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自读文本 黄州快哉亭记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黄州快哉亭记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思考】 此词写得极为深挚,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阖”通“合”
量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名词,供来往人住的客舍
动词,住宿,安排
名词,房屋,住所
动词,筑屋客居
名词,美景
动词,战胜,取胜
名词,胜利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过、超过
动词,敞开
动词,拨开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动词,成行成列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朝西
名词作状语,用蓬草;瓮:用瓮
使动用法,使……感动;使……惊骇
使动用法,使……跟从
使动用法,使……称心快乐
疾驰
成行成列
一一指点出来
征收钱粮等公务
六、特殊句式
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_________________
③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________
④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 ________
⑤江出西陵 ________
⑥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________
⑦而自放山水之间 ________
⑧快哉此风 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主谓倒装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字______,
一字______,晚号__________,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
______、兄苏轼合称“三苏”,为中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19岁时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苏辙为下属。王安石
子由
同叔
颍滨遗老
苏洵
行青苗法,苏辙力陈不可,被贬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初年因上书谏事被贬,筑室于许(今河南许昌),名曰“遗老斋”,作《颍滨遗老传》万言,自述生平经历。此后10年间终日默坐,不与外人相见,直至故去。
2.资料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___________”被贬至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和。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他取名为“_________”,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他作记以志纪念。
乌台诗案
快哉亭
课堂互动探究
1.具体分析文章第一段是从什么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提示】 本文未按常例的写法,开头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而是先宕开一笔,从江水着笔,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第一变从西陵至平地:“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第二变是“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水面开
始宽阔浩大;第三变是“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江面更为浩瀚。至此,作者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以海喻江,尤为壮观。接着笔锋一转,转而写亭。
其目的在于: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和题意,这种写法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2.讨论:细读全文思考,“快”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提示】 (1)景之“快”
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体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②第二段今昔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2)人之“快”
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称快。
②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所不快。
(3)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3.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
【提示】 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对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
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户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这既照应了前面的“将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4.赏析本文杰出的议论特点。
【名师点拨】 确凿而贮满情韵的议论。
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和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的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
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风无雌雄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这些议论都近乎言情,近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因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论快乐
钱钟书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
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
立。快乐的决不会长久,我们说
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
静止的动作同样也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
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的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
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类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
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
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
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持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1课 后赤壁赋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1课
后赤壁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作者一上来就描写了自己人老心不老的英雄豪气;而下三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则是写为了回报大家倾心追随的深情厚意,亲自为大家作射虎表演,突出了自己的英武有为,也为下片请战做了铺垫。下片则充分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自己虽然老了,但依旧壮心不已,还可以再立
新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愿意戍守边疆为国出力的心情;而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全诗的主旨句,可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思考】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下片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须,同“需”,需要
反,同“返”,返回
动词,看见
连词,可是
动词,看
动词,回头
副词,刚刚,恰好
动词,到,往
动词,女子出嫁
副词,刚才,刚刚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动词,盼望,期望
名词,念头,希望
表疑问语气,吗
相当于介词“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介词,在
名词作动词,向上登
名词作动词,向西飞行
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多少
山川景物
忧伤的样子
六、特殊句式
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
②草木震动 ________
③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________
④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轼,字_____,号__________。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家,世称“______”。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其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子瞻
东坡居士
三苏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嘉祐二年(1057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服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2.资料链接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_________________》。这年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___________》和《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课堂互动探究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提示】 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作准备。“霜露”几句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2.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提示】 从两个方面理解:(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3.就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之际,作者却“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感到这里“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这是为什么?
【提示】 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戴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4.文中的鹤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道士化鹤这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名师点拨】 鹤的象征意义有形貌出众、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梦是一种追求,而现实是可追求但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5.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名师点拨】 句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划然长啸→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感情变化的过程:
平静的乐→有景无酒的遗憾→激昂的乐→悲→平静→内心的虚无无着
诗人因见到美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生忧,忧而长啸,长啸之后又归于寂静孤寂和悲伤之中。回到船上之后,放任漂流,心情又归于平静,梦醒后又虚无无着。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
的文人多如牛毛,被 后人格外喜欢
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却
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城,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
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
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祜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
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
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4张PPT)
自读文本 愚溪诗序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愚溪诗序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诗海探珠
【赏析】 此篇着重写愚池雨后早晨的景色。夜雨初晴,残云散去,初升的阳光,照进村落,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奇特。“高树临清池”,突出高树;“风惊夜来雨”中“惊”字用得好。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把小雨点也写活了。末二句融情入景,景物与人,彼此投合。
【思考】 “风惊夜来雨”一句中“惊”字用得好在哪里?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纪通“记”
动词,居住
动词,占有,拥有
动词,像,好像
动词,种类,物类
介词,因为
介词,用
凭
介词,到
介词,与、跟
介词,在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去
名词作动词,安家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状语,向上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愚,把……当作愚
可以用来
包罗
六、特殊句式
①莫我若也 ____________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________
③溪虽莫利于世 ______________
④夫水,智者乐也 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介宾结构后置
判断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______,河
东(今_____永济县)人。贞元初年
进士,官__________。顺宗时,
________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子厚
山西
监察御史
王叔文
2.资料链接
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他在一首诗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本文就是一篇深得骚人之旨的好文章。
课堂互动探究
1.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到底“愚”在何处?用意何在?
【提示】 全文共24个“愚”字,共有八处以“愚”命名的景物。山水无生命,作者是借“愚”景物说人,以溪自比。
2.既是由物及人,那么作者联系哪些人?这些人为什么“愚”?(不合于俗)三人的“愚”相同吗?
【提示】 有三种愚人,一种像宁武子那样,“邦无道则愚”;一种像颜回那样,“终日不违如愚”。宁武子是“智而为愚者也”,颜回是“睿而为愚者也”。所以他们“皆不得为真愚”——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而作者“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是真正的“愚”。
3.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提示】 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
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4.作者与溪的相同之处是“无以利世”,溪真的“无以利世”吗?
【名师点拨】 “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溪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可惜清纯秀美而地处偏僻无人欣赏。
5.作者真的“愚”而无用吗?(联系写作背景)
【名师点拨】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约是水的灵活流丽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罢了。柳宗元四岁晓辞赋,十三岁富文名,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取博学宏辞科,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落得个失败被贬的下场。个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
“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形容自己坚持正直,不随俗从流、投机逢迎。
“无以利世”指无从施展抱负来匡世济民,抒发因不能有所作为而不得不愚的悲愤。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说“愚”
“愚”者何也?愚者不聪慧也,愚者自以为聪明也。
然而,偏偏要“愚”。
生人愚弄,只要不伤什么,还是可接受的;可是,换作“熟人”愚弄,就未必会还可接受,也未必接受的那么坦然。既然成了“被愚者”你当作何感受:愤然?哑然?还是淡然?也许,还有一种受了侮辱的感觉穿梭心中罢。
“兄弟”之间的愚弄已不是鲜事。结果自然使得两方各揣鬼胎,时而你愚我一下,我还之以愚。 “愚兄愚弟”!
上司和下属之间的愚弄同样是多见不怪的了。古是当权者与被管理者大抵是“愚君愚臣”的关系。愚地主是很难的,最后是连愚农也未享受的。算来早已有之,并几进乎“风尚”的了。
何以愚之?
我想出了两个理由;一是愚之以尽其所用;一是愚之乐其所用。
我说不上那叫什么,但可能是大家见过的:人骑在马驴牛等的身上,见其有疲软之状,慢下了速度,就要不走了。在手打鞭抽之下仍无效果,便灵机一动,拿来水果或是食物,系于长竿上,挑在马驴牛等的眼前,利用其食食物之心切,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继续载自己前行的目的。
然而,马驴牛等自己却不知道,食物近在眼前,却是天涯之远;那食物不过是海市蜃楼中的美好景物而已,只是而已。
我同情作牛马的。
但我又在想,假如那作牛马的知道自己是在作牛马,大抵是要“愚人”的。 “愚人愚畜”。
愚者自有其难处——处心积虑、耗尽脑汁;被愚者自然可怜——为欲而奋斗
总之,我鄙视愚者;却为我之鄙视不能使其有丝毫的脸臊而悲吟。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7张PPT)
第2课 秋声赋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2课
秋声赋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①,
山花红紫树高低②。
始知锁向金笼听③,
不及林间自在啼④。
【注】 ①画眉鸟:鸟名,眼睛上有一圈白色的斑纹,象眉毛一样。②啭:鸟声宛转动听。随意移:在树间随意跳跃移动。③始知:才知道。锁向:关闭在。金笼:华丽珍贵的鸟笼。④不及:比不上。自在啼:自由自在地叫。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是在作者遭到不幸时写的。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等一齐被罢官,欧阳修上疏抗争,遭到猜忌,获罪降职,贬到滁州。他从风气恶浊的朝廷,来到山清水秀的风景之中,感到自在舒适。他用这种心情去咏鸟,自然别有寄托。首二句,极力写画眉鸟享尽大自然的美好,随便唱,随意跳,任意飞。这就为后面的议论做了准备。后两句,用“金笼”与“林间”对
比,暗示自己由朝廷来到滁州。金笼虽高贵,但“锁”住身躯,使言行受拘,不得自由。还不如象鸟儿在林间那么自在。这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受到排挤时的愤懑之情。
【思考】 作者借写画眉鸟寄托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砰湃,同“澎湃”,波浪汹涌的声音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怎么
形容词,衰老
副词,仍然
名词,交情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表原因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针刺
形容词用作名词,凋败的样子
军队
兵器
六、特殊句式
①胡为而来哉 ____________
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______,号
______,又号__________,吉州吉水
(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
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
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他状物写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自“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2.资料链接
欧阳修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官,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他在文中流露了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课堂互动探究
1.文章开篇如何写秋夜奇声的?
【提示】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惊悚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萧萧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
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 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作者引出与童子的对话有何用意?
【提示】 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回答: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3.文章是怎样描绘“秋声”怎样议论“秋气”的?
【提示】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的形态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
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的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4.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名师点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赏析该文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悲秋”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
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欧阳先生的《秋声赋》在立意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难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邂逅秋
秋,她从淡凉的细风中袭来,载着
金色的梦幻的果实;秋,她在槛菊
梳条中绽放,轻吐一缕幽人的芬芳;
秋,她在骤雨霜天曙时含笑,寒江天,断愁肠。
倚窗外,秋声败叶狂飘。遥望远方,哀叹,愁怨,躲在惨绿悲红中,凝作千里暮霭,与那漫天的酒香,化作一场消黯。亦是便纵有千种风情,便与何人说的孤寂,或是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的惆帐。破败的长衫下依旧掩映着柳永不羁的豪情,可分明那泪里,他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情悲于秋,亦终于秋,只是空留无尽的叹息在金秋翻滚的岁月中荡漾。
错落的诗行间,诱人的墨香喷洒出别样的风情。大浪涛涛,两行秋雁双飞戏雨,海天沧袤,极目远眺,漫江秋水激荡多少壮志旦旦。秦皇岛外零丁的打鱼船,淹没在毛泽东豪情堪比天的情怀中。壮士心扉为谁开?他曾把酒临风嘘叹英雄,甘愿醉卧沙场,笑看风云。而今,登临亲秋,又禁不住赋诗表志,狂饮高歌,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如何的惬意洒脱。
卷帷望月,弹剑作歌,他们心中的思情幻化成不朽的诗词,滋养了一方芦花飞白。玉珠般的文字从诗人的笔下流淌着秋无限的韵味。与秋的邂逅,柳永空叹千里清秋,思悠悠。在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时,秋如蝶落般凄美,似流水般寂清;与秋的邂逅,毛泽东豪言惊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那万里霜的江天中,又有多少雄心壮志未言!
邂逅秋,是收获金色的梦幻的果实,是嗅闻一缕幽人的芬芳,亦是寒江天,断愁肠的空寂凄哀。与秋的邂逅,缘于我们心中待绘的梦。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