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自读文本 祭十二郎文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祭十二郎文
湘 中
韩 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①扣舷歌。
【注】 ①渔父:渔翁。屈原放逐,在汨罗江边遇到一个渔父,渔父劝屈原随波逐流。
诗海探珠
【赏析】 诗人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怨愤。猿猴在悲哀地啼叫,鱼在波浪中翻跃,自古流传屈原自沉汨罗江。诗人采摘了满盘的 草和水藻,却不知在何处祭奠屈原,只听到渔翁扣舷而歌。
【思考】 诗人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羞,同“馐”,美食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世,通“逝”,死
敛,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已,通“以”
衰弱
力量减弱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正确的,与“非”相对
指示代词,此,这
死亡,去世
灵柩
丧失,失掉
年
年龄
年成,年景
能
战胜,攻克
通“刻”。刀刻,雕刻
动词,趋、赴
动词,就职、任职
动词,预知
名词,知觉
动词,知道
名词作状语,向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动词活用作名词,视力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记得
第二年
安家
强健的人
把……当做……
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成长立业
精神
即使这样
六、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 ____________
②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____________
③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嫂归葬河阳 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七、文学常识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课堂互动探究
1.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提示】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四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
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六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行文中富有曲折变化。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五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四、五两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提示】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出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四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
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词”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3.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提示】 从第一个“呜呼”开始,作者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至“汝之子始十岁”一段之末,连用两个“呜呼哀哉”,已经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从”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不能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使人感到祭文已完,作者仍然悲痛不已。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读,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名师点拨】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父母早亡,兄殁南方,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到京城求发展,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本文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非常失意。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
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
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
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还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
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4张PPT)
第3课 张中丞传后叙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3课
张中丞传后叙
晚 春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①,
百般红紫斗芳菲②。
杨花榆荚无才思③,
惟解漫天作雪飞④。
诗海探珠
【注】 ①归:回去。指春天有来有回,不久即归。②百般:各种各样。斗芳菲:争芳斗艳。③榆荚:榆树的果实,其形扁圆,外面有膜质的翅,也叫榆钱。才思:原指写诗作文方面的能力,此处指杨花榆荚缺乏才能见识,不能象百花那样呈现万紫千红的美姿。④惟解:只懂得,惟,同唯。解:懂得:知道。
【赏析】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景物。草木好象都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便十分珍惜时光,各种花草,色彩纷呈,竞吐芳香。而杨花榆荚却没有这样的本领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妩媚的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象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一直化为乌有。诗人对杨花榆荚不懂时光珍贵而毫无作为给予贬斥。其实,自然的花草哪里懂得这些呢?这不过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流露罢了。
【思考】 本诗诗人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晚春哪些景物?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阙,同“缺”
藏,同“脏”,即内脏
志,同“识”,作标记
常,同“尝”,曾经
动词,记载
名词,传记
介词,把
介词,凭借,率领
连词,来
副词,最终
名词,士兵
介词,比
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
介词,在
名词,缺点、不足
通“缺”,缺少、空缺
名词,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
名词,宫殿
动词,挖掘
动词,怪罪
名词,罪过、过错
副词,特别、尤其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
动词活用作名词,救援的军队
名词作状语,向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透彻地了解
情绪激昂
感动激愤
参与军中事务
用来……的
当时、尚且
不超过
容貌神色
六、特殊句式
①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______________
②其他则又何说 ______________
③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______________
④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 ______________
⑤城陷而虏 _________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_________
⑦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_________
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杰出的文学
家,字______。河南河阳(今河南孟
县)人。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_。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_________。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
退之
韩昌黎
韩文公
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学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824年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2.资料链接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年(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课堂互动探究
1.作者是如何驳斥当时社会上那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的?
【提示】 首先驳斥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诬蔑;然后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即许远应负陷城之责的谬论;再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观点。
2.第五段补叙了有关张巡的哪些细节?这些细节对表现这位英雄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作者在这一段里写了张巡读书(博闻强志)、记忆力过人和慷慨就义等细节。读书(博闻强志)、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保卫战没有关系,但是这些事迹与英雄的文化修养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也能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
3.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这是否与文章的主旨相游离?
【提示】 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局是有言外之意的。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盘踞在各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于是让人在掩卷深思之余联想到张巡、许远所受到的冤屈。
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文章开头“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
4.本文标题《张中丞传后叙》能否改为《张中丞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写法发表你的看法。
【名师点拨】 这两个题目都含有在《张中丞传》后的补充之意,但是如果用《张中丞传轶事》作题,则只能写张中丞一人而已,而本文除了写张中丞外,还用大量的笔墨叙写许远、南霁云等人,甚至还涉及于嵩等。其次,因为“轶事”多为世人不大知晓的某人的事情,而从本文材料的来源来看,既有来自作者的,也有来自张籍的,还有作者和张
籍共同的,显然不能用“轶事”作标题。而“后叙”则可以包含与传主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不受材料来源的限制了。
在写法上,二者虽然都以叙述事实为主,但“轶事”偏重事件的记叙,一般较少议论说理。而后叙则可以根据需要突破记叙,兼用多种手法。在这一点上,本文在第二部分为许远辩诬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
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
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
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1张PPT)
自读文本 苏明允哀辞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自读文本
苏明允哀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①。
解把飞花蒙日月②,
不知天地有清霜③。
诗海探珠
【注】 ①倚:依靠。狂:猖狂。这句形容柳树在春风吹拂下摇摆舞动,十分得意。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飞絮。这句是说,柳树只懂得用漫天飞絮遮蔽天日。③清霜:清霜降临之时。那时柳叶同草木一样要凋零的。连同上句的意思是:不要看柳絮遮天蔽日,它大概还不知道早晚有秋霜降临的一天。
【赏析】 古人咏柳的诗词甚多,这首诗别具一格。作者一反通常的见解,把柳树写成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枝条摇摆,飞絮飘舞,真有些得意忘形了。但要注意这是“倚得东风”的结果,是借他人之力为靠山,因而这种得意只能是暂时的。诗人借柳言志抒情,贬斥了趋炎附势、攀龙附凤的那些人,指出他们的猖狂只是一时的,早晚有倒霉的时候。这首诗立意新,不人云亦云。作者的观察十分精细,抓住了“物”的特征,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寓意。
【思考】 此诗别具一格在什么地方?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有”通“又”
“伏”通“服”
“ ”同“炜”
当初
才
刚刚
考中,中举
推荐,举荐
全
举行,实行
效仿
功效
献,贡献
凭
拿,把
因为
来
祭文
推辞
告别
文体名
意动用法
使……决堤,决口
使动用法,使……光华灿烂
使……震惊
专指长江,黄河
明亮光采照耀
灿烂光华
困厄
六、特殊句式
①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 ________
②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 ________
③铭将纳之于圹中 ________
④而辞将刻之于冢上也 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曾巩,字______,南丰人,世称
___________ 。北宋散文家。著有
《元丰类稿》。
2.资料链接
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归葬四川。苏轼、苏辙请求曾巩为苏洵作哀辞。遂有此文。
子固
南丰先生
课堂互动探究
1.文章第一段叙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介绍的是苏洵的哪方面特点?
【提示】 文章第一段先概括介绍了苏洵求学发奋治学的事情。突出介绍其“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的经历,对其文学造诣尤为推崇,极力赞誉。
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到苏洵的两个儿子的成名经历?
【提示】 写其儿子苏轼、苏辙的成名经历,以及文学成就,突出一门父子俱名重天下,社会影响深远。也表达出作者对苏氏家族的敬佩景仰。
3.从前四段看出在曾巩眼中,苏洵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第一段“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乃始复为文”看出苏洵发奋读书,刻苦治学;文学功底深厚。
从第二段对官职推辞的叙述中可见苏洵不慕高官厚禄,淡泊名利的思想。
从第四段叙述中可见苏洵为人聪明辨智,温文儒雅有独到见解,不随波逐流。
4.最后一段“辞”文字有什么特点?
【名师点拨】 整段文字押韵,琅琅上口;多用整句排比,情感宣泄;富有文采,充溢赞美、缅怀之情。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曾巩散文的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
见之于世,主要是靠了他的散文。
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
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
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假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纡徐而不缓,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宋史·曾巩传》)。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方孝孺在《张彦辉文集序》中说:“子固俨尔儒者,故其文粹白纯正,出入礼乐法度中。”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藏锋不露,敛气蓄势于纡徐婉曲之中。行文从容不迫,节奏舒缓,平平说去,层层推进。感情敦厚,蕴气于内,给人以层次跌转,婉转缜密之美感。如名篇《墨池记》从传说的王羲之墨池说起,赞叹羲之的书法,谓“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钻研书法,“学固岂可以少哉”,文章提出“欲深造道德”亦需刻苦磨砺的道理;又由“人之有一能,而
使后人尚之如此”,引申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的感叹。全篇由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且,小中见大,言近旨远,藏锋不露,却发人深思。长者对后生教诲的敦厚之情和儒雅风度也蕴于其内,不言而喻。又如《寄欧阳舍人书》也是一篇结构纡徐婉曲的文章。文章虽然开头直入其事,得欧阳公为祖父所作墓碑铭。按理,应该直接表示感谢之情。可是,作者却从“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引发出一大段议论来,大谈铭志与史传的异同。又指出“世之
衰”,“铭始不实”。这段议论看起来似乎与感谢之主题无关,其实是为了引出“世之衰”,“铭始不实”的原因是“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这样突出了欧阳修所写的墓碑铭的重要价值,实是敛气蓄势,为下文颂扬欧阳修作铭之功德作铺垫。得出“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为文难以“公与是”的观点,暗中把笔锋移向了欧阳修。为了避免平板,文章在泼墨赞扬欧阳公前激起文势“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然后笔毫一挥,落到实
处。点明主旨,尽情赞颂欧阳公的道德文章及所作道德墓碑铭的功德。全文由虚到实,内容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转折自然,变化曲折又毫无碍滞,将一片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沈德潜说它“逐层牵引,如春蚕吐丝,春山出云,不使人览而易尽”。茅坤说它“纡徐百折,而感慨呜咽之气,博大幽深之识,溢于言外”。“曲曲折折,愈劲愈达。如水之穿峡
而出,不知其所以然,而适与之相赴,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之意,亦是能言人人所欲言之意”正是曾文纡徐婉曲所能达到之妙处。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他将六经精髓深深地注入自己的文章中,作为阐发政治理想和“教化”人民的依据和本源。这也使曾文以议论和说理见长。他的目录序文,涉及面广,考证周
详,论古道今,众横捭阖,足以体现他的渊博学识,和超人才气。所以人们总能从曾文的深厚底蕴中,觉察出来几千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沉积,一种深远的历史延绵感,一种让人折服,受到感召的力量。而其深厚之底蕴使文章显得博厚幽深,读起来,“就似走马于千山万壑之间,百步九折,触处生春,而结尾又烟波不尽,有无限境地可供徘徊”,显示出一种深婉不迫的情趣。儒雅博厚的底蕴蕴含着一种婉转幽深、古色苍然的美感。
曾巩的散文,是将情感蕴于纡徐婉曲之中,富有而内敛,这又使一向以平正古雅见称的曾文有了更为柔婉深情的色调。
曾巩散文追求婉曲幽深和平正典雅,并没有使之奥晦,散漫和繁芜。而是立足于宋代散文“雅而洁”的原则上,无论是文章的“词”“句”或是“气”“体”,都给人一种峻洁之感。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3张PPT)
第4课 段太尉逸事状
诗海探珠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4课
段太尉逸事状
柳州二月
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 ①宦情:当官时的心情。②羁思:长久地居住在他乡的忧虑。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描写柳州春天过半,诗人仍觉得好像是秋天,心内困惑不解。山城下了场雨,百花凋落,榕叶落了一院,黄莺凄凉鸣叫。抒发了自己贬居柳州时的不满情绪。官场上的失意和旅居的孤寂使诗人感到悲伤凄凉。
【思考】 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嗛”同“慊”,满足
“巽”同“逊”,委婉
“抗”同“伉”,暴戾,强横
“椎”通“槌”,砸碎
“识”通“志”,标记
动词,下对上,禀告,陈述
(天)亮
形容词,清楚
名词,指没有功名的平民
副词,幸或,可能
副词,幸亏
动词,宠爱
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
动词,归还
名词,女子出嫁
动词,通“馈”,赠送
归到一处
副词,仍
于是
动词,做……官
替
名词活用作动词,暂时代理
名词活用作动词,披上铠甲
使动用法,使……放肆
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处死
名词活用作动词,抬
名词作状语,亲手、亲自
意动用法,以……为耻
百姓
公,您;理,治理
多少
假,代办;设,准备
钱和物
六、特殊句式
①段公,仁信大人也 ___________
②欲谁归罪 ___________
③公幸教晞以道 ___________
④汝将何以视天地 ___________
⑤寓军邠州 ___________
⑥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___________
⑦农以告谌 ___________
⑧公见人被暴害 ___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被动句
七、文学常识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的。他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中,谈了其写作动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也。”柳宗元撰写此文,就是要用事实驳斥污蔑段秀实的谰言,说明他笏击朱泚的行为决非一时冲动,而是他“遇不可,必达其志”的刚正不阿的性格的必然表现。
课堂互动探究
1.作者记叙的几件“逸事”有什么关系?
【提示】 全文精心选取了三件事,每一件“逸事”都表现了段太尉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事突出表现他的凛然大气和大智大勇,第二件事突出表现了他的仁义爱民,第三件事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清正廉洁。三件事各有侧重,完整地勾勒出段太尉的可敬形象。
2.作者是如何刻画段太尉的品格的?
【提示】 作者着重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去细致刻画段太尉的品格。在“勇服郭晞”一节中,诣营陈词是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等事时不避琐细,将段太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可贵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3.如何理解“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提示】 在看似柔弱文静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颗刚直、勇敢、仁爱的心,反衬出人物丰满的个性。
4.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试结合有关内容加以分析。
【名师点拨】 如第一件事,郭晞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其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
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晞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5.在叙写“仁愧焦令谌”与“勇服郭晞”事件时,作者用了倒叙手法,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名师点拨】 (1)有利于体现写作主旨。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说明段太尉不断做好事,做善事。作者这样安排顺序,正好广泛而典型地记叙了段太尉的逸事,全面而又重点地反映了段太尉的可贵品行。
(2)有利于表现段太尉的性格。段太尉的性格主要是正直勇毅,同时仁慈、识见、廉洁。而第一段最能表现他的主要性格兼及其他性格;而二、三段则分别突出他的其他性格进而衬托丰富他的主要性格。
(3)加强了艺术效果。第一段记叙最典型也最精彩,故置之前;第二段表现的人物性格与前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形成对比,相得益彰;第三段恢复顺叙,行文自然。另外,这种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论柳宗元的散文特色
自唐至清,传统的儒学家对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都持否定态度。说他“不义”者有之,骂他“小人”者有之。清人秦笃辉说:“后世讲道学者,每以苛刻论人,而不惟其实,不求其允。今之集矢于子厚,盖犹万口一声。”(《平书》卷七)尽管人们对他的政治态度“一例贬之”(同上),对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散文成就却交口称赞,给予很高的评价。庸
人韩愈说柳文“表表愈伟”(《祭柳子厚文》,《韩昌黎集》卷一),“雄深雅健”(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引韩愈语,《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刘禹锡说柳文“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同上);《旧唐书·柳宗元传》谓柳文“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宋人田锡说柳文“纬地经天”(《题罗池庙碑阴文》,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附录卷上);穆修认为“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丽不杂”
(《河南穆修公集》卷二);梅尧臣说“其言粲星斗,百岁犹比晨”(《永州守王公糙寄九岩亭记,云此地疑是柳子厚所说万石亭也。因为二百言以答,愿当留咏》,《宛陵先生集》卷三十七);欧阳修说柳文“出语多崔嵬”(《永州万石亭》,《欧阳文忠公文集》四《居士集》卷四);苏轼“流转海外……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东坡续集》卷七);吕南公谓“繇扬雄至元和千百年间,而后韩、柳作……而前此中间寂寞,无足
称”(《与江秘校论文书》,《灌园集》卷十一);朱熹说“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读《史》、《汉》、韩、柳,而不能,便请斫老僧头去”(《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晏殊认为“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陈善《扪虱新语》卷九引晏殊语);沈晦谓柳文“简古雅奥,不易刊削”(四明新本柳文后序,《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附录);李褫说柳宗元“文章光艳,为万世法”(柳州旧本柳文后序,同上);高似孙说柳文“卓伟精致”(《纬略》卷三);罗大经说“柳子厚文章精丽” (《鹤
林玉露》卷十四);明人叶子奇认为“三百年中,能文者不啻千余家,专其美者,独韩、柳二人而己”(《谈薮篇》,《草木子》卷四);茅坤说柳文如“偏裨锐师,骁勇突击,囊沙背水,出奇制胜,而刁斗仍白森严”(《柳文引》,《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杨继益把柳文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并提(见《澹斋内言》)。清人张伯行谓柳文“卓然不愧大家之称,流传至今而不朽”(《唐宋八大家文钞序》,《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袁枚认为柳文“奥博无涯涣”(《答友人论文第二书》,
《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孙琮谓柳文“驱驾气势,掀雷扶电,撑抉于天地之垠,与昌黎倡和千古”(《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评语,卷头语);黄式三认为“唐之文,韩、柳二子为冠,定论也”(《读柳子厚文集》,《儆居集读子集》一);刘熙载谓“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艺概》卷一)。这说明柳文在唐代及唐以后历代都备受推崇。历史上“韩柳”并称,韩文、柳文,不仅是唐文之冠,而且是唐以后历代散文的典范,其影响不亚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
柳宗元的著作,最早由刘禹锡编成《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可惜早已失传。南宋以后,历代柳集版本众多,流传较广的有《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即百家注本)及世彩堂本《河东先生集》。解放后出版的柳宗元集或以百家注本为底本整理校勘,或以世彩堂本为底本整理。柳文现存463篇,大多是敌句单行的“古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议论文、传记、寓言、山水记和杂文。柳文有两点
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体裁的多样性。凡是先秦、两汉出现过的文章体裁,柳文都有,而且都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二是文艺性强,纯文学作品多。柳宗元固然是古代千年的文章宗师,以今天作家的标准衡量,他也不愧为成就卓著的大家。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