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自读文本 答司马谏议书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答司马谏议书
江 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注】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隐来。
【注】 缭绕:这里指群山错落有致,重峦叠嶂。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云、雨、青山和隐约可见的风帆等形象。秋天本来应是秋高气爽,青山和远帆更应该是雄奇、开阔的物象,但由于作者描写的是傍晚阴天时的景色,再加上作者选取的是远景;天空阴云半合半开,低垂的暮云带着雨意,沉重、缓慢地移动着,这幅秋江暮云图,创造了一种朦胧悠远而闲静的境界,而起伏绵延的青山尽头,隐约可见的点点云帆,又带给人以幽远淡雅的感觉。所以这首诗的意境是空明幽远的。
诗的后两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隐来”,意思是盘曲重叠的群山一直绵延到天水相接的远方,让人感觉到前行无路,正在这时,突然远方有许许多多的帆影出现在视野中,从而让人感受到:不管路有多么曲折、遥远,总会找到前进的道路。
这样的哲理正与陆游《游山西村》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揭示的道理相似。
【思考】 这首诗歌通过景物描写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境界?诗歌后面两句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它与陆游诗中的哪两句相似?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卤”通“鲁”
“辨”通“辩”,辩解
担忧,忧虑
体恤,爱怜
计划
估量,考虑
计量长短的标准
制度
过
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决、坚持
确实
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看见
拜见
召见,接见
被
修正,修订
修建
长,高
学习
修养
只
特地
三岁或四岁的兽
名词作动词,做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书信往来。
……的原因。
衷心。
写回信。
六、特殊句式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怨诽之多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___,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_________。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次出任宰相,
坚持推行变法,
世称“________________”。
介甫
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资料链接
司马光曾与王安石共事多年,学术上是好朋友。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是深得皇上赏识的朝廷元老,又是社会上颇有名望的文人学士。
置身于革新和守旧争辩漩涡之中的王安石,面对着这样一位朋友的兴师问罪,胸怀坦荡,毫不谦挹。他以犀利的文笔,回敬给司马光一封仅三百多字的短信。
课堂互动探究
1.作者说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王安石实行新法后,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竭力反对,他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指摘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他改弦易辙,放弃新法。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摘,作了斩钉截铁的答复。“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话,真正的目的是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2.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
【提示】 信中主要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四件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作者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大弊端,即所要驳的谬论。
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最后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
3.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这种胆略。
【提示】 对“致怨”的驳斥,作者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之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行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
之后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无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名师点拨】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怀念王安石
你走了,带着你的梦想你走了,带着你的遗憾你走了,带着你的光环你走了,带着吐给你的唾沫你走了。
你走了,你留给了人间太多的东西,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不管是
道德还是性情,你都留了下来。
你走了,除了司马光那篇先褒后贬、肆意中伤的信简,除了苏东坡那篇名褒实贬、含糊不清的制词,你什么都没带走。
你走了,甚至没有人为你立碑,没有人给你作铭……
你那个朝代的人爱说话,即便一个太守死了,也有一群人作碑铭,以示怀念,勉励后人。但没有人给你作铭,司马光不会作,苏东坡不愿作,你的亲属不能作,你的学生不敢作。就这样,你走了。
你的灵魂向天堂飞去,留下了一块空白的碑……
一生光明磊落,一生堂堂正正,当你走的时候,却如此凄凉,又如此荒唐。那些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哪里去了?
感谢诗人张舜民,他为后人描绘了那荒唐的一幕。他的《画墁集》有《哀王荆公》七绝四首:
其一
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
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
其二
乡间匍匐苟相哀,得路青云更肯来?
若使风光解流转,莫将桃李等闲栽!
其三
去来夫子本无情,奇字新经志不成。
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
其四
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刑间。
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
一代文豪,大宋宰相,身后事居然没有人张罗,灵堂之上,痛哭的只有兄弟,往日的宾客都哪里去了?那些受到荆公恩惠而青云直上的显宦都避之不及,连你的学生都害怕承认你这个老师了。你没有活在大夫大臣之中,你却活在了百姓心中,乡间的布衣之交都来痛哭你的离去。
我感叹,你生前很少朋友,你死后,却炼就一个知己——张舜民。
江水悠悠,一去不还,逝者如斯,何得再来!世间事业,如同流水,变幻漂动,无有可住。只有浮云却是坚牢之物,永远守着不动的蒋山。浮云守望着蒋山,也守望着江山,守望着人间,守望着你那颗伟人的心。千百年后,我还能看见那片白云,飘飘荡荡,洋洋洒洒,千秋不变,千秋不朽。它又让我想起了你的诗句——《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6张PPT)
第5课 伶官传序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5课
伶官传序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注】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 元夜,即上元节之夜(阴历正月十五日),也叫元宵。唐代以来元夜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是写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绝妙词章之一。元宵节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放灯火三夜,以后其豪华繁盛有增无已。词中首先忆去年元夜时的情景,那今年呢?现在呢?虽然仍是灯火灿烂,箫管悠扬,人海如潮。可在“他”的眼中,好像那一切都不存在,他的眼前闪现的仍是一年前的景象。月光如水,柳影婆娑,只是“不见去年人”!此时此景,该是多么令人伤痛啊;一切的欢乐景象都不存在了,他人的热闹游乐已不属于自己,自己有的只是“泪湿春衫袖”的痛心。
在写作上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相隔一年的两个时刻,两种情景放在一起,这样,时刻相同,柳影相同,月光相同,唯有一点不同——人。这个对比同中有异,却正是在这“同”中才真切地描绘并渲染了这个巨大的“异”,让人感慨万端。
这首词语言晓畅,简洁平淡,却又意味隽永,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思考】 此诗在写作上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苍”通“仓”
原来
推究,探求
当“泉”讲
原野、战场
没有
微小的
隐蔽身份
极小的
和
和
给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独立性
代词,指“天下”
代词,指代这个道理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独立性
代词,指代后唐庄宗李存勖
代词,指“矢”,箭
与助词“所”构成一个复合词
与助动词“可”构成一个复合词
介词,拿,把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介词,拿,用
介词,用
介词,把
第三人称代词,他
语气词,“可”“可要”
指示代词,“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作状语,相当于“多么”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着东方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形容词作名词,聪明、智慧的人;勇敢的人
人的作为,人为因素。
遗憾,不满意。
……的原因。
属官。
跑在前面或在前面奔驰。
到了……的结局。
可以用……来;能够凭借……来。
六、特殊句式
①梁,吾仇也 ____________
②燕王,吾所立 ____________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____________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____________
⑤请其矢,盛以锦囊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⑦而告以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___________
⑩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______________
⑾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
⑿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_______________
介宾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秋声赋》中作者简介部分。
2.资料链接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
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乱。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的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课堂互动探究
1.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史实?这些史实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
【提示】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作者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来证明中心论点。在叙述庄宗的史实时,写了晋王与梁、燕、契丹的交恶,写了晋王的临终遗言,写了庄宗灭燕梁之事,写了庄宗被伶人所惑,“苍皇东出”“不知所归”之事。这些事,按时间顺序叙述,按“成”和“败”安排,证明了“成”也由于人,“败”也由于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盛和衰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2.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提示】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3.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提示】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4.文章是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名师点拨】 文章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伶官传序》读后感
庄宗继承晋王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愤图强治国,终于消灭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庄宗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整天只跟宠爱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纵情声色,朝政日非。
一个武夫兵变,四方响应,连
父亲养子的矛头也指向自己,
庄宗岂不身亡国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力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吴国的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顽强的斗志和勤勉都曾使庄宗、吴王成功过,但当他们丧失斗志和勤勉后,毁灭就接踵而来。你不前进,别人就在前进,这是必然。
机会永远属于敢作敢为的人。在上天赐予的机会面前,有的人看不见,有的人看不起,有的人想要又不敢为,有的人抓住就尽力而为。所以,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小有作为,有的人却大有作为。
曾记得《湖南人口报》登过这么一篇报道:岳阳湖畔一个女孩,父亡母病,身负重重债务,还要供两个弟弟生活、学习。每天她起早贪黑,田里种水稻还养鱼,多种立体作业,家里鸡鸭成群,肥猪十几头,她的感情、她的智慧全都投入了进去。多种的作业让她几乎没有太久的休息时间,但迎来了每年的大丰收,几年后,她不但还清了家里的巨债、送两个弟弟读大学,而且储蓄十几万。
同样在农村,别人种田只能养家糊口,谁不羡慕她的成功?但谁又曾付出她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呢?谁又有她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所不能的,不一定他不能。卖茶盐蛋的就造不了原子弹。玩魔术的纵可隔墙易物,但终究比不了科学家的宇宙飞船载人载物穿越太空。有许多,你想不到的,人类却做到了。以前的肺结核是绝症,现在却是小毛病,药到病除。癌症、艾滋病也不再是“谈虎色变”,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正一天天不断得到突破。
俗话一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我们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良好意愿,才能促使我们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类每天都在进步。先是不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改进,最终解决问题。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26张PPT)
自读文本 朋党论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朋党论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上片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下片写惜别之情,感伤气息浓重。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减轻了心头的伤痛。故而词人并无剧痛深哀,只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而已。
【思考】 此词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厌”通“餍”,满足
因为
表修饰,可译为“而”
因为
以致
表目的,来
表并列,并且
率领
用(凭)……身份
把
用
或者
有人
有的人
有时,偶或
也许,或许
如果
进用
因,因为
使用
服从
逐渐
浸泡
浸湿,沾湿
名词作动词,视,看
均为使动用法,使……混乱;使……灭亡
名词作动词,结为朋党
传说中上古高辛氏的八个儿子。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因而。
指有名望的清高的士大夫。
六、特殊句式
①此自然之理也 _________________
②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___________
③然纣以亡国 _____________
④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秋声赋》中作者简介部分。
2.资料链接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年)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_______”。
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课堂互动探究
1.课文第二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对比。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利同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竞争,利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地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2.课文第三段列举了大量的史实,有何作用?
【提示】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文首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段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不同态度,加强对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用君子之朋将有利于国家的兴盛。再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宗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最终将导致亡国。
3.请举例说明欧阳修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提示】 欧阳修在文中提出统治者应“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天下治矣”的太平局面。这一思想有利于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欧阳修的这一思想毕竟受到了封建时代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它也同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再者,文中称“黄巾军”为“黄巾贼”,这也是欧阳修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名师点拨】 欧阳修的《朋党论》在写作上的艺术特点首先是文理缜密,其次是颇有气势。这表现在文章开头理论的简明扼要,干净利索,并且对“朋党”的解说别出新意,十分警醒,显示出作者的理论气势。文章后半部分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连用五个“莫如”,颇有力度。再如文中散句与对句的错杂使用,散句用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说明的时候,对句主要用在提出论点或关键性的结论的时候,对句起到了强调、突出语感的作用。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朋 友
有一种朋友,我想那是一种介乎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你会在偶尔的一时间默默地想念他,想起他时,心里暖暖的,有一份美好,有一份感动。在忧愁和烦恼的时候,你会想起他,你很希望他能在你的身边,给你安慰,给你理解,而你却从没有向他倾诉,
你怕属于自己的那份忧伤会
妨碍他平静的生活。
你会因为一首歌曲,一种颜色,想起他,想起他的真挚,想起他的执着,想起他那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朋友,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活,因为你知道他希望你过的很好,他希望你能好好的照顾自己,再见面时,他希望你能告诉他你很幸福。
那些世俗的观念,在你的心中,因为他的存在而变的苍白无力,你只是在心底深处为这个人设置
了一处小小的空间,静静地固守着那份美好的回忆,从一开始你就知道,在你们之间不会有什么爱情,似乎谈起爱情就亵渎了这份情感,这只能是一种友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你想了许多年,却始终没有头绪。
你们很少联络,在这长长的一生中,你们相聚的时光也许只有几万分之一,但是在彼此的心中都保留了一份惦念,一份嘱咐,就算他去到天涯海角,就算过了许多许多年,就算再见面时,早已是人非物亦非了,你仍然会那样深刻的记着这样一个人,这已经足够了。
生活有时候平静的会像一口枯井,也许你也会掉进这口枯井里去,也许你没有什么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也许华发早生、满鬓苍白,但是有了这样的一位朋友,在你的生命中就会有些许涟漪,些许色彩,你想着他。默默的记起他,也许此生此世都不会忘记了。
你很感激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在你的身边,他也并没有为你做些什么,你却希望,他会过的很好,长命百岁,子孙满堂,幸福安康……
你也很高兴有过那样的一份感情,纯净而又绵长,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中,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值得你去祝福,去思念……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6课 留侯论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6课
留侯论
蝶恋花
[宋]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
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不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丛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行人多情而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思考】 此词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作者表达了什么人生哲理?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卒”通“猝”,突然
“见”通“现”,表现
“毙”通“弊”,疲惫
动词,超过
形容词,错误
动词,责备
动词,走过,经过
形容词,过分,过于
动词,尽
动词,胜利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过,超过
名词,中间
数量词,一会儿
量词,指房屋的间数
名词,间隙,空隙
动词,隔离
动词,离间
形容词,秘密地
动词,参与
副词,表时间,有时,偶然
名词,表原因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交情
副词,仍然
形容词,衰老
名词作动词,向……低头
名词作动词,做奴仆
名词作动词,称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怒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折损
富贵人家。
抱负。
值得珍爱。
屈尊对人。
平时。
六、特殊句式
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___________
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____________
③匹夫见辱 ______________
④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____________
⑤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_______________
⑥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而命以仆妾之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后赤壁赋》中作者简介部分。
2.资料链接
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25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是进论中的第19篇。因为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向考官和皇帝显示个人才华以求取功名,所以写作时非常用心,是苏轼年轻时的重要作品之一。
课堂互动探究
1.千百年来,多少古文家被《留侯论》超卓的立论所折服。当然,楚汉之争的胜败不仅仅在于忍与不忍的个人气质,还有社会经济和阶级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原因。你从作者的立意中领悟到了什么呢?
【提示】 黄石公授书张良的故事,自《史记》以来,一向传为神话。以为这黄石公就是黄石的化身,世传为鬼物,古人认为这就是天佑汉诛秦,故汉兴秦亡。苏轼则摆脱了这一传统俗见,认为张良辅助刘邦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张良是一个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他的志远才高,并不是神仙传书的结果,
而是与秦代卓有远见的隐者对他的指点所分不开的,这就扫除了传说中的神异色彩,从人事上来找原因。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授书只不过是个形式,主要是老人认为子房才能有余,但胸怀不够宽广,故以“倨傲鲜腆”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以砥砺其过人之节。所以后来秦始皇、项羽都不能轻易使他害怕或被激怒。本文立意之新,如沈德潜所说:“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这不仅显露了作者不平凡的文学才华,而且还表现了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独特见地,颇能发人深思。
2.本文写了张良的几件事?用原文表述这几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事件 原文 内在联系
击秦帝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不忍 反面 都围绕
“忍”正
反对比
受兵书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能忍 正面
教高祖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 能忍 正面
【提示】
3.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始皇、项籍、高祖等历史人物,有何作用?
【提示】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是正衬;第四段写秦始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正面衬托张良能忍。
4.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
【名师点拨】 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张良的事例。“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说“忍”
《新华字典》对“忍”字的解释是:①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②狠心、残酷。笔者认为:忍是克制,控制自己的情绪,戒除伤身的肝火,既让了别人,又养了自己。如果仅仅只从表面上来看, “忍”字确实有点狠心,有点儿残酷,
因为这是“心字头上一把刀”。
刀架在脖子上,你还要若无其事,说心里话,凭笔者目前的修养,很难做到。实际上,能忍是真功夫,是真聪明、大聪明。正如民谚所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 “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下,我国正在倾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实践“忍”字极有必要。须知“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忍是世界上任何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法门。
有忍气便能神气,若动气必伤和气。古今中外,凡有作为者,均有很好的“忍”功。诸如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苏秦发愤苦读的故事、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替“忍”字做了生动的注释。
面对竞争,我们承受挫折、失败、痛苦的心理素质,是支撑竞争的精神支柱。时时牢记和践行“忍”字,才能胜不骄、败不馁,能进能退、能伸能屈。
面对逆境、面对闲言、面对误解、面对邻里摩 擦、面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一忍为快才好。否则,到处树敌,最终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历史经验表明: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不忍无益。你把忍的功夫能做到多大,你将来成就的事业就会有多大。走笔至此,笔者猛然记起唐代有个著名长寿翁名叫张公。其人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好,寿高100多岁,活至九世同堂。有人请教其成功秘诀,他为此写过一篇《百忍歌》。
歌曰: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近邻/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试想,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的“小气鬼”,如何能获得好人缘?又如何能成就轰轰烈烈的事业?从这个角度看,能忍就是能奉献,就是有远见、有度量、讲艺术、用谋略。而不忍就是急功近利,多是小家子气,多为匹夫之勇,意气用事,眼睛只盯着自己的鼻梁尖。
话说回来,我们提倡“忍”字,并不是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千篇一律刻刻忍。在事关国家民族大计尊严时,还是应该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不做懦夫,敢当勇士。必须活学活用“忍”字,才不会僵化,不会停滞。
愿普天下有缘人,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忍,靠“忍”字坚韧不拔,向着光明灿烂的崇高理想风雨兼程、奋力攀登,不断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传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