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诗歌中的炼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诗歌中的炼字(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21: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鉴赏-诗歌中的炼字
一、复合题(共20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 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角
[唐]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1).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
B.咏史
C.边塞
D.咏物
(2).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雄奇瑰丽
C.平实质朴
D.深沉悲壮
(3).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 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3).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1).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2).“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更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唐)戎昱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
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
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仗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本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创新。
C.“讵识采莲心”句写采莲人的心别人难以理解。
D.“日落半江阴”句写太阳下山半个江面都变得阴沉。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豪迈雄奇
B.清新高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3). 扣住“怜”字,赏析“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三小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 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东汉窦宪曾遣耿燮等破北匈奴于此,唐代置金微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即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1).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3).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①。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②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一阳生:指冬至日。②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友爱,常共被而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真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2). 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南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营造了空茫凄凉的氛围,表现诗人沉郁悲痛的心情。
C.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关切,对句则描写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伤感忧愤之情。
D.后人评论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颌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展现了寥廓的空间,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2).请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3).请分析颈联中的“溅”“卷”二字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
(2).古诗很讲究炼字,请选取这首诗中“青苔满阶砌”的“满”,简析其表达效果。

(3).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①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②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蓬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注:①宋孝宗淳煕十年(1184 年)冬,杨万里“丁母忧”服满,奉诏回临安。行舟途中,一次暮泊鼠山写作此诗。②涩:不光滑,这里引申为停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标题,正是有了两船相遇的交谈,才闻听到前路之险。
B.作者将自己与舟人一同置身于画面之中,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C.雪山已远去,但薄暮犹寒,表明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寒冷的冬季。
D.末句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一”字见其少也。
(2).简要描述作者“暮泊鼠山”看到的景色。
(3).作者闻听有“石塘之险”时持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四个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
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
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
小草在呜咽不息,
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
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能是与“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入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4).“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请问有什么艺术效果?
12.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景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2).杜牧对此诗的颌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3).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三小题。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这是一首边塞诗。
C.作者为“初唐四杰”之一,另外三人是王勃、王昌龄、骆宾王。
D.“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平淡质朴
(3).扣住“暗”和“杂”二字,赏析画线句。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来指代长沙和武汉,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互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C.词的上片写游泳,表达情怀;下片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两句中,“舒”字用得最好,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答: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 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阕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阕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两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柷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已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蝕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来指代长沙和武汉,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互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C.词的上片写游泳,表达情怀;下片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句中,“舒”字用得最好,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一部分
1 (1)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2 (1) C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能力。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多以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劳动生活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淫奢侈,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羁旅)怀远诗多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多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C 项,边塞诗,本诗以“画角”“塞雁”“胡云”等边塞典型意象营造了塞外凄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抒发的思想感情正符合此题材。
故选 C。
(2) D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平时应多熟悉古诗词常见的语言风格特色,如: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刚劲凝练、典雅隽永等。
首先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特色。此诗描写的是塞外苦寒之地,抒发的是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
A 项,“慷慨激昂”多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的诗歌风格,此诗抒发的感情悲怨低沉,不符合激昂的风格。
B 项,“雄奇瑰丽”多形容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和本诗凄冷景物特点不匹配。
C 项,“平实质朴”多形容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诗歌风格,与边塞诗的风格不符。
故选 D。
(3)
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具体考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或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主旨的词句。答此类题,先理解“诗眼”的含义,再逐联分析诗歌是如何围绕该“诗眼”展开,或每联是如何体现“诗眼”的,最后结合全诗,分析“诗眼”与主旨的关系。
“闻角”在诗中意为:听画角吹出的声音,分析时要扣住“闻角”,既要写出角声本身的特点,还要写如何围绕角声层层展开的。从首联开始,以哀厉的角声烘托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进而渲染出边塞凄苦悲凉的意境,突出疲兵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最终以景为结,通过角声的余韵,将由“闻角”引发的悲伤情感推向高潮。逐联分析完毕后还要结合全诗进行总结: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将哀怨悲凄的感情推向高潮。
3 (1) B
(2)
“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波光粼粼,相互映照,更增添诗情画意。
(3)
全诗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4 (1)
表明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的官富居处换成了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词人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词人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炼字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的意思是“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这里的“闲”为“安闲,悠闲”之意,表面上是写“数间茅屋”的“悠闲”,实际是写出自己居住环境的特点,再结合写作背景“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时作的一首小令”,可知作者心境的“悠闲”。
(2)
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花依旧,人却非”,这里有“物是人非”的感慨;“去年”二字暗含时光流逝,结合注释“晚年”,还有老之将至的叹息;作为一个政治家,晚年如此境遇,应该还有壮志未酬的哀愁。
译文:
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那可是一夜之间春风把它吹开了,它怎能不红艳艳。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什么东西最关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来还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赏析:
王安石卜居半山是他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此时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遭到废除,自己也落职出京,政治局面以至自己的身份地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开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城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两句是写景:“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干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参照唐人的原句“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殷益《看牡丹》,不难觉得作者也包含着与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励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末酬的忧愁。
这种忧愁和叹息并不仅仅是关乎自己个人宠辱得失,更包含着对政局国事的关切忧虑。因此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归的昏沉夜色。如果将“新月偃”这一富于象征的景象联系当时新法废除,新派落职,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后高氏听政起用旧党的政治局而,认为作者用比兴的手法寓示对国家政局的关怀,恐怕也不是郢书燕说。
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环境毕竟是远离了政治中心,他此时的所志所适,也惟有闲逸而已,因此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戴颐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日:往听黄鹏声。此俗耳针砭,涛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鹏不仅要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已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5 (1) A
【解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错误,诗题以“曲”命名,是唐代人拟乐府旧题所做的乐府诗;三、四两句“爱花远”与“愁良深”、五、六两句“极浦色”与“半江阴”不构成对仗,不符合律诗要求,故不是五言律诗。
(2) B
【解析】
诗歌前一部分写因未采到喜爱的花朵而心生忧愁,后一部分写“同侣”因俯首看妆而将玉簪掉落水中,以后文“爱美之心”打断前文“未能得花的愁绪”,充分体现了“讵识采莲心”一句的内涵。诗歌描写了采莲女纯洁、活泼又可爱的美好形象,以“愁”和“怜”直接抒情,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毫无做作,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故“清新高雅”是本诗的风格。
(3)
“怜”即是爱。“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两句写纯洁可爱的采莲女爱惜那如明镜一样的“静波”,在船上探出身子,俯首水面照看自己的妆扮是否漂亮,以致于头上的玉簪都掉落水中。“怜”字,准确地刻画出采莲女的爱美之心,很有感染力。
6 (1) C
(2) C
(3)
答案示例 “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7 (1) B
【解析】
B 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是说“自己遥乙远在京城的兄弟”,是从自己方落笔。
(2)
①“疑”字把诗人客居之地所闻所感与弟弟在京城生活的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解析】
“疑”是动词,是“疑惑、怀疑”的意思,动作发出者是作者,而此时他正在思念远方的兄弟,自己所在之地可能都下了雪,那远在京城的弟弟恐怕更冷吧。由“忆”及“疑”,由“疑”及“忆”,在时间上把冬至与往昔联系起来,空间上把客居之地与弟弟所在之地联系了起来,情感上用担忧与挂念将自己和兄弟联系了起来。所以可以从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等方面作答。
8 (1) C
【解析】
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2)
①点题。出句照应题目“野泊对月”,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写出离乱漂泊的悲凉之情;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3)
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酒中落进了异乡人的泪水,溅起了酒花,浪花冲刷着诗人渴望归乡之心,使“我”暗自心惊。“溅”字使用了拟物(比拟)的手法,将溅起的酒花拟作异乡人的愁绪,使愁绪具象化,借酒浇愁。“卷”字将抽象的归心形象化,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
9 (1) D
【解析】
本诗中并未提及国家局势的衰败,属无中生有。
(2)
“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
(3)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 (1)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错误,尾联意思是,今宵不必过于挂念明朝的路程,险滩不过是水石相激形成的一股急流而已。可见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是虚写,不是途中所见。故选 D。
(2)
夕阳的余辉洒在沙滩上,远处雪山映照,大雁飞来,惊起野鸭无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题目有“暮泊鼠山”,首联描写了相向而行的两艘船相遇的情景;颔联写泊舟时所见所闻;颈联从仰看转到回望;尾联再次点题,照应全诗,表现了诗人乐观主义的情怀。本诗景物描写的语句有“夕阳仍更涩沙滩”“雁来野鸭却惊起”“回望雪边山已远”,结合这些句子,抓住关键的意象进行描述即可。
(3)
“今宵莫说明朝路”说明作者有一颗豁达的心;“万石堆心一急湍”显示岀作者对石塘之险的蔑视之情和镇定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态度的能力。
尾联“莫说明朝路”说明诗人心胸豁达,任他明朝如何,看今朝人,走今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万石”说的是路途的艰难,“急湍”更说明路途的艰辛。其实所谓险滩,在作者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万石堆心一急湍”,不过是水石相激因而产生一股急流而已。“一”者,言其少也。从这个“一”字上,充分显示出作者对险滩的蔑视之意和镇定之心。
11 (1)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B 项,“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分析错误,仅仅是“神秘的沉默”,不能让读者联想到气氛“欢愉而融洽”,结合前文“醉了”一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2)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B 项,“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分析不正确。从全诗的温馨氛围和迷人意境来看,“小草在呜咽不息”不能表现忧伤的氛围,此处是从听觉角度描绘了小草在夜色中的声音。
(3)
①“醉了”在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这优美的月景和迷人的爱情让“我”愉悦、欢畅;
②“醉了”一词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通常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去赏析。“我的心快醉了”意思是“我”沉浸在这优美的月景和迷人的爱情里,感到愉悦、欢畅。“醉了”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指“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在这样的美好时刻,“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美好,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4)
①“在月亮的清辉里”营造了优美、温馨、迷人的意境,烘托了我”内心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
②“在月亮的清辉里”在诗中一咏三叹,在反复中加强了诗意,渲染了美好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
③“在月亮的清辉里”紧扣题目“月下”,展现了优美的画面,同时贯穿全诗,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圆融。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月亮的清辉里”这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描写了“我们”散步的环境,渲染了美好的意境;第二次出现,是在“我的心快醉了……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之后,既营造了优美、温馨、迷人的意境,烘托了“我”内心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又为下文情感发展做铺垫;第三次出现是在诗歌的最后,“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一咏三叹,在反复中加强了诗意,又紧扣题目“月下”,展现了优美的画面,同时贯穿全诗,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圆融。
12 (1) C
【解析】
应为借代和拟人手法。
(2)
①动静结合,雁南飞是动景,人倚楼是静景;②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③借景抒情,通过星辰寥落、雁南飞、笛声悠远等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之情。
(3)
①表达诗人的故园之思。前六句描写秋日凄清之景,雁阵南飞,引发作者思乡之情;②表达归隐之意。最后两句借典故抒发归隐之情,说明要像张翰那样辞官归乡。
13 (1) C
【解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 A
(3)
暗:使……昏暗,杂:夹杂。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14 (1) A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 项,“霜雪彻夜飘飞”说法错误。首联中“霜雪霁寒宵”的意思是: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雪光明朗如昼,而不是“霜雪彻夜飘飞”。
故选 A。
(2)
①“催”是“催促”的意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夜长昼短。②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逼真的写出了诗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的情形。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来说有三个步骤:(1)解释词语(本义+语境意)+翻译词语所在的句子(详细翻译,适当的联想和想象)。(2)手法(主要答手法及其作用,一般一到两种)。(3)这个字或者词语,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关联诗歌中心)。
本题中,“催”的本意就是“催促”;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催”字使用了拟人手法。岁暮,指冬季,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3)
①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②时光飞逝、人生短促。③客居天涯的凄寒。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⑤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本题中,从首句“岁暮阴阳催短景”来看,这一句写出了一年将尽,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悲慨。“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写出了在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凉之情。颔联的上句写出了在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借听觉写出了兵患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写出了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颈联的上句写出了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的凄惨场面。下句写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备感悲伤。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卧龙跃马终黄土”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从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这抒发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末句“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是,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表达了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15 (1)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 B。
(2)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3)
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16 (1) D
【解析】
“现实主义风格”错,应是“浪漫主义风格”。
(2)
“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17 (1) C
【解析】
应是诗人洒水的声音使玩乐正酣的儿童误以为天下雨了,而不是诗人“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2)
“戏”字状写了诗人当时的百无聊赖,“误”字传递了孩子的天真童趣,两类形象、两种心理在突发的状态中互为映衬,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或“闲适与恬静”)。
18 (1) C
【解析】
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服饰、容貌。
(2)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词中,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
19 (1) B
【解析】
“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2)
“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仔细审读这首诗的颔联,抓住动词“摇”“滴”所具有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指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0 (1) D
【解析】
“现实主义风格”错误,应是“浪漫主义风格”。
(2)
“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第1页(共1 页)