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07:37:21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
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
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
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
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
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从庄子的“技迸乎道”到魏源的“技
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
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
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
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
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Ⅹ光般精准。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
其他职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
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
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
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
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
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
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创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
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
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2021 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1. 【参考答案】A【分析】B 项,根据材料二,原文要论述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但并不能证明工匠
精神的内涵源于庄子和魏源的思想。C 项,根据材料三,人才的职业原则并不一定能够导致人
才发展不均衡,根据原文,两者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D 项,根据材料三,原文的说“很多
人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坚持工作并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不是所有人。
2. 【参考答案】C【分析】根据材料三,“工匠”并不是指所有的工匠(参加手工艺创作者),而
是获得了“工匠”荣誉称号的那些工人,故 C 项表述不正确。
3. 【参考答案】D【分析】A 项,“几十年如一日”体现“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B 项,
“心慕宇宙,心怀航天梦”体现“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C 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一
个比一个难,尤其是川藏铁路,可以体现“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D 项,最主要体现
苏桦伟的坚强意志。
4. 【参考答案】①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②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品质精神;③协作
共进、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④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与卓越的精神。【分析】每点 1
分,共 4分。
5. 【参考答案】①首先,论述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并点明其特征;②其次,举《大国
工匠》的例子及援引朱清时的话论述现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和价值;③然后,指出人们对技
工的偏见导致我国人才发展不均衡这一现状;④最后,论述工匠精神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意
义。【分析】写出“内涵”得 1分,点出“特征”得 1分,写出“举例”得 1分,写出“引用”
得 1分,写出“不均衡”得 1分,写出“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得 1分,共 6分。
6. 【参考答案】C【分析】A 项,“埋下伏笔”错,应该是与后文形成反差;B 项,“虚荣”“对
纯真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错,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
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D 项,“内心产生了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感伤
之情”错,这两句写的是如此美好的村景,真实令人心生羡慕,赞叹不已。
7. 【参考答案】A【分析】“倒叙”错,应是“插叙”。
8. 【参考答案】①视听嗅结合,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再描摹听觉上的
意象,还写到香气,生动细致地突出了村景静谧奇异的特点。②比喻,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声
有色,突出了明月的圆润。③借景抒情,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分析】每点 2 分,
共 4分,写出 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9. 【参考答案】①片段一的满月虽然美好但不利于进攻,与本次战争的猛烈与艰难形成对比,从
而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也为后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②片段二通过富有诗意的满
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
变化做铺垫。③片段三的满月酷似金盘,暖色调的色彩更突出了诗人对江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分析】每点 2分,共 6分,其中第①点要突出“厌恶”“反差”,第②点要突出“诗意”“变
化”,第③点要欲出“喜爱”。
10. 【参考答案】A【分析】“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张”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完整,故在“音”后
断开,排除 C、D选项;“则抚而和之”,动作完成然后说,并不是“抚而和之”地说,故“曰”
字前后都要断开,排除 B选项。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1页 共 5 页
11. 【参考答案】C【分析】秫粳,泛指粮食作物,其中秫是高粱作物,粳为稻谷的总称。
12. 【参考答案】D【分析】A项,陶潜做官可以补贴家用,但不是为了补贴家用去做官,另外,陶
渊明拒绝了当主簿;B项,“乡亲”的意思是“同乡”,而不是“乡下的亲戚”;C项,陶潜与
王弘并没有约定在野外亭中相见,而是王弘派人在亭中等待陶潜,然后王弘才前往见陶潜。
13. 【参考答案】(1)虽然不认识主人,但仍很高兴不害怕,喝得大醉就回家,不曾有拜访别人,
到过的地方只有田舍及庐山游观罢了。(2)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前往庐山,
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分析】第(1)句采分点:忤,
害怕,1分;造诣,拜访,1分;之,到、前往,1分;唯,只有,1分;共 4分。第(2)句采
分点:候,窥伺,1 分;密,暗中、偷偷地,1 分;赍,携带,1 分;要,同“邀”,邀请,1
分;共 4分。
14. 【参考答案】①州郡召他做主簿,宁躬耕自给也不前往就职;②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后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辞官;③拒绝刺史王弘的拜访。【分析】每点 1 分,共 3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即可。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
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
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
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
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
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
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
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
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没有上任。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后,他的同乡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
宠遵等邀请他喝酒,或者邀请他一起去酒馆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仍很高兴不害怕,喝的大醉就
回家。不曾有拜访别人,到过的地方只有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
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
哪裹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假称自己不贤,造就是刘公干受到君子指责的原因,罪过不小
啊。”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
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取饮,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
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陶潜没有穿鞋,王弘示意随从给陶潜做鞋。随从询问鞋子的
尺寸,陶潜就在座位中伸出脚来让他们量。王弘邀请陶潜回州府,问他乘坐什么,陶潜回答说:”
我平时脚就有病,向来是乘坐竹轿,也完全能自己回去。”王弘就命令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一起把
他抬到州府,陶潜言谈欢笑安适,并不觉得他羡慕华丽的车子。王弘后来想见陶潜,总是在山林水
泽之间等候他经过。到了陶潜没有酒和米时,王弘也经常供给他。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
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
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季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
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2页 共 5 页
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
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15. 【参考答案】D【分析】颔联是动景,并没有用动静相生的手法。
16. 【参考答案】①李诗借古讽今,表面上讽刺了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际上借
以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荒淫误国。②杜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
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漂泊异乡、年华老去、体弱多病、壮志未
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分析】对李诗的分析,写出“借古讽今”得
1 分,写出“对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的讽刺”得 1 分,写出“对唐玄宗的讽刺”得 1 分,
共 3分。对杜诗的分析,写出“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得 1分,写出个人身世之悲得 1分,
写出“忧国伤时”得 1分,共 3分。
【李诗鉴赏】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
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
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
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
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
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
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
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
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
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
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
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
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
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
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杜诗鉴赏】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
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
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
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
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3页 共 5 页
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
“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
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
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
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
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
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
“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
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
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
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
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
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
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
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
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
“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
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
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
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
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
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
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
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
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
的了。
17. 【参考答案】(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3)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
18. 【参考答案】C【分析】第一空: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
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此处“以至”更合理。第二空:杂乱无章,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纷繁复杂,头绪、表象多而且复杂;此处强调乐曲变化之多,与“极尽
变化之美”相匹配,“纷繁复杂”更加合适。第三空:变化多姿,形容姿态变换多样;变化多
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此处修饰音乐,强调“变化多姿”更突出音乐的美感。第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4页 共 5 页
四空: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处“戛
然而止”与“四弦一声如裂帛”更匹配。
19. 【参考答案】B【分析】文中的引号为引用,与 B项相同。A项,表示讽刺;C项,特殊含义;D
项,强调。
20. 【参考答案】(1)小弦发音清细柔美如窃窃私语;(2)跳跃、轻快、明丽、圆润。【分析】
第(1)空要和“大弦发音浊杂深厚似暴风骤雨”句子对称得 1分,写出小弦的音乐特征得 1分。
第(2)空要写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体现出的音乐的特点,故写出“跳跃、轻快”得 1 分,
写出“圆润、明丽”得 1分,意思对即可。
21. 【参考答案】东城大学大学生生活支出调查活动先要以调查问卷、学生访谈、校园考察等方式
进行情况调查;再进行资料整理,信息筛选后分类归纳;最后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提纲、报告
初稿、确定终稿的步骤撰写调查报告。【分析】12个方框内容不缺失,得 2分;情况调查、资
料整理、撰写报告的先后顺序确定,得 1 分;写出信息筛选、分类归纳的先后顺序,得 1 分;
写出确定主题、拟写提纲、报告初稿、确定终稿的先后顺序得 1 分;整体语言表达连贯流畅,
不超过 100字,得 1分;共 6分。
22. 【参考答案】教育工作者:观点是大学生生活支出过高,活动支出占比过大;研究的问题是如
何在大学进行消费观的教学从而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大学商业街负责人:观点是大学生已成
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多开设生活用品店和餐馆;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商业街餐
饮、服装、高科技等行业的比例配备。【分析】每空 1 分,强调身份与观点、研究的问题的匹
配度,言之有理即可。
23. 【作文分析】
首先,材料援引《我和我的父辈》中《诗》的片段内容。片段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第一
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岁月,他们中大多数是牺牲了个人的幸福来寻求更多人的幸福,他们既要承担
家庭的责任,也要孜孜不倦于伟大的航天事业。
其次,第二段主要讲在航天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开创了航天史的新
纪元。这背后所蕴藏的情感与精神,也促进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突破自我,突破约束,在航天
事业上高歌猛进。
然后,材料引用了电影中的小诗来讲述航天员的意义,这是本次写作的重点,需要重点分析,
这是写作的难点,当然也是写作的重点,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生命是用来燃烧
的,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这两句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伟大的事业而奋斗的,其内里含
有牺牲自我救助他人的意思,当然我们也不用完全放在一个“牺牲”的语境,但我们可以理解为为
了他人幸福、国家进步而减少自我的欲求与幸福,甚至是死亡,由此来看,死的意义不再是死,而
是虽死犹生,是死得其所。“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这句话要求我们将自己放在宇宙的语境
中去看自己,要明白人类自身的渺小,这句话的另一层逻辑是,当我们开拓了宇宙,站在时间和空
间的角度去看,死亡就不值一提了,因为探索宇宙的意义本身将会永恒。“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
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这句话既点出了宇宙源于渺小的尘埃,伟大源于渺小的平凡,但
其内在逻辑是即便是渺小的平凡的,也可以创造出庞大的和伟大的。因而这首小诗的内里是将渺小
的生命与伟大的航天事业相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探求生命的意义、探索宇宙的神秘、达到伟大的生命
层次。当然,若能从其他角度去讲也是可以的。
最后,作文题要求考生以航天员的身份或者航天员孩子的身份给父辈写一封信,无路是哪一种
身份都必须要写到航天员以及航天员的事业追求,由此来看,但凡没有写到航天的均属于离题文章。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5页 共 5 页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16-20分 11-15分 6-10分 0-5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20分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情感虚假
等 不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级 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表达 20分 语言不通顺、语病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特征 20分
等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
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
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 16点钟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 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 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
有个性特征。
3. 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标点错误多
的,酌情扣分。
4. 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高一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第6页 共 5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