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专题九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份】历史课件: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专题九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6 20:13:08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一 酝酿中的变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知道“公车上书”。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大势所趋
1.世界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1)经济上: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2)政治上: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19世纪中期开始的英、美等国____________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文官制度
2.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____________》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原因
①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_____________兴起。
马关条约
洋务运动
②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3)影响
①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②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____________、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口号:“_________”、“求富”。
(3)评价: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林则徐
自强
3.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王韬、________、冯桂芬等。
(2)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3)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它对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郑观应
戊戌维新变法
4.维新思想的发展
(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共同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__________》 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斯密的《原富》
思想 借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 简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 介绍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变法通议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
___________相结合 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借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儒家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①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_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实质: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君主立宪
图文探究
在总理衙门西花厅,康有为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结果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中途退场。维新派与顽固派争论的核心焦点是什么?
提示: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资
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三、士人干政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
(1)1895年,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_”。
(2)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①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_____________》,成立强学会。
②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成立。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
公车上书
中外纪闻
①地点:北京。
②口号:“保国、保种、保教”。
③影响: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点拨:19世纪末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基础,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维新变法思想的形式与传播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要点轻巧突破
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根源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尤其是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痛失败后,不再相信洋务运动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2.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潮。
他们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针对训练1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  )
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A。“进一步”的意思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的含义,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不能叫“进一步”。①④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利弊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针对训练2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解析:选B。A、C两项属于外因,D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内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上去找。
1.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2.上书:如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到政治运动。
3.组织学会或
学堂: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
(4)创办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等。
(5)讲学:如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针对训练3 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强学会成立后,“所办之事为五大端: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立大图书馆;四、设博物馆、仪器院;五、建立政治学校。我国之有协会、有学社自此始”。这表明强学会(  )
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②宣扬维新变法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④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维新团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1.(教材P120)
时局图
(1)属性:近代时事漫画。
(2)信息:《时局图》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一位爱国志士所画。以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蛇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国人面前,令人警醒。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一幅报刊漫画。
(3)价值:此图反映了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对于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很大帮助。
2.(教材P124)
(1)属性:现代照片。
(2)信息:该材料反映了强学会在北京旧址的基本面貌。强学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公车上书”后,康有为等认为“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于是联络帝党和倾向变法的洋务派,于1895年成立北京强学会,由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都列名会籍。
强学会的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每十天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宣讲爱国自保的演说。后来,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发行《强学报》。强学会的活动遭到了顽固派官僚的猛烈攻击。1896年1月,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不久,张之洞查禁上海强学分会和《强学报》。
(3)方法:对于历史古迹等资料,我们通过搜集石碑、石刻、书籍、诗词、牌匾等史料获得,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参考,学会以实印史。
(4)价值:有助于了解当时维新思想的宣传情况。
【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二、三人物分别是谁?
(2)三幅图中人物在宣传维新变法方面各有哪些主要活动和主张?
(3)他们的维新活动有何影响?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新思想的传播
审设问 本题考查了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主张及其历史影响。只要判断出了三位历史人物就比较简单了,再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扣教材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条理作答 (1)图一、二、三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的主张。严复翻译《天演论》《原富》等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释维新变法主张
(3)维新活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促成了维新变法新局面的形成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9张PPT)
二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要点轻巧突破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__________,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胶州湾
(3)1898年1月,康有为将具体变法措施《_________________》上呈光绪帝,它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概况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2)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定国是诏
(3)内容
①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②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③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④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______________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中学和西学
(4)措施
①对办事不力者严惩不怠。
②起用维新派人士。
③急颁诏令。
(5)结果:由于以_____________为首的顽固派反对,维新运动仅维持了103天便宣告失败。
点拨:百日维新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慈禧太后
二、戊戌政变
1.原因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并伺机反扑。
①破坏原因:维新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
②破坏表现
a.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
__________,打击光绪帝。
b.宣布“归政”,控制光绪帝和朝廷的用人大权,使光绪帝无法重用维新派和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
c.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______________兼北洋大臣。
(2)袁世凯的出卖。
翁同龢
直隶总督
2.概况
(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①9月19日,自颐和园突然返回紫禁城,同时命令荣禄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②9月21日,宣布重新“_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大肆搜捕维新党人,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训政
(3)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4)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
____________等得以保留。
3.影响:戊戌政变使戊戌变法最终失败,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距离拉得更大了。
京师大学堂
图文探究
读下列一组漫画,思考戊戌变
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客观原因是封建顽固
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主观原
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
自身实力不足,缺乏斗争的经验和勇气。
要点轻巧突破
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针对训练1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现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解析:选D。本题以维新派政治主张的实施为命题切入点,分析其阶级局限性。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A项迷惑性最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已触动了封建制度,并不是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过于弱小。
(2)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3)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针对训练2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解析:选D。以上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失败的原因。其中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的具体问题上的反映,此题要求回答根本原因。
归纳综合
史料探究研读
【史料★文本】
(教材P128)
(1)属性:近代照片。
(2)信息:谭嗣同是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因目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他创设时务学堂,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并著《仁学》一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变法主张。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帝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逃,被捕后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3)价值:从对谭嗣同的直观认识开始进而了解谭嗣同的活动、思想、人格等主要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
【史料★应用】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全解全析】
审材料 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的情况
审设问 第(1)问,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可判断图一反映的是“公车上书”,结合其历史背景回答“已成定局的悲剧”所指的事件。第(2)问,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性质的理解,可从背景、措施、领导者等方面去分析,失败原因可再现教材所学。第(3)问,从字面意思入手,举例回答
扣教材 维新变法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条理作答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提示: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