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素养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学术背景。
2、阅读梳理各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并理清全书的逻辑思路。
3、讨论并总结《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4、在实践中,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思路及方法,并撰写学习心得。
费孝通(1910 —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 年赴英留学,193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 —2005),江苏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
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 年赴英留学,193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拟行路难
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该书收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拟行路难
贰
该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
阅读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具体策略如下: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
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参考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阅读方法二:批注式阅读
批注
角度 解释核心概念 修辞
手法 感悟解
读文字 质疑
原文
批注
方法 阐释型批注 赏析型
批注 感受型批注 质疑式
批注
学习任务
任务1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1.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
第一篇: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二篇: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
字是多余的。
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摘要:时间上的阻隔有“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前者,乡土社会中人所需要记忆的氛围很固定;后者,在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因此并不需要文字。
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摘要:“家庭”是亲自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
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摘要:权力是为了平衡社会冲突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加强社会合作的称为“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
“长老统治”一词。
摘要:社会中的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这就有了教化式权力的出现。教化式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有个假定的文化,而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第十二篇:说明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摘要: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生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的。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2. 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
《乡土中国》全书共分14个篇章,这些篇章形式上自成一篇、各自独立,但内容上却相互连贯,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第一篇《乡土本色》可以单独看作一个部分,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篇章是全书的论述基调——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具有无法舍弃的乡土性的。
第二篇和第三篇作为第二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名称连续——《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更是因为只有在论述清楚乡村开化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够追述乡村开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格局,与第一部分一同为全书奠定基调。
第三部分(第四篇至第七篇)主要是在论述乡土中国的格局,从差序到团体,从家族到两性,观点独特,同时又富有个性,这一部分做到了承接上文的乡村发展,同时又是下文对于乡村中国统治方式论述的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第八篇至第十二篇)中,第八至第十一篇分别论述了几种乡村中国的统治方式,有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三种主要方式,各有利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发展。在第十二篇,创新性地提出了“时势权力”这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权力,令人深思。
最后一部分(第十三、十四篇)可以视作是时势权力的进一步论述,即对于社会变动和乡村进步的方式方法论述。无论是《名实的分离》还是《从欲望到需要》,都说明了乡村进步的速度要比以往我们所认为的迅速,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知识上的开化、计划上的指导,让乡土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十四个篇章,彼此独立,却在内涵上有着无法磨灭的联系。从论述基础,到论述条件,从乡土格局到乡土统治,最后引起发展上的思考,思维缜密,论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