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课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概览
目标内容
1.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
2.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3.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4.夏朝有没有文字
理解导向
1.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
2.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论
3.人类文明的传承性
4.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
课前自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学习目标概览
教材习题分析
第4课
速效提能演练
课前自主学案
一、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
1.都邑遗址的依据
(1)二里头遗址是经过规划的社会整体,中部为________,规模宏大,主次分明,应是都邑的政治中心。
宫殿区
(2)宫殿周围的窖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是_________的生活区。
(3)各种布局合理、分工_____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
2.疑难
(1)有的学者认为是夏都斟 。
(2)有的学者认为是商都______。
普通民众
明确
西亳
二、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1.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2.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商文化。
3.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
4.一期是夏文化,二期以后是商文化。
三、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1.依据
(1)分布地域:在许多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___________文化层叠压着二里头文化层,二者分布地域大致相同,地层上也紧密相连。
(2)碳素测定:偃师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二里冈商文化,碳素测定年代非常接近。
二里冈
(3)陶器种类:几乎完全一样。
(4)青铜样式:有继承性。
(5)宫殿建筑:方法和___________极其类似。
(6)墓葬墓式、形制也极其类似。
2.结论:________文化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形制结构
二里冈
四、夏朝有没有文字
1.商朝文字:_________。
2.夏朝文字:二里头________刻划符号是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字?如果是,至今无人能解读。
甲骨文
陶器
要点轻巧突破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1.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努力寻觅夏文化、力图证实夏朝的存在的过程中发现的,考古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又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肯定确认。
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的分析
1.目前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画符号,一期2处,三期46件。
2.三期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1)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2)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3)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
3.结论——接近象形文字。
教材习题分析
【学思之窗】(教材P81)
引文中的观点与本页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最为接近?
提示:引文中的观点与第四种看法最为接近。
一、本课测评(教材P83)
1.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陶器,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
提示:源远流长,先后继承并发展。
2.学习本课,你认为二里头遗址研究中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二里头遗址研究中最难的问题是二里头遗址性质的划分,它关系到夏商的分期,关系到二里头遗址它是夏都斟 还是商都西亳,只有等更多的考古材料的出现才能解决问题。
二、学习延伸(教材P83)
提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言之成理亦可。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0张PPT)
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学习目标概览
目标内容
1.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2.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3.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导向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课前自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学习目标概览
教材习题分析
第3课
速效提能演练
课前自主学案
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1.学者们在分析、研究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对二里头文化______展开的研究、讨论,使探索夏文化的目标已经明确:_____________成为了探索夏文明的对象。
性质
二里头文化
2.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二里头文化被压在_________文化的下面,河南龙山文化又被压在二里头文化的下面。
3.二里头遗址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______具有清晰的渊源关系。
4.将二里头遗址作为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取得__________,他们不断开拓思路,为夏文化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里冈商
中晚期
丰硕成果
二、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
1.根据文献记载: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存在年代,与河南____________、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存在年代基本符合。尤其二里头遗址,因其_______清晰,______丰富,在夏文化的探索过程中,奠定了__________的基础。
龙山文化
地层
遗存
年代标尺
2.新砦期的确立,将二里头文化和___________连接起来,同时也表明二者一脉相承。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1.方法、成果
(1)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夏文化的提出、探索、发现始终以_________中有关夏代的传说材料为线索,以考古材料为依据。
龙山文化
文献
(2)确定时间公元前___世纪至前16世纪。
(3)夏朝的中心——河、洛地区。
2.文献资料与___________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21
考古材料
要点轻巧突破
理解古今测年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1.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书,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2.晚清以来: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就是金文,来研
究古代的历日,特别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这可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
3.20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研究夏文化的启示
1.从方法看: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2.从成果看: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
它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它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年代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从意义看: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材习题分析
一、本课测评(教材P79)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证实了夏史的真实可信;丰富了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确定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信史;弘扬中华文明。
二、学习延伸(教材P79)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如何看待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
提示:没有文字的考古材料,遗址、墓葬、建筑、服饰、器物,也可以拿来印证古书。而本来属于自然科学的14C测年技术的诞生和不断改进,使深埋地下的骨头和木屑都能出来“说
话”,告知它们入土时相对准确的年代。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使夏“走出疑古时代”。并证明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绝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
2.有的学者曾断言,今后不可能有新的考古学文化穿插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之间。可是,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了1999年再次发掘的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在夏文化发展链中,具有补空白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人文科学的发展需要依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在科学研究中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学习目标概览
目标内容
1.寻找夏文化
2.发现二里头遗址
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理解导向
历史传说、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关系
课前自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学习目标概览
教材习题分析
第1课
速效提能演练
课前自主学案
一、寻找夏文化
1.背景:历史文献中所记关于夏史的传说被_________等学者提出质疑后,随着中国_______考古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将历史文献的传说材料与_________的实物材料相印证,对夏文化进行探究。
顾颉刚
近代
考古发掘
2.考古:_______文化;_______文化;商代遗址。
二、发现二里头遗址
1.1959年夏天,考古学家_________进行“夏墟”的考古调查。
2.徐旭生对这些所见不多的材料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推测夏人可能主要在以下两个区域活动:第一是河南中部的_______平原及其附近地区,
仰韶
龙山
徐旭生
洛阳
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今山西霍山以南)地带。他认为“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动的中心当在__________,不在山西西南部”.
3.河南偃师_________成为考古重点。
三、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河南中部
二里头
1.位置: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九公里处,包括_______个自然村,平面像个_________。
2.发掘
(1)1959年秋,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2)二里头文化在偃师的遗址第三期出土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三
半岛
3.了解:二里头遗址长宽各2公里,地下普遍堆积着四个时期的文化层;四周均发现了历史遗迹;出土文物众多:有石器、骨器、_______和陶器。
4.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就是_______文化,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蚌器
夏
要点轻巧突破
理解夏朝历史是“传说”还是“史实”
1.传说:目前考古界尚未发现夏代文字资料及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比较完整的年代学标尺可以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历史仍然属于传说的范畴。
2.史实
(1)古史传说中夏商周三代一体,商周已经相继被证实,将来夏朝同样会被证实.
(2)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有些内容的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很相似。
(3)商代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其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吻合。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说中的夏朝与商周有很多共同点,而夏以前的文化遗存与夏朝也有许多共同点,但与商朝则很不同,若没有一个夏朝,这中间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就无法解释。据此,人们普遍相信夏朝应为“史实”,而非“传说”。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九公里处,包括三个自然村,这个范围内人类活动的社会遗存、遗迹被称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相类似的还有上百处文化遗址,
因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十分典型,具有广泛意义,因此统称二里头文化。也就是说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教材习题分析
一、本课测评(教材P69)
1.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何影响?
提示:顾颉刚等学者的“疑古”,促使中国学术界开始将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虽是“激将”,却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2.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是如何找到二里头遗址的?
提示:徐旭生先生先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夏史的资料,然后确定夏朝的活动范围,再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推断二里头为考察重点。
二、学习延伸(教材P70)
1.提示: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等。
2.提示:最主要是到今天都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的可信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证实。这项目标的提出,与现在的考古成就相符合。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18张PPT)
第2课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学习目标概览
目标内容
1.丰富的文化遗存
2.宏伟的宫殿
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理解导向
1.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
2.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
3.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
课前自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学习目标概览
教材习题分析
第2课
速效提能演练
课前自主学案
一、丰富的文化遗存
1.概述:二里头遗址延续时间长,范围大,文化层堆积厚,______关系清楚。
2.遗迹
(1)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
地层
(2)______ 文化层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
(3)一号、_____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
3.遗物: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
4.墓葬: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批墓葬,皆为______形土坑墓。以_____最具代表性。
三期
二
长方
三期
二、宏伟的宫殿
1.命名:在二里头_______文化层里,分布着数十座夯土基址,其中最大的两座已经被发掘,即__________家命名的第一号宫殿基址和第二号宫殿基址。
2.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______、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宫殿建设基址。
3.二号宫殿遗址:发现多节______连接而成的地下排水设施。
三期
考古学
最早
陶管
三、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1.质料:灰陶、_________、夹砂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
2.形制:二里头文化各期的陶器也存在变化。
3.纹饰:除素面和磨光外,还有刻划、拍打和压印的各种________。
泥质陶
纹饰
要点轻巧突破
对“二里头宫殿”的认识
1.宫殿的功能:“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殿堂。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体的。
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
2.宫殿的布局: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庭院内是一座长方形殿堂,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
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
理解陶器出现的意义
1.生活陶器:使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变,人们在进入新石器时期过起定居生活。使人类从生饮、生食和吃烧烤食物中解放出来,从而吃上既卫生又易消化的烧煮食物,使人类的饮食习惯获得重要突破。
2.建筑陶器:为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作出过重大贡献。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宫殿建筑顶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当和瓦钉等。
教材习题分析
【学思之窗】(教材P74)
你同意哪种推论?
提示:对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华丽的宫殿。
一、本课测评(教材P75)
1.二里头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哪些?
提示: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墓葬。
2.二里头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
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质夹砂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饰纹。
二、学习延伸(教材P75)
提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言之成理亦可。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