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21: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复合题(共13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善才(节选)
李绅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翠蛾列坐层城①女,笙笛参差齐笑语。
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
花翻凤啸天上来,徘徊满殿飞春雪。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
【注】①层城:京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事因,曹善才精于琵琶,所以新改编了乐曲进献给皇帝欣赏。
B.“天颜静听”时,“众乐”都“无敢举”,烘托出气氛的肃穆和皇帝的威严。
C.“衔花”、“转腕”两句用一系列弹奏的动作表现了曹善才技艺的高超娴熟。
D.从诗题的“悲”字,可以推测其余未节选的诗句将在内容和情感上发生转折。
(2).本诗描写善才的音乐艺术所用手法与白居易《琵琶行》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两小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其中“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刺目的程度了。
B.“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人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祝福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D.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E.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两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反衬了下文今日扬州城的破败荒凉。
B.“犹厌言兵”的“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们痛恨战争和伤乱之情。
C.“杜郎俊赏……难赋深情”几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深沉感情。
D.本词下片善于化用杜牧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
(2). 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 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角度写出夜雨骤急;“如晦”,又从视觉角度展现眼前景象。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牛渚①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②,独自月中行。
[注释]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简析第二联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2).请从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归田园四时乐二首(其二)
欧阳修(宋)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①密啼晚莺,海石榴②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棠梨:是一种野梨,落叶乔木。②海石榴:又名赤丹,茶花的一个品种。
(1).下列对欧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夏天小满节气的田园之美,充满闲适、悠然的乡村野趣。
B.起笔工丽绚烂,描绘出一幅夏风吹拂青草,婆娑绿影掩映茅舍的景象。
C.近处麦田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像小孩那样娇憨可爱。
D.“乞身”也叫作“乞骸骨”,就是请求退隐,使骸骨归葬故乡的意思。
(2).鉴赏“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3).同样是描写田园生活,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听捣衣①
[东晋]曹毗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
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清风流繁节②,回飙洒微吟。
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月下听砧
[唐]刘长卿
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
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③。
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
【注】①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②繁节:繁密的节奏。③卢龙戍: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
(1).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
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
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
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3).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假设的手法,说自己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表明诗人要用自己的诗作唤醒民众,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去。
B.诗中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激怒,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C.“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
D.诗歌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烈的爱。
(2).怎样理解假设与排比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注,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中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虛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晩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宦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1).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苏幕遮
B.水龙吟
C.雨霖铃
D.锦堂春
(2).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3).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12.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岀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3). 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1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豌【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豌: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云万丈”“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B.颔联一问一答。“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2). 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部分
1 (1) B
(2)
①正面描写。“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曹善才技艺的高超娴熟;②侧面烘托。“天颜静听”“笙笛参差齐笑语”与“众乐寂然无敢举”的前后对比都有力地衬托出其音乐艺术;③联想想象。最后两联由音乐联想到“花翻凤啸”“满殿春雪”,把音乐想象为子母流莺在树梢间悦耳宛转的鸣叫,雌雄仙鹤对着明月清丽脱俗的鸣叫。
2 (1) C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第二章则是写婚后的美好生活”错误,这一章是表示对婚后生活的祝愿。D 项,“桃树枝头的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象征的是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2)
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子、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时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全诗以桃设喻,以桃的花、实、叶来比喻新娘的容貌、后代、家族,这是比的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这是兴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3 (1) C
【解析】
“直抒胸臆”错,词人是借助杜牧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深沉感情。属于间接委婉达意。
(2)
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荒凉不堪的景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分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过春风十里”是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上下句今昔对比,以前的扬州繁华热闹,而如今只有一些野生的荠菜和野麦,一片荒凉。回忆以前的扬州是虚写,“荠麦青青”是词人眼前之景,是实写。
4 (1) B
【解析】
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2)
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解析】
诗中写“风雨”其实是比、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
5 (1)
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残霞色是视觉,游雁声是听觉,视听结合;残霞是静景,游雁是动静,动静结合。另外要回答出本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情感。
(2)
该联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含蓄批判了排斥贤才的社会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独自”回应“无人”,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6 (1) B
【解析】
诗歌起笔平淡,语言朴素。
(2)
作者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初夏小满时节农家生活的闲趣画面:野梨花开颜色如雪,耳畔黄莺啼叫婉转;石榴花开艳丽如霞,山中小鸟啁啾鸣叫。色彩对比强烈,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3)
王维的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质朴的山野生活和闲适田园生活浓浓的依恋、珍视和喜爱;欧阳修描绘了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羡慕与向往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历尽沧桑的感慨和自己没有及早归隐的遗憾和懊悔。
7 (1)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错误。根据诗文“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可知,第一首诗是冬夜,不是秋夜,也不是朦胧而是皎洁。
故选 C。
(2)
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增强画面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声声捣秋月”中,“秋月”是方位地点,理解为“在秋月下”,作为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句首或谓语前。此处却把“声声”放在最前,强调了捣衣声的响亮与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的深刻,有一种震撼力。其次,“捣秋月”又营造出一种错觉,明明是在月光下捣衣,诗人却写成“捣秋月”,捣衣是思念,秋月也是思念,两相交织,更突出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描写出秋月笼罩的夜空之景,显得高远空阔,思念绵绵不尽。
(3)
示例: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点放在捣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相结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夜听捣衣》中,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的行动,“佳人理衣衿”“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写佳人捣衣的举动,“悼彼幽滞心”,写感受佳人内心的孤寂愁苦;“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一句,则从佳人捣衣的声音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因此而有所感怀,不止是声音,更是心境、遭遇。
《月下听砧》中,根据“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可见,作者描写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思念出征之人的家家户户捣衣声,从而让人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别伤感之情,让人为之动容。“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写出捣衣辛勤,还未寄给征人,思妇心中愁苦不堪,流露出对于“征戍”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主题在于“征戍”,而不仅仅限于捣衣之声。
8 (1) C
【解析】
C 项,“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2)
诗歌先运用假设的手法,变“我”为鸟,具体抒情。然后又运用以“这”开头的排比句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中华民族对敌人的愤恨。排比句抒情强烈,气势充沛,增强了全诗的情感。
【解析】
先找到手法对应的语句,逐一分析。用假设,使表达更形象,更生动;用排比,一气贯通,表达感情更强烈。
9 (1)
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
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10 (1)
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解析】
先抓住关键字眼来分析,如第一首中的“如梦”“空啼”“无情”“依旧”和第二首中的“别梦依依”“多情”“离人”,再结合全文思考。
(2)
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解析】
首先寻找相同手法,再来分析在手法运用和具体抒情上有何不同之处,要结合诗句来分析,不可架空。
11 (1) D
(2) A
(3)
答案示例:上片写院中春暮,引出对年华流逝、它路飘零的感慨;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琵琶行》所述故事和场景画面引发多重联想,“算感旧,何止琵琶”暗含由兴盛转向冷落、命运无常的凄凉,“席上青衫湿透”流露出纵退隐欢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还由个体到群体,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怀才不遇、天涯沦落、“多少离愁,散在天涯”的感伤,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12 (1)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选 C。
(2)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故选 D。
(3)
“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3 (1)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设题时,错误的选项一般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 项,“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分析错误,全诗按誉才、惜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故选 D 项。
(2)
第一句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的悲剧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诗句含义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颈联,“良马足因无主豌”,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