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专题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6 20:13:08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一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课程标准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农业方面
①地主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建立了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
② ___________内部出现了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的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2)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_____ ______,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
农奴阶级
工业
革命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1)在农奴制下,农民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____________的需求。
(2)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3)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自由劳动力
点拨: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金、市场和自由劳动力,而农奴制的盛行恰恰造成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资金、市场和自由劳动力的情况。这一切表明,冲破农奴制的束缚已成为俄国社会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1.原因:农奴制度的迫害。
2.表现
(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的政治要求。
(2)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行为等方面展开斗争。
3.作用: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1.十二月党人起义
(1)原因
①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__________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②直接原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2)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3)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农奴制度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代表:________、车尔尼雪夫斯基。
(2)思想:消灭沙皇专制统治。
(3)影响:迫使沙皇政府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赫尔岑
四、克里米亚战争
1.背景:沙皇和贵族试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统治困境,而______等列强也想趁机宰割土耳其帝国。
2.过程
(1)1853年10月,俄国发动了侵略_______的战争。
(2)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
(3)1855年俄国失败,1856年交战双方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
英法
土耳其
3.影响
(1)使俄国的__________一落千丈,大大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2)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
五、沙皇的抉择
1.推动因素:农奴制的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2.改革道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国际地位
3.改革概况
(1)新继位的沙皇______________从1856年3月就对莫斯科贵族谈到废除农奴制的问题,1857年初,沙皇政府开始着手改革的准备工作。
(2)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改革工作,并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了改革草案。
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事务总委员会
点拨:任何改革或革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酝酿、发动的过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酝酿是俄国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点轻巧突破
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加剧了阶级矛盾:俄国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他们既要无偿为领主劳动,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不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广泛反抗,并呈上升趋势。
2.阻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虽然在俄国的工业中已经出现机器生产,但农奴制存在,导致俄国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资本和国内市场。俄国工业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
3.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国社会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存在。由于经济落后,俄军装备陈旧,军需不足,交通运输落后,士兵营养不良,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最终败给英法等国。
针对训练1 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最早出现了机器工厂,从而推动了俄国工业的缓慢发展,造成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技术落后
B.缺少工业资本
C.落后农奴制度的阻碍
D.国内市场的狭小
解析:选C。A、B、D三项均是落后的农奴制带来的后果,只强调了影响工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另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应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原因
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原料、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来掌握。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
2.市场:农奴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低劣,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3.原料:缺乏充足原料来源,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
4.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5.技术:技术水平低。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部门和交通运输业明显落后于西欧。
针对训练2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主要表观为(  )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缺少工业投资 ④农民强烈反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
认识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实质和影响
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应该从战争双方的目的来看,实质则需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影响要注意从对战争双方甚至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来考虑。具体表现在:
1.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3.影响
(1)英法加紧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解析:选D。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使其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D项错在“立即”。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教材P83)
(1)属性:近代绘画。
(2)信息:图片展现了俄国人驾着马车入侵土耳其的场面,高高在上的俄国人和躺倒在地的土耳其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显俄国人的飞扬跋扈。俄国侵略土耳其的企图早已有之,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两海峡极具吸引力,它们沟通了黑海与地中海,联结欧、亚、非三大洲,曾被沙皇亚历山大称为“我们房屋的钥匙”。为了获取出海口,同时挽救走向死亡的农奴制,转移人民斗争视线,俄国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
(3)价值:有利于了解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加深对1861年改革背景的理解。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沙皇政府统计,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全国共发生了1000多次农民起义,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在自发的农民运动影响下,受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以及遭受阶级压迫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特别是雇佣工人,他们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和限制工场管理人员的残暴行为等方面展开了斗争。
材料2:他们把沙皇的专制制度比做“黑暗王国”和“监牢”,号召人民起来革命,用暴力摧毁这座“黑暗王国”,迎接“真正的白天”的到来。这些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呼声与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遥相呼应。
材料3:1855年秋,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赋税充当军费,使农民在旧的不满中又增添了新的仇恨,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出19世纪中期俄国人民群众怎样的斗争目标?
(2)材料2反映了俄国哪一社会阶层的斗争?指出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3)材料3的“战争”是指哪场战争?俄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
(4)上述材料反映出俄国19世纪中期出现怎样的社会问题?对此,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
审设问 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工人、少数民族斗争的目标。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主张)判断社会阶层,根据教材基础知识指出代表人物。第(3)问结合时间和其他描述判断出是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原因。第(4)问综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当时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对策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
扣教材 农奴起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代表、克里米亚战争
条理
作答 (1)争取土地和自由,提高经济、政治地位
(2)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3)克里米亚战争。农奴制阻碍社会进步;俄国政府腐败和军事落后
(4)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自上而下改革,废除农奴制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7张PPT)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
课程标准
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农民的“解放”
1.签署法令
(1)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_____________》。
(2)《1861年2月19日宣言》是向人民宣读的文件,目的在于说服百姓相信《农民改革法令》是“正义之举”。
农民改革法令
(3)《农民改革法令》包括《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关于赎买法令》《_____ ______》等17个文件,规定了废除农奴制度的基本条件和各项具体措施。
2.基本内容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__________,地主再不能任意买卖和交换农奴,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并未完全消失。
地方
法令
人身自由
(2)关于赎取份地
①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将得到一块宅边园地和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并交给政府法令规定的______。
②赎取份地须得到地主的同意,赎地农民必须一次性付清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49年内以“债务”的形式偿还。
③政府规定赎取份地的最高和最低额,具体面积由地主规定。
赎金
(3)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政府建立“______”管理农民,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
3.实施结果
(1)2月19日法令的实施不仅使农民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缴纳巨额赎金而陷于破产的境地,农奴主进行的改革没有也不可能满足农民的愿望。
(2)农民在极度失望中掀起了抵制改革、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新一轮斗争。
村社
点拨:改革法令颁布后农民并没有立即获得人身自由,农民份地的赎买价格远远高于当时的实际价格,农民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背负了沉重的债务。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愿望。
二、改革的两面性
1.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革破坏了农奴制度的根基之一——劳动者依附于地主的状况,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___________;改革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_________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
自由劳动力
商品货币
2.促进了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改革后地主丧失了对无偿农奴劳动的垄断权。新的经济条件促使他们改变经营方式,这一切变化都使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原因:为了使政治制度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表现
(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地方自治局;1870年,城市建立起类似的自治机构——__________和自治局。这些机构的建立,在满足贵族地主利益的同时对促进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城市杜马
(2)改革司法制度:废除了原来的等级法院,规定所有案犯在同一法院里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废除不公开审判和不允许口头答辩的农奴制法庭,实行公开诉讼程序。司法制度的改革虽然保留着农奴制的烙印,但较多地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律原则。
(3)进行军事改革:实行________________以代替募兵制,实现了兵役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改革军事管理系统,全国的军区都直接受陆军部管辖;更新军队设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培训军官和军事工程人才。
3.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__________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普遍义务兵役制
资产阶级
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工业方面:改革后的数十年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了___________,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于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一些新的工业区。
工业革命
2.交通方面: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铁路建设发展很快,促进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
3.农业方面:农村中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农村中的富农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19世纪后期,巴库油田兴起,成为俄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右图是巴库油田的井架。据此分析,当时俄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石油工业兴起;形成新的工业区;在石油工业中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要点轻巧突破
正确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变化
1.改革使农民发生了一些变化: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2.但改革并没有使农民一切都改变:改革后俄国存在严重的封建残余,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生活状况仍然恶化。
针对训练1 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无偿地得到一块份地
B.农民不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交给政府赎金之日,农民即可成为土地主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奴要支付高额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故A错。改革后加强村社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故B错。D项应为交赎金六个月后才是土地主人。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针对训练2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农奴制改革推进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解放了农奴,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关于1861年改革的两面性
1.呈现两面性的根本原因:1861年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在工业化潮流冲击下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2.表现
(1)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改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2)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不彻底的。改革没有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制度;没有彻底解放农奴,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两面性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1)改革不仅没有按照农民的愿望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张进行,也没有按照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方案进行,而是更多地按照贵族地主的利益要求进行。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仍然没有争得自由,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受到遏制。改革没有完成的任务,只能由革命来完成。
(2)改革为俄国结束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开辟了道路,俄国由此开始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
针对训练3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解析:选C。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D项表述的矛盾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A、B两项表述的矛盾都是C项的具体体现。故C项准确。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教材P87)
(1)属性:近代绘画。
(2)信息:画面上一个地主手拿文书,似乎在向农奴宣读什么,一群农奴整齐地站立着,用心聆听,生怕漏掉关键的字眼,而地主面前的地上伏着一个农奴,四肢着地,谦卑地弓起腰亲吻地主的脚面。农奴们都认为这是沙皇和地主老爷们的恩赐和善心,他们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但是他们很快就会认识到这种“解放”不是他们所要的解放,更像是一种恶劣的敷衍。
(3)价值:该图深刻的反映了1861年改革的实质,有利于全面认识1861年改革。
2.(教材P91)
(1)属性:近代照片。
(2)信息:图片表现的是几位富农或站或坐在餐桌旁的场景,从餐桌上的器具和他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很殷实。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在农业方面,明显地表现在农民阶级的分化上。在农村,农民阶级中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而且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
(3)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2: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材料3: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到:“农奴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两个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
(2)你如何理解材料3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
审设问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1“令人失望”等信息可知对改革是否定态度。材料2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对改革给予肯定。材料3中的诈骗指是对农民的掠夺,农民人身获得自由的时候得到一块份地,但要付出比当时地价还高几倍的价格,另外还得受村社管理
扣教材 1861年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审材料 材料反映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条理
作答 (1)材料1:认为改革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材料2:认为改革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2)理解:农民为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虽摆脱了地主奴役,却遭受村社束缚。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