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课《再塑生命的人》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 课《再塑生命的人》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23: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
Bring me back to life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仔细阅读课文,分析老师的特点
内容把握
抓住细节描写,体
会生活感悟
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运用于写作
写作特色
目录
Mu lu
Part 1
…………
知识积累
Part 1
…………
初读课文
Part 1
…………
精读课文
Part 1
…………
拓展延伸
Part 1
知识积累
01
作者简介:
Author's introduction
海伦·凯勒(1880—1968)
海伦·凯勒(1880—1968),生于亚拉巴马州
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同时也是盲聋哑人
1887年,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相处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我生活的故事》、
代表作品:
《走出黑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字词正音:
搓捻( )
争执( )
暂时( )
cuō niǎn
zhí
zàn
激荡( )
dàng
怦怦( )
pēnɡ
譬如( )

绽开( )
zhàn
恍然大悟( )
huǎnɡ
迁徙( )

遐想( )
xiá
花团锦簇( )

疲倦不堪( )
kān
截然不同( )
jié
识词释义:
截然不同:
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感慨:
有所感触而慨叹
不求甚解: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小心翼翼:
现在形容举动十分谨慎,毫无倦怠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疲惫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身体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支撑
疲倦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恍然大悟:
忽然醒悟过来
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所做作为:
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簇,丛集、聚集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激荡:
因为受到冲击而震荡
企盼:
盼望
Part 2
初读课文
02
课文梳理:
仔细听课文录音,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分段,并简要说明每部分的内容。
15:53
8月22日 周六下午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5段)
写莎莉文老师来到“我”身边
第二部分:(6-13段)
在莎莉文老师教导下,“我”感受到人生的光明
文段简析: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强调“这一天”?
因为这一天是沙莉文老师到来的一天,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强调“这一天”,从侧面反映了沙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大雾中的航船”等形象的词突出了“我”什么样的状态?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些十分形象又富有情感的文字,真切地表现了“我”作为一个盲童的处境:六岁的“我”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生理缺陷关闭了“我”接触世界的大门。“我”无助、脆弱,需要能引航的光明带自己走出迷雾。
这样写从侧面烘托了莎莉文老师对“我”人生的重要性,为下文的描述做了铺垫。
第11段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句话为何可以独立成段?
作者将这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水”对“我”的重要意义。因为沙莉文老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式让“我”认识了“水”,同时唤起了“我”认识世界的欲望,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大门,给“我”带来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会在想起摔碎的布娃娃的时候感到:“悔恨莫及” ?
因为“我”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发生了改变。学习上,“我”终于能在文字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回想起“我”因发脾气而摔坏莎莉文老师送“我”的布娃娃,怎么也拼不好,所以才会悔恨莫及。
Part 3
精读课文
03
细节研读:
品析下面这段文字的作用?
“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此处的景物描写充满温暖的气息,也预示着“我”的命运将向好的方向转变。
读下面这段话,想想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不求甚解”的?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设置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
因为作者在最初的学习动力完全是来自对手指游戏的兴趣,说白了就是好玩,对于文字作者完全是不了解的一种状态,可以说作者是因模仿“一不小心”学会了文字。
文中作者先后收到莎莉文老师送给她的两个布娃娃,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两次送布娃娃的不同?
第一次送的布娃娃是柏金森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一方面是学校师生对“我”的一种祝福,另一方面也是莎莉文老师将文字和知识与玩具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二次送的布娃娃是莎莉文老师送“我”的,一方面是老师知道“我”喜欢布娃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训练“我”的思维方式。
细读文中关于“我”发脾气的部分,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走出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对“我”来说学习是如此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有耐心。
文末作者说“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我”感觉到了幸福,不再对生活感到迷茫,相反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对未来充满期待。
文章结构:
再塑生命的人
见到莎莉文老师前的“我”
对老师的感激
见到莎莉文老师后的“我”
渴望光明
愤怒苦恼
送布娃娃
教会拼写单词
认识新的事物
重拾生活信心
Part 4
拓展延伸
04
人物分析:
通过作者的描写,简单说说莎莉文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富有爱心、耐心和智慧的出色的教育家。
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我”因材施教,做了合理的引导。
文章是怎样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我”的人物形象的?
“我”有生理缺陷,导致脾气古怪动辄大发雷霆。
“我”整个人生充满迷茫,内心也极其脆弱,同时感情丰富,求知欲很强。
写作特色:
真挚的感情?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写出了莎莉文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看似平铺直叙,但是字里行间涌动着真情,文章几乎看不到直接抒情的内容,但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反衬和侧面描写?
本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点明写作对象是莎莉文老师,但在行文中也写了作者自己。其目的是从侧面写老师对作者的影响,突出老师的可亲可敬。文中还多次运用了反衬,如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愤怒、苦恼”“疲倦不堪”与后来“我”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而衬托出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心理描写的运用?
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如“我”与老师见面时独特的心理感受,摔碎布娃娃的时候的暴怒,老师教“我”认识新事物之后的喜悦等等。
课后作业:
在人类历史上像海伦·凯勒这样,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命运作斗争的人有很多,各小组分别搜集古今中外那些通过艰辛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并简单列举其成就?
再 见
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