缘故。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凄切,作者的心情也由欢乐转入悲凉。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苏子与客在船里相互枕着睡去,不知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
第Ⅱ卷(表达题 共7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忸怩(ní) 罅隙(xià) 牵强附会(qiǎnɡ)
B.慰藉(jiè) 百舸(ɡě) 量体裁衣(liánɡ)
C.干瘪(biě) 孱头(cán) 肴核既尽(yáo)
D.间隙(jiàn) 嚣鸣(xiāo) 山川相缪(liǎo)
20.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廖廓 挥斥 荟萃 酣畅淋漓
B.吐哺 壬戌 冠冕 并行不背
C.跬步 辨别 尴尬 锲而不舍
D.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躁也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继上海世博会之后的大型项目,上海迪斯尼乐园有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而另一方面,指责象征美国文化的米老鼠会造成“文化入侵”的声音也不绝如缕。
B.某些年轻人喜欢利用微博、微信、QQ等交际平台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影响恶劣,其危言危行必将招致法律的惩罚。
C.香飘飘在电商渠道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单果汁茶这一品类,电商销售额暴涨907%,说明该企业对于新媒介和新渠道的运用已经登堂入室。
D.在喧嚣不止的舆论场和鱼龙混杂的信息流中,无数网民自告奋勇担当起网络空间的建设者、网络秩序的维护者,使我们的网络空间越来越清朗。
22.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以“青春”为对象,在空格上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想象合理,与整体语意和谐一致。(6分)
青春之于人,缘于唯一,方显弥足珍贵。不论你卑微如小草,还是巍峨如高山,你的青春也难以永驻,更难以二度。所以,聪明的你,请珍惜青春吧。青春是雨后彩虹,虽艳丽夺目,但转瞬即逝;①________;②________。如果你能珍视青春,尊重你的竞争对手,善待你身边所有的人,正视人生路途上的坎坎坷坷,挖掘你的智慧和毅力,精心设计你的人生远景,无愧于你的当下。我相信,你的青春已经被延长了,虽然在你,并无知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华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拘押1028天之后,于9月25日晚上归国回家。她的回归让无数人激动、感动,她的许多感言使许多人深受触动。
她说: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她说: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了我心中的信念之火。
她说: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她说:我不怕死,绝不会让华为和中国蒙羞。
请选择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作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C
4.C(A项,苏菲并不知道洛克准备的是什么样的礼物。B项,洛克踢马臀只是因为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D项,从文中看不出洛克后悔。)
5.①阿普达镇至今仍用马车代步,为后文人物在马车上相遇埋下伏笔;②艾迪和洛克同时爱上苏菲,苏菲的父母要求博格回家阻止妹妹与艾迪相爱,这为后文三人于“百合节”相遇埋下伏笔;③博格是一名医生,想给父亲做一个手术,这位后文博格能为亨特做手术埋下伏笔;④艾迪将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英镑带给苏菲买礼物,这为后文关键时刻点燃钞票照明埋下伏笔。(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6.①社会地位低下,有点自卑:受洛克揶揄不敢接腔;②朴实而且真诚:取出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英镑,都带给心上人苏菲,让她用这些钱买礼物;③心地善良,品格高尚:为救人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点燃,照亮医生做完手术。(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
8.A
9.A
10.B
11.C
12.C
13.D
14.B
15.(1)汉王能详细地了解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人口多少(人口的数目),百姓的疾苦的原因,是萧何得到了秦朝全部的图书文献。(“所以”1分;两个“具”,第一个“详细地”,第二个“全部”各1分;“户口”1分;大意1分。)
(2)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离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总是把军队的缺额补齐。汉王因此把关中政事专门委任(交付)给萧何处理。(“数”1分,“兴”1分,“辄”1分,“属”1分,大意1分。)
16.C
17.(1)表现了词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3分)(2)从头做起,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信心。“迈步”就是举大步,即便关山真如铁,但已下定决心从头做起;而且要大踏步地越过。表现了词人踏平险阻的决心和信心。(3分)
18.(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9.A(B项,“量体裁衣”应读为“量体裁衣(liàng)”。C项,“孱头”应读为“孱头”(càn)。D项,“山川相缪”应读为“山川相缪(liáo)”。)
20.C(A.“廖廓”的“廖”应为“寥”。B.“并行不背”的“背”应为“悖”。D.“弩马”的“弩”应为“驽”。故选C。)
21.C(A项,不绝如缕:用一根细线连着,形容极其危急。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望文生义,不合语境。B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语境指某些年轻人的行径很危险,望文生义,不合语境。C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根据“企业对于新媒介和新渠道的运用”分析,此处是说企业在新媒介和新渠道的运用技能上达到了高水平,故使用正确。D项,鱼龙混杂: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此处的使用对象是“信息流”,属于用错对象,这里应改用“泥沙俱下”。使用错误。)
22.①青春是清晨露珠,虽晶莹剔透,但瞬间蒸发。②青春是海上怒潮,虽波涛滚滚,但顷刻即退。③青春是月夜昙花,虽幽微素雅,但瞬时凋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句能力。作答时要参照例句“青春是雨后彩虹,虽艳丽夺目,但转瞬即逝”,以“青春”为对象,使用比喻修辞进行仿句,注意所仿句子要与整体语意和谐一致。两句各三分,形式1分,修辞1分,语意1分。)
23.略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擅长文书、通晓律令,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时,萧何又经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一直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跑到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府中把他们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汉王能详细地了解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人口多少(人口的数目),百姓的疾苦的原因,是萧何得到了秦朝全部的图书文献。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总是把军队的缺额补齐。汉王因此专门委任(交付)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王三年(前204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您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王五年(前202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酂侯,给他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被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功勋灿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