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 商鞅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 商鞅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6 20:13:08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二 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
(1)基础: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
(2)特点:各级贵族按照等级世袭高官厚禄和享有特权。
(3)作用:维护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
奴隶主贵族
2.军功爵制
(1)背景
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提高,要求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地位。
②战国时已开始实施_______制,并与官职紧密联系。 (2)内容
①按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②______________无军功不得授爵,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赐爵
宗室贵族
(3)作用
①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灵活的用人机制。
②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③新兴____________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夷狄遇之”——秦国的落后
军功地主
(1)原因
①秦人由“________”中分化而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②公元前771年,秦才成为诸侯国,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
(2)表现
①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②不得参加___________的盟会。
2.“虎狼之国”——秦国成为军事强国
戎狄
中原各国
(1)原因
①____________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②秦国实行鼓励军功政策,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2)表现:公元前341~前340年,秦国打败
_______,迫使其割地求和,从此秦国成为军事强国,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商鞅变法
魏国
(3)影响
①_____________震惊,纷纷寻找应对之策。
②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势不阻挡。
东方六国
思考探究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为秦王实现“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提示: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向封建制的过渡,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及物质基础。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之死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思想控制,压制和打击旧贵族,加剧了他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3)公元前338年,_________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秦孝公
2.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表现
①秦国基本建立起封建专制____________政治体制。
②变法使秦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③变法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的风气得以延续。
中央集权
崇尚耕战
(2)影响: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使兼并战争演变成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点拨: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在改革中要有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要点轻巧突破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针对训练1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B。本题主要是要抓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顺应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发展趋势。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赋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在全国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十级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针对训练2 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  )
①轻罪重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劳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①②④的推行容易导致一个王朝的暴政,所以都是明显的局限性,而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应是局限性。
1.秦国的落后与秦国争霸的野心有着强烈的反差,秦国急需改革落后局面,实现争霸愿望。
2.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表现在:
(1)改革的大环境——改革成为一股潮流。
(2)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即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变革。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法家思想形成,有变法的指导思想。
(4)人心思变,变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5)生产力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3.主观条件
(1)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2)秦孝公认识到只有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因而坚决支持变法。
针对训练3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解析:选C。A、B、C、D四项都是其原因之一,但符合题干“根本原因”之意的是C项“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教材P23)
(1)属性:历史地图。
(2)信息:通过实施商鞅的变法政策,秦国终于具备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实力。公元前318年,魏、赵、韩、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胜而归。公元前296年,齐、魏、韩合纵攻秦。公元前287年,苏秦合纵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以赵的惨败而结束。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间,秦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3)价值:有利于掌握秦统一中国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商鞅变法作用的理解。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商鞅变法)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黥刑,脸上刺字)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劓刑,割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4: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财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斥德者常”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于延年益寿乎”?
(1)依据材料1、2、3分析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3、4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公元前338年新王即位,商鞅被诬陷谋反遭车裂而死,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为什么?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实
审设问 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概括归纳;第(2)问从材料3中的“孝公死”,材料4中的时人的批评,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从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分析
扣教材 商鞅变法的背景、成功的原因及评价
条理作答 (1)与保守派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井田制进一步瓦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秦孝公全力支持是保障
(2)新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法律严苛,激化社会矛盾
(3)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7张PPT)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大变革时代
1.诸侯争霸的推动:随着诸侯争霸,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原有的________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2.变法风潮席卷各国
(1)原因:随着________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不断要求政治权利,
宗法
土地
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概况: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其之后,楚国起用________进行变法。
3.“百家争鸣”的推动
(1)概况:儒家的代表__________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吴起
荀子
(2)影响:“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____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点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了解任何一场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都要注意从这些角度进行总结和思考。
思想解放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1)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秦献公下令废除
__________的恶习,把都城迁往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
(2)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
__________”,吸引各方有识之士到秦国效力。
2.商鞅来秦并得到秦统治者的赏识
(1)游说:商鞅以____________之术游说秦孝公,
用人殉葬
求贤令
变法强国
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
(2)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得到秦孝公赏识。
(3)立信: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__________,正式实行变法,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左庶长
图文探究
“徙木立信”对商鞅进行
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徙木立信”树立了商鞅
诚信的原则,为变法提供了群众基础。
徙木立信
三、强国之术
1.目的:商鞅变法以发展农业和厉行
“________”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1)第一次变法
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要____________。
法治
同罪连坐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凡是尽心耕作,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________;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境贫困的人,全家没入官府为奴婢;不准商人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的老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军功越大,爵位越高;______________没有军功不再授爵位;对于私斗者,按罪处罚。
赋税徭役
奴隶主贵族
(2)第二次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后来,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私下里的
___________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在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请客行贿
要点轻巧突破
对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的认识
1.出现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各国的变法、改革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2)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主要目的: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
3.作用和效果: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
针对训练1 下列表述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的有(  )
①井田制的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的新社会现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领域。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目的要求。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增强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针对训练2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的特权,因此“宗室贵戚多怨望”。
1.核心内容: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变法地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变法手段: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特点
4.变法实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5.变法影响: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针对训练3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教材P17)
(1)属性:古代人物画像。
(2)信息: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由于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来到秦国。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商鞅的“强国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遂开始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商鞅变法前后共两次,建立了统一的君主专制封建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这次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的国力迅速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在变法中,商鞅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审慎的行事方式。尽管秦惠王上台后,商鞅被车裂而死,可“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也”。
(3)价值:本图可以增强对商鞅的直观认识,对于理解商鞅的变法思想、主张有很大的帮助。
2.(教材P19)
(1)属性:古代文物照片。
(2)信息:商鞅变法时为了便于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对秦国的度量衡实行统一规范,此为秦孝公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铜方升。斗为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32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齐国率领卿大夫来秦访问。是年冬,大良造鞅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从方升铭文记载可知,此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
(3)价值:有利于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2: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1判断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材料2、3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2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思想和两则评价商鞅变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审设问 第(1)问考查法家思想,第(2)问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扣教材 商鞅变法的内容
条理作答 (1)法家思想
(2)材料2持否定态度,材料3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